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生死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2016-05-14徐海闻
徐海闻
摘 要:近年来,随着自杀、杀人、悲观厌世、迷惘混沌、人际冷漠等各种“生命乱象”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中逐渐增多,凸显了青少年生命意识的淡薄。尽管生命教育逐渐受到了学校重视,但我国的生命教育还存在内容简单等问题。因此,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容需要充实。在这方面,佛教关于认真对待生命与死亡、崇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生死观;青少年;生命教育
一、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状况
(一)生命教育简述
生命教育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生命价值提升,最终使受教育者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生命教育的宗旨是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境界
[1]。
(二)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匮乏
青少年会面对死亡,青少年也渴望了解死亡,但大多人还是认为凡是涉及到死亡的课题都是消极的、灰暗的,应该让孩子远离这些东西[2]。于是,我国的青少年教育便把死亡课题尘封,把死亡与青少年远远的隔离起来,让他们偏离真相,甚至连教育者自己都不相信真相确实存在,好像是不让青少年接触,不跟他们谈论就可以避免其对死亡的恐惧,就可以消除死亡的负面影响了。正如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所说的那样:“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3]。
不可否认的是,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触碰到与死亡相关的事件。如家人离世、同学死亡以及意外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群体性死亡事件等,有一些就发生在青少年身边或者自己身上,而有一些则通过媒体等途径非常直观地呈现给青少年。那些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如此赤裸地暴露,通常會给青少年带来非常大的心理震撼,让他们对死亡产生了极大困惑、焦虑和恐惧心理。然而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缺少甚至缺乏对青少年进行生死教育的意识,那些尊崇生命的口号,没有实际的内容,只能让生命变得贫瘠。家庭和学校既没有给青少年提供足够的机会来进行引导,以缓解这些问题给青少年造成的困惑与恐惧,也没有抓住时机对青少年进行生死教育。青少年对死亡的困惑和焦虑得不到解决,要么憋在心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要么寻求其他解决之道,获得一些被歪曲了的错误的生死认知。
经调查发现,青少年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大众传媒获得相关的生死知识。而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两大主要场所,家庭和学校提供的生死知识竟然只占到了青少年获得生死知识途径的20 %[4]。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死亡课题因为其特殊性是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教育都不能回避的。正如江西师范大学的郑晓江教授曾在《穿透死亡》中指出的那样:“一个回避死亡问题的人,永远也不会真正地成熟;一个不能面对死亡问题的民族,永远也不能深刻,自然地就无法真正解决生存的问题。”
[5]
二、佛教生死观
(一)佛教与儒、道教生死观的区别
从三大教的生死观来看,儒家讲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生命有限,但精神可以永存,只要道德学问的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并主张有一个外在的、超自然的力量实体来主宰人的命运;道家则提出“生死气化,顺应自然。”认为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生是气之聚,死便是气之散,同时倡导由一个外在必然产生或依靠自我的修道而达到长生不老[6]。不难看出,儒家和道家都是在告诉人们不畏死亡。不畏死亡纵然是好事,但太过于忽视死亡,这对于现世懵懂地看待死亡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或许会因为迷惘、猜疑以及好奇,反倒助长了其对死亡的一些憧憬。而作为在中国流传范围最广的教法,佛教以其不同于儒、道轮回的生死观,对死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死亡的本质,督促人们在活着的时候思考死亡本身,以更好地反思活着应该做的事情,这似乎要比儒、道的生死观略胜一筹。
(二)佛教对生死的基本观点
佛教认为,人们因为未知的痴愚、盲目的贪爱等无明的缘故,将自己的安全感和生命寄托在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物质上,让自己躲在肉体之中备受折磨,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而最后多是带着遗憾和悔恨投身到下一痛苦的有形生命轮回中。如果一个人能够洞彻自己的本心,了解安详的死亡会换来真正的解脱,了解真正的解脱是不用再加入痛苦的轮回,尔后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安详,便能从容地生活下去,最后带着了脱生死的安然投身于永恒的无形生命。这样看来,佛教生死观的着眼点并不是单纯地在于生前或死后,而是在于生命个体的永恒归宿,教导我们为了死得好而活得好,而死得好又是为了轮回被超越,不必不再进入痛苦的人世流转。
