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研究综述
2016-05-14韩彩艳
韩彩艳
摘 要: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维度之一,马克思主义自创立开始就贯穿和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在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体现。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问题的提出、人文关怀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的内容等做了大量研究。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研究综述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整个马克思主义自创立开始就贯穿和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维度长期以来却被遮蔽,甚至歪曲了。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等新词层出不穷,这不时唤起文明社会的公民对人的思考,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尤其引人瞩目。为此,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维度,不仅能够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面貌,而且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现在,从社会主义像一个“幽灵”到现在人类社会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信奉并生活在其中,其間所经历的大都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对压迫民族的阶级斗争。在这样残酷的斗争形势下,人们主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另一维度也就自然被掩盖和忽略了。
(二)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哲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当人们仅仅着眼于从“科学论”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时,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也会被掩盖起来。因为“科学论”这种理解仅仅关注的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或“必然性”,根本上否认了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探讨和追求“人文关怀”的必要性,把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甚至用科学性去否定人文性,这就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理论形象的误解和扭曲。
(三)历史政治条件的限制
东方社会长期以来处于亚细亚式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人民独立的人格及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关怀缺乏相应的土壤。这就使得东方社会学者在解读马克思哲学文本时,自然而然地把人文主义这一基本维度给掩盖起来了。
(四)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
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主要精力完全放在争取解放和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远还没有达到建立和谐社会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条件。不管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经过急风暴雨般的极其残酷的阶级斗争,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更没有条件去实践马克思哲学所提倡的人文关怀。
二、人文关怀的内涵研究
对于人文关怀的内涵,学者主要从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精神、生存状态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几方面展开研究,归纳如下:
(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哲学思考
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从不同视角进行了阐述。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对人的权利与尊严的认可、对人的生存状态与现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发展前景与自身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心灵的解放,蕴含了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关注,对人的生存与精神给予了更高层次的关注。俞吾金教授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文关怀已经超越了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引导人们从对功利主义的物质欲望追求转向精神境界的崇高追求,唤醒人们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自主意识,获得来自内心的强大人生动力,突出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哲学范畴对人的思考。
(二)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精神
就这一问题,大多数学者达成一致,主要从西方人文主义和本土人文关怀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方面,西方哲学阐述了人文主义是一种人文精神。对此学术界有这样几点共识:一是西方人文主义宣扬人要从宗教中解放,强调自我存在的尊严、价值和权力,充分显示了对人主体意识认识的自觉性。二是西方人文主义反对禁欲,宣扬人的幸福与自由。三是西方人文主义主张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科学观。四是西方人文主义主张脱离虚幻主义,塑造主体人格和思想。
另一方面,我国学者也认为人文关怀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对此,贾高建指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陈西文也认为,“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与行为扩展,以人作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和源泉,以人为尺度和标准去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是在人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价值体系。”另一种类似观点认为,“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发挥与实践,而人文精神则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信念与动力”。段向云认为,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具体表现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三)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文化
对此观点,刘建娥认为,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一种人文情节,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季俊昌、马艾云从管理学的角度,指出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管理,进而说明人本文化蕴含着人文关怀。袁祖社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本文化的公共性价值逻辑就是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而“人的方式”就是人之为人、人成为人的条件、根据,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之为人的自主本性的自我创生、自我呈现的过程,是人所追求和力求实现的最理想的价值目标,这无疑间接阐述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从而论证了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文化。
(四)人文关怀是一种生命关怀
王俊拴、赵菲指出人是人文关怀的对象,离开了现实存在着的人,人文关怀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学者持相同观点,指出人文关怀包括对人的人性化生命、整体性生命、发展中生命的关怀;人文关怀的特征表现为:尊重生命,彰显主体性,回归生活,追求崇高。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是充分關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其生命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其生命的生成和完善,使之及于与之密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并始终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可持续的生命关怀型德育模式。而以人为本是人文关怀的基本维度,这无疑对人文关怀是一种生命关怀的内涵再添佐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的思想内容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
(一)从哲学本身层面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
