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
2016-05-14贺娜
贺娜
【摘 要】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作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然而当前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学生整体语文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认识到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本文就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对策
引言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作文占据着一定的比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作文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过度强化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水平依然停留着小学阶段,既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识到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要加大教学的创新,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
1.1学生方面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困生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在升入初中前就没有打好语文作文水平,对语文作文不重视,写出来的作文就像是记流水账一般,还无内涵。再加上学生平常不注重知识的积累,以至于在写作的时候没有东西可写。
1.2教学观念落后
就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来看,教学过程中一直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喜欢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打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多作文的兴趣。
2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2.1采取分层教学
不同的学生在智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势必就会影响到整体水平。而学困生作为影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要认识到分层教学法的优越性。分层教学法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整体学生水平。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班上的学生进行摸底,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而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个体来进行教学,对优等生给予符合他们写作水平的题目联系,对学困生要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1]。
2.2转变教学观念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一直是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上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对作文写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上也是一笔带过,简要的将一些写作方法和技术硬塞给学生,进而使得学生学出来的作文依然是停留在小学阶段,大话连篇。而新课改环境下,对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要想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就必须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作文写作。同时,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同时教授学生写作技巧的应用[2]。然后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学以致用,通过这样的联系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3重视片段练习
片段联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先学会写句子、写段落、写片段,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故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片段联系,给学生更多的写作练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写出内容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一段话到几段话。在片写作练习中,教师要将一些写作技巧、方法告知学生,教学学生如何运用,进而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例如,在阅读完每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由易到难,逐层增加字数和深度,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作文水平[3]。
2.4加强阅读
加强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不至于没有东西可写。为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教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知识,从文章中找出灵感。另外,学校要为多举办一些活动,如作文比赛,通过比赛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同时还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如开放读书馆、增加读书刊物,供学生阅读[4]。
3结语
作文作为语文的一部分,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着很大的比分,为了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就必须重视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看展教学,要摒弃那些就得观念,要给学生更多的写作机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在写作中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和素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聂革新,李金连.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30:34-35.
[2]潘锦春.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困境及对策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11:35.
[3]錢秀俐,钱竹倩.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100.
[4]张淑艳,程培义.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