佛教有轮回观和超越轮回说。轮回观是告诉人们死亡不是生命的消亡和终止,而是一期生命的暂停和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一种延续。这种延续,首先,放在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来看,就不能再狭隘地理解为一个人的生命在来生还能继续,而应该看作是几代人不断地传承。其次,一旦重复这一期的无明(痴愚、贪爱、物欲横流等),那又将是几代人痛苦的轮回,所以产生了超越轮回说,即要求人们离开肉体轮回,用这一世优质的生命创造永恒的无形生命——不再轮回到有形生命(肉体)的生死流转之中。至于如何创造,便依赖于这一期如何死去,就是要让人们为了死时的安详,重新思考自己应当如何去活,如何在活着的时候培养安详。
(三)佛教的生死关怀
佛教的生命观不是只谈有形肉体的出生与死亡,还包含无形生命的存有。佛教最关注人的有形生命,致力于人的生命体验与生死关怀,指引人们洞察生命的本质与彻悟人生实相[7],体会到存有的苦迫纷乱与生死流转,都是身心五蕴和合下的我见与执着,而佛教的最大特色,就是要解脱众生一切存在之苦[8]。
三、佛教生死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佛教立于超越轮回的高度,从死亡的本质出发,对生命的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如何面对生命、生活、死亡等人生重大问题的科学态度与原则,指出要依赖人类自身的特长:理性、意志力和进取心,才能得以自我解放,最终走出痛苦的轮回。佛教以独特而深邃的生死观为现代人思考和解决生死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青少年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死亡教育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死认知观
佛教主张“缘起说”,认为世间一切造作而生的现象,都处于恒常的流转变化之中,没有湛然常驻、永恒不变的事物存在。人生也一样,荏苒数十年,弹指一挥间,生与死都在不断地变化中,人类要认真看待死亡,明白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死是无法逃避的,不必恐慌死亡的到来,把死亡当做生命的总结而非终结,从而为了总结时的圆满更加重视鲜活的生命。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虽然具有独立人格,但并不完整,这种不完整就决定了其对于社会现象认识的简单与肤浅,尤其是死亡。曾有学者指出: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谈死亡是什么,会把事情变得更加糟糕。青少年对死缺乏正确的认知,将会导致其群体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轻视生命的事件。所以当青少年与死亡信息接触、摩擦甚至碰撞,产生对死亡的好奇和疑惑时,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就应该适时地辅以死亡教育進行引导,把死亡摊开来放在他们面前而不是尽可能地避讳谈及死亡,坦诚地和青少年谈论并解释死亡以解开他们对死亡的困惑和焦虑,使其明白死亡的真谛、原因和过程以及濒死的感受,能充分了解死亡的真相。
佛教把生死看作一体,死只是另一期生的开始,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生命的整体意义。而在周围死亡事件不断增多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年轻人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却对于了解生命整体意义及与生存相关的主题茫然无知,导致了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轻视死亡的态度——认为每个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死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9]。更有甚者,把死亡当做一种炫耀。这些,都是源自于社会大环境潜移默化的感染,需要我们的教育发挥其导向作用,通过对死亡真相的剖析与答疑,透过他人的死亡来评述其一生,从中引申出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有限性,而生命的质量决定着死亡的重量,所以当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必须熟悉生命及其意义——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不是偶然,我们活着是为了探索生与死。正如宗萨钦哲仁波切在《中阴教法》中所表达的观点,如果我们所了解的心,只是我们死亡时消散的心,我们就会对死后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无法了解比心性(历经净化后的心)更深的实相所呈现的新面向。
在这样的教育下,青少年既知生又知死,两相结合,使其获得正确的生死认知观,可以消除青少年对他人及自身死亡的恐惧,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生命应当如何继续,使他们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身边发生的生死事件,在生死离别之际建立合理的情感模式。