段向云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处处体现着对人的深切关怀。马克思写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时,“人”已经是马克思视野中的焦点之一。张奎良提到,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哲学的任何层次上,人在马克思那里都是“本”。正因为人是“本”,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马克思才把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历史演进的终极目标。孙正聿指出“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人类的哲学思想,归根到底是对人类自身的存在的关切。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张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主要体现在“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实践转向”彰显“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促进“实践转向”。“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的交相辉映造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永恒的生命力。另外,学者张均瑶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马克思在研究思想时主要是以“现实的人”或“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立足点,综合分析了社会历史、哲学、人文价值等方面的学说。这些都充分说明,人与人文关怀都是贯穿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思想路线。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是“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融合。用实践的观点将人的现实生存关怀作为基石,更进一步关注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追求,是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进行的深刻探讨。
(三)从人的本质层面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
张奎良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哲学的最高问题,马克思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如此密集地阐释哲学的最高问题,表明新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与人的本质的密切关联,说明只有达到人的本质的最高境界,哲学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才是完整和深刻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执着探索根植于他对全人类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
(四)从社会治理理念层面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
从社会治理理念进行分析,高湘泽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根本追求、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应然要求。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发展历程,在一定意义上是逐渐自觉、全面地回归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的历程。
(五)从教育层面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
孙迎光认为,马克思理论中“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他认为: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人不是简单地各个局部的累加。如果局部本身是拥有式的,累加成的全面就是拥有式的全面,这样的人就是拥有型的人,这种人拥有得越多就越片面。全面也不是“全才”,在某一领域,若一个学者的研究活动不再受功利性的拥有欲的支配和专业性的奴役,他在这一“局部”就不再“愚蠢而片面”,他就能达到“全面”:他全面获得自己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
四、未来展望
第一、只是进行直观的理论分析。学者在对马克思人文关怀研究的时候,更侧重于对理论本身的理解而不是侧重对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思维方式的深入研究,这样,我们在生活中也仅仅是对理论本身的了解,并没有内化,理论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把握理论背后的思维方式。这样,就可以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在生活中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第二、研究视野比较狭窄。纵观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多学者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学科进行的研究,并没有跨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对哲学教育学科的研究,人文关怀涉及的更少。
第三、对人文关怀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人的形而上学”本性,运用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在教育过程中,激发教育对象的潜能,而不是进行灌输教育。
第四、有些地方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只是追求的是量或广度上的概念,并不是激励人去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走向自为的、完整的人,而是激发起人的片面性动机并且要把人固定在这种片面性水平上。
[参考文献]
[1]周嘉昕.马克思著作中的“人”—基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概念史考察[J].学术月刊,2015(1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2页.
[3]孙正聿:标准与选择:我们时代的哲学理念[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6).
[4]孙迎光: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1(5).
[5]段向云: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及其在我国现阶段的体现[J].理论导刊,2004(7).
[6]张 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4).
[7]高湘泽: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J].广东社会科学,2009(1).
[8]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2.02.06
[10]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
[11]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J].理论前沿,2000(2).
[12]《政工导刊》编辑部编.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新思路[M].西安出版社,2007.
[13]胡佛.人文关怀与现代生活[A].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华人文精神的呼唤[C].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
[14]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育人机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
[15]刘建娥.论人文关怀[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
[16]季俊昌,马艾云.人本文化视界下的学校管理创新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2007(10).
[17]袁祖社.“人本文化”的公共性价值逻辑: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J].思想战线,2008(5).
[18]王俊拴,赵菲.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灵魂[J].社科纵横,2013(1).
[19]陈媚林.论和谐文化的人文关怀[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4).
[20]林瑞青.生命关怀:学校德育现代模式的重构[J].江苏大学学报,2005(3).
[21]張奎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石与灵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2]张均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关怀[J].文史哲,2011(1).
[23]张奎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哲学最高问题的回应[J].北京大学学报,2015(5).
[24]陈适宜.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在中国的实践[J].求索,2006(2).
[25]李春英.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26]徐长福.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J].哲学研究,2003(3).
[27]周世兴.论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J].教学与研究,2007(12).
[28]李文堂.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J].南京大学学报,2010(6).
[29]张国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5(6).
[30]朱志勇.马克思话语中人的本质及其发展[J].河北学刊,2007(6).
[31]张奎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全景展示[J].天津社会科学,2014(1).
[32]郭大俊.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人[J].哲学研究,2007(12).
[33]阿格妮丝·赫勒.马克思与“人类解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2).
[34]赵卯生,杨晓芳.马克思主义的重建与人的解放—阿格尔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旨趣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
[35]阎孟伟.完整理解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再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2014(4).
[36]王晓升.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马克思的人的观念的历史定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4).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