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医结合”教学改革研究
2016-05-14赫达
赫达
摘要:体育为健康,医学为健康,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求达到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这是现代体育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医结合;教学模式;发展策略
体育和医学的分离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民毽身的效果。二者在人类社会的前进发展中逐步找到了利益结合点和共同目标,将体育与医疗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理当顺势而行之。近些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与实践中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同一个方向体医结合。无论是体育健身服务,还是医疗卫生服务,都是社会公共健康服务的最主要形式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键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的目标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医学的目标是防治疾病,维护健康。可见医学和体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它们共同担负着提高健康素质的任务。人类需要健康,健康需要体育、需要医学。体育为健康,医学为健康,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求达到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这是现代体育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体医结合”的含义
简单而言,“体医结合”就是体育和医学的结合,就是指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医学营养、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众多知识的集合,体育和医学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该概念更多的是强调学科上、知识体系上的相互关联和结合。与此相对应的是“医体结合”概念,通过对收集资料的比较,课题组认为“医体结合”的提法尽管和“体医结合”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即都强调体育和医学的结合,但“医体结合”更多的强调在防治疾病的医疗介入过程中,结合体育干预。而“体医结合”针对的对象范围相对更广阔,无论是否已经是疾病或疾病前期亚健康人群,还是健康人群,在进行体育干预的过程中,均可以结合医疗手段的判断、初筛、过程监督和评价,体医结合的受众相对更广。
二、“体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人类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创造的日益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而临着文明病的严重挑战。文明病使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连续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其临床上常被诊断为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到医院检查,各项检查结果正常,因此,这些症状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如果亚健康状态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则会导致健康状况的继续下降,直至引起疾病甚至死亡。而对如此严重的亚健康状况怎么办,实践经验证明,一般通过心理医生、保健医生的健康指导,尤其是坚持利一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就能控制、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有效干预人们的生活方式,预防和延缓亚健康的发生和发展,进而促进人体身心健康。
三、可行性与必要性
(1)可行性
在我国,传统保健中的导引术、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体育项目和健身手段,其中大部分的理论基础依托于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等相关理论演变和发展,祖国医学中的很多中医书籍中都有一些传统保健手段如导引、五禽戏作为辅助医疗手段用于防病治病。而现代医学中也越来越强调各种保健手段的综合应用,体育保健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强调“体医结合”的理念,开展“体医结合”是在继承我国原有的体育保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仲,具有可行性。也有利于我们结合我国日前体育发展的具体实际,在现在已有的基础上适应目前卫生状况,在继承我国传统保健医疗体育的同时,不断拓展保健体育的内涵,提升体育的为民务功能。
(2)必要性
体育和医疗的长期分离,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往往是出于自己的理解或周围人的建议,很少有人向医生询问关于自身锻炼的项目选择,认为“那不是医生管的事”。如此一来学生健身者长期缺乏医学监测与指导,究竟自己参加的体育活动对自身健康是利是弊自己也不得而知,健身效果势必会打折扣。倘若体育和医疗进行有效结合,学生在参加锻炼时除了教师的帮助,还有专业的医学的监测指导,按照“运动处方”进行锻炼,定期参加复诊检查,根据自身实际身体状况对原有处方进行修改,这样一个良心循环的健身模式,更容易使参与者达到追求健康的最终目的。
四、高校“体医结合”模式分析
(1)“体医结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医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各项教学,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充分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使体育类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并能应用于运动实践;使学生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并对体育运动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最终培养具有医学知识的体育工作者和为体育服务并具有体育精神的学生。
(2)“体医结合”教学内容
采用“体医结合”教学模式。结合不同体育类专业的特点,采用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创伤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们在掌握了相关运动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常用的运动医务监督检测手段和运动损伤急救和防治基本技能,对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体医结合”中的教师
体医结合能否达到效果,关键在教师。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内容缺乏创新性,体医结合的知识更是缺乏,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教师中有计划的开展体医结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听取医学教师有关专业课程的讲授;体育教师和校医联手定期为学生体检、体测,指导学生健身锻炼;体育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积极从事体医结合的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有计划地组织联合攻关,进行热点课题研究,努力促进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体医结合”教学模式发展策略
(1)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把体育教学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体现高校体育的特色,使学生克服重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作用而忽视体育锻炼的倾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照顾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个性发展与个人爱好:也要考虑到安排一定的体现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医疗体育内容:要兼顾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方而的内容;必须安排一定的必修内容如太极拳、太极剑、练功十八法、大众健身操、体育舞蹈等。
(2)有机统合
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统一。课内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和体医结合意识、兴趣的培养,课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练、互教互学的能力。实现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可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在校内或社区开展保健体育和卫生健康知识的培训,开展医学体检、体质检测,用学到的知识为测试者开具运动处方,指导测试者健身等。这种定期接触社会的方法,不仅能巩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