(二)佛教生死观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遍布祖国大地,众多社会现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少年,性格和自身想法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由于居民家庭环境的改善和独生子女的教育误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物质条件丰富而精神食粮匮乏,致使不少孩子生活空虚、角色混乱,精神无处寄托,面对诱惑无从辨识,从而导致部分青少年沉迷于暴力网游和虚拟世界,并在其中迷失了自我。而将佛教生死观注入生命教育,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首先,佛家倡vf导“置一切忧喜于心外者,得大自在”的淡泊态度,这有利于在当前浮躁的社会中给青少年漂浮的心灵注上一针镇定剂。佛教认为有形色身(肉体)有生死,但是无形生命是永恒的,就是说肉体存在于这一世的时间流转中,一切都在改变,而我们所执着的东西,本质是执着不了的。一方面,荣华富贵与享乐拥有不过是过眼烟云,青少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不应当过于追求眼花缭乱的物质和因爱生恨的情感,若是迷惑在虚假的暴力、希望与梦想中,只会让自己更痛苦。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要引导青少年科学认识并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学会珍爱仁慈,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极端的心态对事,以淡泊的心态对待利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次,佛教作为最关怀人体生命的宗教,以其独特的生命智慧和慈悲的临终关怀,给青少年生命教育以爱的启示。在青少年当中,大多数人与死亡没有直接接触,这就需要社会教育结合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死里逃生事件,利用濒死经验强调对别人的关怀,进一步突出要以慈悲之心对待众人与自身,让青少年发自肺腑地肯定爱的重要性,自觉降低追求物质的兴趣,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层面和精神意义。
(三)引入佛教生死观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意识
如今不少家庭都是三代甚至四代同堂,隔代教育的家庭充满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习惯了优越,心理变得极为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学习负担的加重和父母的期望更是让青少年们不堪重负。精神生活的贫瘠和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让青少年产生焦虑和绝望的情绪,把死亡当儿戏,对于死亡感到绝望和陶醉,更有甚者相信死亡是美丽的事,也是对于生活压迫的解脱,而后走上绝路。
佛教不追求生死,也不反对生死,而是要以有形的生命去论证无限的生命[10],重点在于将永恒独立于有形肉身之外。这里说的永恒是无形生命,而我们正是需要对有形肉身的改变才能获得无形生命的永恒,中间就隐含了对生命的责任意识,唯有对生命负责,才能够追求永恒。大多数青少年涉世不深,对生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社会教育,这就需要社会教育对生命的责任意识予以足够的重视。有学者认为,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而在没有直接的死亡触碰情况下,我们又如何通过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呢?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一条街道上行走,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他掉了进去。
在洞里他迷失了,绝望了。但他想的却是这不是自己的错,然后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第二次他走上同一条街遇到同一个深洞,他假装没看到,然后又掉了进去。他简直不敢相信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但他思索的依然是这不是自己的错,又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第三次遇到这个洞时,他看到它在那儿,但还是掉了进去。他已经把这当成一种习惯。这一次他的眼睛张开着,他知道自己在哪里,也开始明白是自己错了,然后他立刻爬了出来。第四次相遇深洞,他绕道而过。而第五次时,他终于选择了另一条街行走。故事中的人,在无数次掉落之后反省,先是避免掉落深洞,然后改变道路,这显然是培养责任意识的过程。而社会教育便可以将青少年生活中的死亡事件融入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对死亡进行反思。反思死亡,是为了让青少年自身对死亡形成概念,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知道生命有多可贵,并在内心深处做出真正的改变,学会如何避免人行道上的洞,又如何走上另一条街。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真正睁开眼睛,认清应当如何对生命负责。
综上,佛教生死观让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精神生命的状态和质量,打破对生命外相的执着与死亡的恐惧,分析生命流转的规律与周期性的特征,相信生命本性的清净,提升生命品质,追求一种轻松而自在、洒脱而尊严、快乐而清净的生命状态[11]。
[参考文献]
[1]李厚刚.老子之生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J].社科纵横.2010(03):157.
[2][4]牛国兴.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1.
[3][9]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前言.
[5]郑晓江.穿透死亡[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73.
[6]李统亚.走出痛苦的轮回——论佛教生死观[J].黑龙江史志.2009(14):93.
[7]郑晓江.宗教生死书[M].台北:华成图书出版公司,2004:44.
[8]印顺.佛法概论[M].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81.
[10]郑志明.佛教生死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6.
[11]李利安.佛教的生命智慧[R].西安:西北大学,2010.
(作者单位:毕节市幼儿园,贵州 毕节 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