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德到学德

2016-05-14朱建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煤球义工做人

朱建民

家庭支撑着许多人一生的行走,家风、家训则是助力前行的重要工具。我也是深受家庭影响的人,虽然父母没有提炼隽永的家训来承情载道,但是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点滴行动中,对我完成了起步阶段的熏陶与影响。在我人生的底座上,镌刻着父母言行背后的德行。

我的父母敦厚淳朴,他们工作勤奋、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为人诚恳、尊老爱幼。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兄弟三人,要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要做一个勤奋、感恩、知舍得、有责任心的人。这使得作为长兄的我,从小就养成了勤勉、自立的个性。而今,我任校长将近16年,也承担了一个校长的职责。这一切都得益于从小在家庭中父母对我的言传身教,得益于“家德”对我的耳濡目染。

在中国当下这个经历了多次风波迭起的时代,家德现状堪忧,一方面,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不能以身作则,给予了孩子不良示范;另一方面,家长不重视家德建设,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交给学校。我们的家德正走向衰落,尤其是每个人得以存活并在世上游走一生的引擎——价值观或者叫信念,以及思维的方式。这其实是无法教授的,只可能被感受,被影响,被指引。如果教育工作者无法对家德施加积极影响,“学德”就必须跟进。我在三十五中倡导“五字德行”,即“勤、孝、礼、善、诚”,希望“五字德行”能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继续传承、发扬光大,涵养孩子们的一生。

“勤”,勤奋、勤勉。中学时代的我是学校团委委员,保管着班级的门钥匙。每到冬天,我总是第一个到班里把炉子生好。那个时代的煤球是紧缺物资,配额发放到各个班级,我经常会将还没有烧尽的煤球回收,把煤灰和成泥再做成煤球留作备用,希望能够用有限的煤球为大家点燃更久的火焰,在寒冷的冬天为老师和同学们带去更多的温暖。

“孝”,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十岁那年春节,母亲由于脑供血不足住院,家中打扫卫生、拆洗被单的任务一下子就落在了我这个老大的肩上。打扫卫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认真仔细就行,可是拆洗被褥这个活儿,以前只见母亲做过,自己没有实践经验。我怕自己记不住程序,拆的时候先用笔记下来,等缝制的时候再按照相反顺序进行。就这样,我一个人把全家人的被子都拆洗了一遍。母亲在病床上听说这件事后,泪眼模糊。

“礼”,知礼、懂礼。从父母身上我学会了感恩、明礼。他们一直叮嘱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才能成为明礼之人,他的生活才有广泛的社会价值,他的人生才有超越个人的高尚目标。

“善”,善良、行善、至善。我一直教导三十五中的学子要向上、向善。三十五中是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的第一家团体会员,学生们通过义工协会这一平台服务社会。比如,帮助遭受特大暴雨的学校重建,春运期间在火车站提供志愿服务,到落后地区学校支教,自主开展义卖、义演活动,用行动为他人、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诚”,诚实、守信。这是做人做事的标准,也是做人的底线。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孔子也教导弟子要“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家庭之于人的影响为何如此至深至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父母对于子女不求回报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身为校长,我希望能够把父母对我人格的内化塑造和行为的外在引导提升到学校育人的高度,希望“五字德行”能够育人留痕,在学校蔚然成风,为社会塑造和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猜你喜欢

煤球义工做人
海底的“黑煤球”是什么东西?
海底的“黑煤球”是什么东西?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煤球换出人心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我要当义工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
含煤球团直接还原热失重及动力学分析
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