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体育运动”对高校公共篮球课程改革的启示研究

2016-05-14白银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启示

摘 要:“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教育部为了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兴趣、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开展的一项专项活动,主要是为了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日益下降的现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项活动的开展为广大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了方向,纵观“阳光体育运动”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本文主要分析了这项运动对高校公共篮球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公共篮球课程改革 启示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认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特征是“运动”,当然体育运动的“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在大脑支配下,有特定目的的体育活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体育,阳光体育本质也是以身体练习为昀基本手段的一种运动。从“阳光体育运动”的组成结构来看,“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分为物质部分和精神部分。物质部分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客观载体,主要包括各种体育设施设备、体育场所以及有关的体育工作人员和相关物体等。精神部分则是比较抽象的部分,主要包括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体育思想意识、体育文化等 [1]。从上述角度去把握可以看出“阳光体育运动”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以肢体活动为主要练习手段;第二,它不仅是体质的增强,更是心理的健康;第三,它是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经常化的一种理念。因此,可以这样理解“阳光体育运动”:以改变目前青少年体质日益下降的局面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昀终目标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

二、“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公共篮球教学改革启示

1.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各高校应该认真总结、学习吸收教学改革的经验,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好教学大纲。理解阳光体育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理念”,更新与挖掘学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课程的发展,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技能,以适应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兴趣是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激趣”方法,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场地器材,提高利用率

篮球场地、器材是开展高校篮球活动的首要条件,所以,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只有保证了篮球场地、器材才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大部分高校有室内场地,可以把学生的课安排在晚上,这样既能提高场地的利用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面向全体学生,创立多种教学模式,适应不同水平与层次学生的需要

高校篮球课程应形成必修与选修、专项与选项等层次鲜明、内容广泛、设置灵活的课程结构体系及平行开设的课程类型,学生可根据个体的生理条件、技术基础、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征及技能掌握的规律分专项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时数和课程模式。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体育课程设置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区别对待”的教育宗旨和原则,使学校体育在促进大众健身活动普及与提高校园竞技水平方面获得共同的发展。

4.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

遵循阳光体育“课内外相结合的思想”,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促进使学生体育锻炼经常化、生活化的高校教育阶段要求,应使学科性课程为中心的教学,逐步向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性课程过渡。体育活动性课程包括课外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各项竞赛活动的开展,活动性课程的内容应与学科性课程相互衔接,并使知识的广博性和体育能力的拓展相结合。体育竞赛的开展应面向全体学生。竞赛形式应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条件相匹配,并适当地改变竞赛规则;应结合阶段教学计划与评价进行,结合项目的特点广泛采用集体项目的竞赛与表演形式,使学生在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和多样化的竞赛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获得竞技的体验[2]。

5.深化阳光体育“增强体魄”的理念

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就是用3-5年的时间让我国大部分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2]。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与健康)课得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来安排教学内容,并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只有这样,运动技术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6.改革高校公体篮球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成绩评定的越客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越重要。改变过去考核的方法,只用“高度、远度、时间”等作为统一指标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应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相关的素质练习方法与测试与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和教学考核相结合,对未达标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指导性的必修课程,对其进行运动干预。把评价过程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探索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才能使考核真正成为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

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关注不同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剑.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2:41-42+118.

[2]张永刚,杨露.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99+101.

作者简介:白银辉(1977.8-),男,汉族,现任职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体育学院,讲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公共体育教学,高校篮球教学。

“我喝醉了酒”与“酒把我喝醉了”句法语义语用对比

曹苡宁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摘 要:本文试图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对主动宾句“我喝醉了酒”和处置句“酒把我喝醉了”进行比较,找出二者在句法、

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不同点。 关键词:三个平面 我喝醉了酒 酒把我喝醉了

a,我喝醉了酒。b,酒把我喝醉了。

一、句法方面的不同

(1)

宾语和补语的语序不同。a句中的“酒”在动词之后,b句中的“酒”在动词之前。a句“醉了”位于主宾之间,b句中“醉了”位于句末。

(2)

介词“把”的有无不同。a句里的“酒”的前面没有介词“把”,b句“我”的前面有一个介词“把”。

(3)

结构功能不同。我们用相同的短语“喝得醉醺醺的”来替换“喝醉”。a句中,“我喝醉了酒”不能说成“我喝得醉熏熏的了酒”。而b句里“酒把我喝醉了”可以说成是“酒把我喝得醉熏熏的了。”

