既要叫好又要叫座
2016-05-14陈祥标
陈祥标
【摘 要】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组织不合理、内容不科学、参与主体不热情等问题,使课堂讨论只叫好不叫座。面对课堂讨论的种种不如意,笔者又从参与主体—学生,讨论组织者——老师的角度分析了原因,提出对策,希望能使课堂讨论既叫好又叫座。
【关键词】叫好不叫座;叫好又叫座;分析现状;探究原因;寻找对策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堂讨论无疑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各级各类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组合作讨论这个环节的出现,一开始,课堂讨论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一片叫好声。但现实很残酷,我们慢慢地发现课堂讨论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可以说,叫好不叫座。
一、课堂讨论:想说爱你不容易——只叫好不叫座
反思当前的课堂讨论,大有成鸡肋之势,用之效果不佳,弃之颇为可惜。实际上,当前的课堂讨论主要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讨论的实效。
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1)讨论的组织不合理。在历史与社会课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老师在组织讨论时,为图省事,让学生前后桌就近讨论。这样做,很显然无视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如果碰巧一起讨论的学生学习能力都很差,大家试想,能讨论出什么呢?
(2)讨论的内容不科学。现在,课堂讨论是历史与社会公开课的“标准配置”,有的老师为了“赶时髦”,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会搬出几次讨论环节,讨论内容过深或过浅,容易使课堂讨论变得随意,“无功而返”。
(3)讨论的主体不热情。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有效的课堂讨论应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但在现实中,课堂讨论往往成为个别优秀学生展示个人能力的秀台,其他学生或应声、或鼓掌,更多的是变为旁观者。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热情也逐渐被消磨光了。
(4)讨论的实效不明显。综上所述,课堂讨论,更多已浮于表面,出现了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形同虚设,空热闹一场。在这过程中,学生没有合作交流,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自然课堂讨论的成效也无从谈起。
2.追本溯源,探究原因
(1)学生角度。由于我们一直以来都把社会学科作为副科看待,不怎么重视,所以,大多数学生该学科知识的储备较少,又加上学习能力的不足,在讨论时,学生的习惯性动作就是“翻书找”,对于答案的组织,大都是照搬照抄,讨论结果往往集中在教材中现成的内容上,教材如果没有答案痕迹的,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天马行空。所以,课堂讨论就没有实效。
(2)老师角度。老师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讨论效果不理想,老师难辞其咎。首先,我们有些老师对课堂讨论没有正确的认识。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带着“赶时髦”的心理,认为讨论只需在公开课时安排一下,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而已。其次,教师的知识水平不高,能力素质不强。课堂讨论过程是学生思想交流的過程,时常会有思想火花碰撞出来。这些火花需要老师会捕捉,但有时由于老师知识水平不够,无法及时发现。同时,讨论过程也会时常出现偏差,由于老师没有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无法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纠偏,课堂讨论就容易“跑偏”。
面对种种原由,我们不仅要说,课堂讨论真得好难,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课堂讨论:想说爱你亦容易——既叫好又叫座。
面对课堂讨论的种种不如意,我们应设法,不断完善课堂讨论这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
1.培养习惯,学会学习——提高学生水平,发挥主体作用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自主探究的品质。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一般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乐于同人讨论。我们在这要强调二种习惯。①做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预习、复习、阅读时做好笔记,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圈点批注、摘抄、做卡片等方式记录下来。②收集材料的习惯。在上新课之前,老师要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收集相应的材料,还可以给他们提供相关的书籍、网站。这样也就为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做好了课前准备。
(2)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参与讨论的能力。要想达到较高的讨论水平,我们还要设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参与讨论的能力。①会交流。在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交流能力,如社会学科语言的应用能力、学生间相互交流的亲和力等,并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②会提问。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交流过程,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围绕讨论主题不断延伸出新的小问题,在解决小问题中,我们发现离讨论主题越来越近,思维的火花也会不断显现。
2.精心准备,提高能力——增强老师能力,发挥关键作用
(1)精心准备,保证课堂讨论有效开展。①科学分组。讨论中常见方式是小组讨论,一般是4~6人为一小组,每组成员的构成,必须注意知识、能力的互补等。同时,组内要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不同角色要定期互换,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锻炼,实现共同提高。②精心设题。课堂讨论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的,问题的设计往往影响讨论的效果,如何设置好的讨论题呢?我认为,课堂讨论的问题首先应紧扣教材内容,能突出重点、难点。其次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论。再次讨论题还应有知识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提高能力,增强课堂讨论实效。课堂讨论时,需要老师要有较强的组织、推进讨论进程的能力。①掌控的能力。掌握、控制课堂讨论的进程,需要老师做到“收放自如”。在“放”的时候要自由讨论,适当延伸,在“收”的时候要各就各位,回归教学主题。有放有收,有自由有纪律,有个性有共性,这样驾驭课堂的艺术就体现出来了。②倾听的能力。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不要做无聊的看客,也不要只会说“好的”、“不错”等赞扬的话,要学会专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讨论进程。当学生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忽视主题时,当思维火花出现时,课堂上就应该及时出现老师的声音,适时地介入,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
课堂讨论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扮演好各自在讨论中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才能真正看到课堂讨论的魅力,我们才能大胆地说,课堂讨论爱你亦容易。
总之,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课堂讨论目前的现状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使我们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从学生、教师角度不断去完善,终究能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玉.《透视课堂“伪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8年07期.
[2]许学明.《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现状及对策》.《北方文学:中》,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