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初探
2016-05-14梁红梅
梁红梅
【摘 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各有要求但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阅读是语文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因此,本文就如何开展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閱读教学法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我们要摈弃单纯的把它当作一门工具学科。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了九年语文,一部分学生阅读品味低,阅读能力低,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课中老师肢解性地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师生沉溺于应试教育的泥潭,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互动
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阅读文本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直接发送信息给学生;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来自阅读文本和学生的信息。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既接受教师和阅读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输出者,向老师输出信息,而阅读文本是教与学的中介。在思考、探究如何使课堂阅读教学既成为学生体验作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又显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课标的教学指导,构建一个互动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这种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能使这三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实现课堂阅读教学的显著效果。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而学生依赖性越来越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日渐消失殆尽。互动课堂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具有多向的、三维互动的特点。该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三、培养良好的课内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利用好宝贵的45分钟时间,达到阅读的教学目标。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语文教师,就会发现有些教师仍然在课上只注重对文本的分析和讲解,而忘了阅读。老师在上面精彩地表演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老师表演结束了课也就结束了。等回过头来一看,才发现原来一篇文章的学习结束了,学生竟然一遍都没有读过。而我们老师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等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对自己的教学非常的满意,感觉课上得很热闹,也很精彩。但是学生却根本没有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阅读,学生没有熟悉文本的内容,内容都不熟悉又怎能谈理解和掌握呢?因此说课内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并提高阅读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做到:
(1)语文课上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要吝惜时间。要以学生的读为本,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思索者、探究者。
(2)鼓励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读得尽兴、读得忘我。
(3)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比如:默读、精读、泛读、略读和浏览等,全班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教师指导学生倾听文本本身发出的声音,尽可能走进作者创作时的心声,读出作者的情感,并教会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不同文章的读法,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比如:节奏、语速、停顿、轻重音、感情基调等。同时鼓励学生有自己创造性的读。做到这些,学生课内阅读的习惯慢慢就培养起来了。
四、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渔”,这远比教给其某一正确答案更有价值。而满足于对教材墨守成规的分析讲解,甚至直截了当告知学生结论,只是“授之以鱼”,“鱼”能充一时之饥,而“渔”能饱食终生。理解分析文章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少民族学生读了文章后不知该怎样做。如小说的阅读教学:首先是了解小说要素,整体感知文章。感知小说题目,进行必要猜读;弄清故事线索,大致理清情节;迅速浏览小说,初步了解人物;筛选关键信息,解读典型环境;确定小说的主旨。然后把握小说特点,做出精当鉴赏。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小说中的重要细节描写,对于重要细节的鉴赏或作用分析应该注意思考方向。
语文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教师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让他们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体验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知识的迁移,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延伸拓展,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参考文献:
[1]孟平军.当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浅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4(1).
[2]冯晓丽.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