(4)

语法功能不同。a句中,“酒”的语法功能是作宾语,而在 b句中,“酒”的语法功能是作主语。a句中,“我”的语法功能是作主语,而在 b句中,“我”的语法功能是作介词“把”的宾语。

二、语义方面的不同

(1)

宾语是否受到动词“喝”的作用与影响的结果不同。a句中,宾语“酒”未受到结果补语“醉”的影响,醉了的是我,而不是酒。而在 b句中,宾语“我”受到了动词“喝”的影响,“我”由原来的未醉到现在的醉了。

(2)

“我”与“酒”之间的关系不同。a句中,“我”与“酒”之间未必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而在 b句中“酒”与“我”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

(3)

a句与b句语义重心不同。a句重在陈述我“喝醉了酒”这种行为。b句重在表达我受到动作“喝”的作用与影响的结果,由介词“把”来突显其受动作作用与影响的情况。因而a句中的语义重心陈述部分“喝醉了酒”,b句中的语义重心是“我”以及补语“醉了”。

(4)

a句与b句的语义轻重不同。a句中,句子重在说明我喝醉了这种行为,“酒”不一定受到动作的作用与影响。而在b句中,把的宾语“我”受到了两次作用,一次是介词“把”的作用,一次是动词“喝”的作用,因而 b句语义重,a句语义轻。

三、语用方面的不同

(1)a句与

b句的主题不一样。a句的句首是“我”,因而主题是“我”。b句的句首是“酒”,因而主题是“酒”。

(2)a句与

b句对宾语的指称性要求不同。a句中的宾语“酒”是无定的。可以是葡萄酒把我喝醉了,也可以是红酒把我喝醉了,而在b句中,宾语“我”是有定的。特定是指我醉了,而不是其他人醉了。

(3) a句与 b句交际用途不一样。 a句“我喝醉了酒。 ”,会话人在会话时,想告诉对方此刻自己的状态是醉了,它更多的强调“醉了”这一目前结果。b句“酒把我喝醉了。”会话人在会话时,交代了一个事件的整个过程,我喝酒了,酒把我喝醉了。包含了事件的经过以及结果。所以我们可以用 a句表示描写,用 b句表示叙述。

(4)

a句与b句与其重动句的变换关系不一样。“我喝酒喝醉了。”变换成 a句是“我喝醉了酒。”变换成 b句是“喝酒把我喝醉了。”“喝酒”这个动宾结构做了句子的主语,在“把”字句中表示致使的原因。“酒把我喝醉了”中是名词做了主语,我们可以认为“酒把我喝醉了”是由“喝酒把我喝醉了”省略相同的动词“喝”得来的。也就是说“酒把我喝醉了”与重动句“我喝酒喝醉了”之间存在着间接变换关系。而“我喝醉了酒”与重动句“我喝酒喝醉了”之间是直接变换的关系。

(5)a句与

b句转换成的话题句的情况与多少不一样。a句可以转换成“酒,我喝醉了。”,还可以转换成“醉了,我喝酒。”,还可以是“我喝酒,醉了。”话题句。b句只能转换成“喝醉了,酒把我。”一个话题句。

(6)a句与

b句省略相同补语后的情况不一样。a句省略掉补语后,变为“我喝酒。”语义合理,句子依旧成立。而 b句省略掉补语后,变为“酒把我喝。”语义不合理,句子不成立。原因是“把”字句中的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必须加上一定的成份,可以是补语,状语等等。

(7)a句与

b句省略相同谓语后的情况不一样。a句省略掉谓语后变为“我醉了酒。”语义不合理,句子不成立。“醉”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可以加宾语。b句省略掉谓语后,变为“酒把我醉了。”。根据“把”字句语义上强调的重点来看,该句语义合理,句子依旧成立。因为“把”字句强调的就是“把”作用的宾语以及宾语受作用影响后的变化。

四、小结

总之,本文主要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对主动宾句“我喝醉了酒”和处置句“酒把我喝醉了”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出两种句式在微观上的不同。

参考文献

[1]刘培玉,现代汉语把字句的多角度探究[M],华中师范出版社

[2]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选自马庆株,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精选[M]

[3]金立鑫,“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J],中国语文 1997年第六期

猜你喜欢

阳光体育运动启示
浅析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社团的关系探索
中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模式构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体育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中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