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行志愿2+1”为志愿服务插上课程的翅膀
2016-05-14张洁
张洁
朝阳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朝师附小”)的“悦行志愿课程”起源于学校的“雷锋银行活动”,经历了“活动—活动课程化—学校拓展课程”的蜕变过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供给,促进了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实际获得。
顶层设计,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朝师附小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心悦少年”,依据学生培养目标,学校着力建设“基础类、拓展类、发展类”三个层次的“心悦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发展的潜力,培养学生成长为“心悦少年”。
其中,“拓展类课程”是基于学校特点设置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重在拓宽学生认识领域,让学生具有广博的见识。为此,学校依据不同活动类型梳理了5类拓展课程,即参观型课程、服务型课程、仪式型课程、演艺型课程、竞赛型课程。其中,“悦行志愿课程”属于“拓展类课程”中的“服务型课程”。
目标清晰,突出特定育人功能
“服务型课程”定位为服务公共事业和人民大众,无任何报酬,满足学生精神上自我完善的需要。课程强调学生了解社会实际,学习服务技能,培养学生社会服务精神和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悦行志愿课程”目标是“悦行志愿2+1”,即“人人参加一个志愿服务岗位,掌握一项志愿服务技能,树立自己的志愿服务梦想”。课程以弘扬志愿精神为主线,引导师生立足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动中体验乐于担当、悦在助人的志愿精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悦行志愿课程”的内容为:感悟、理解志愿精神,学习、掌握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培养、坚定志愿服务信念,在志愿服务的学习、实践、分享、体验中担当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而不同,着眼学生文明素养
朝师附小的“悦行志愿2+1”课程,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校的悦文化理念贯穿于课程,着眼长远,坚定信念,体现“和”;而知识技能学习、实践岗位,则支持、鼓励学生依据年龄和自身实际、家庭、住地等情况进行选择,体现“和而不同”。
理想信念在前。小学阶段的志愿服务更重要的是播下志愿服务的心灵种子,为学生走上中学、大学,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坚定的志愿服务者,具备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有的文明素养和责任担当奠定基础。朝师附小的四个校区为学生建设了“志愿服务专用教室”,学生在服务前不断温习、呼响“悦行志愿誓词”,铭记志愿精神,不忘服务目的。每月、每学期、每学年的“悦之星——志愿星”评选,为学生志愿榜样搭建展示的平台,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发挥以生育生的作用。
服务技能紧跟。志愿服务,不只是一次服务,而是精神的传递,行动的坚持。因此,要保证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仅仅有理想信念的动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悦行志愿课程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低年级的课程侧重于如何选择、做好班级岗位的学习;中年级的课程重点在如何选择、做好校园岗位的学习;高年级的课程着重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做好社区岗位。
岗位实践不辍。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志愿服务岗位,实现人人有岗位,人人可践行。班级岗位,由学生自主发现、设立和选择,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利他意识;校园岗位,小到校园里的植物,大到接待来访客人,都由学生志愿者选择和担当;社区岗位,如报摊助残、养老院敬老等,开发为朝师附小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岗的实践基地。保证学生志愿服务的全员参与,不求经典,但求经常。
朝师附小的“悦行志愿2+1课程”依据小学生的特点,做到志愿服务和理想信念相结合,志愿服务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志愿服务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志愿服务和在校学习相结合,志愿服务和现实资源相结合。引导学生做到志愿在班级、志愿在校园、志愿在社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志愿服务的意识,掌握志愿服务的技能,形成志愿服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