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体增进合作交流建设生态课堂
2016-05-14范美华李云奇
范美华 李云奇
摘 要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一种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又能满足教师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创建生态化课堂。
关键词 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43-02
经过新课标改革,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态系统,即教材、教师、学生、环境构成该生态系统。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家长的教育不同,就会导致学生个性上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正视差异。正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这就给课堂带来交流的资源,让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够更好地合作。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想法会给教师提供教案资料。这种轻松的交流与合作的“生态化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还提高了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1 面向全体,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由优等生转向全体学生 将教学目标由优等生转向全体学生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在中学开学时,经过几次考试就把所谓的拔尖学生选出来,然后给予更高一层的特殊教育,看似能够提高整个班级的成绩,事实上,这样只能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学习中等的学生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因为班级中中等生占大多数,所以整体水平的提高不能只靠几个优等生。有的学生头脑很灵活,教师一点就能明白,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差,教师讲好几遍都不懂;有的学生上课会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不发言,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因为紧张或者是知识掌握不牢,什么也回答不上来。针对这种现象制定解决方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准备不同的教案。学生有个性差异,教师就可以个性教学,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习惯让好学生回答问题,这样不易提高差等生的成绩,因此在课堂上提问题的时候,稍微简单的问题由差等生回答,有些难度的问题可以让中等生回答。因为教室里大部分是中等生,由这一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大体上体现班级整体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差等生,还让中等生更加优秀,教师也了解到学生在新知识学习方面的不足,班级的整体成绩就会上升一个层次[1]。
由关注分数向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关注学生的分数,以一定的分数作为标准,给学生灌输知识或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受到约束。因此,学生就会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定义的好学生只是听教师话的、循规蹈矩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就会缺少自觉、自愿意识。教师不应该把分数看得太重要,应该多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个性教学,学生分数自然会提升。传统的教学中心在于教师,教师备什么样的课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不管学生有什么差异,全部当成同种程度看待,学生只能听教师的,不按教师的做法做就会被认为是不好好学习的学生,缺少了创新意识,把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到模仿和记忆上,而不是施展自己的个性。如果学生一味接收教师的想法,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会事半功倍。
2 交流合作是生态化课堂的核心
教师与学生合作交流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想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有利于师生的合作。在课堂上,教师要关心每个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开心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和信任。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思想,形成情感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提出一些比较新颖的见解时,教师要给予支持,不要立即否定。如果不够完善,教师可加以补充;如果理解出错,教师可以间接提出来。当然还是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欢快、融洽、生态化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创造性,是学生身心积极健康发展的“空气”“阳光”和“水”[2]。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学生不仅要学会独自学习,还要学会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课堂上教师讲完新知识后可以让学生结组讨论,这种教课方式在数学课堂上较为常见。教师讲完新课让学生结组完成课后习题,组内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解题思路就多种多样,相互讨论学习,选出最简的解题方法。合作学习有好处就是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分享他人的学习资源。当遇到学习难点时,这种方法表现得尤为显著。但是它也有缺点,比如:可能造成误解,本来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其他人的思路会影响自己的想法,甚至会误导,导致的结果就是得出错误结论;比较容易使学生依赖他人,结组学习自己没有思路其他人有,总是听取他人的想法而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利于个人的学习,还会导致学生发展的机会不平等,违背了结组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合作交流学习,就要搞好自己的学习,有自己的想法,多和别人交流,比较自己和他人的差距,这样才会提高自己的学习[3]。
合作交流学习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适当。一节课的时间全都让学生结组讨论,学生一组几个人凑到一起讨论,前一段时间可能还在讨论问题,时间一长就会厌倦,开始说闲话,结果一点儿都没有讨论出来。这样不仅浪费了上课时间,还浪费精力,最后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在讨论的时候只有几个好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都只是在听,这样只会拉大学生的差距。因此,学生首先应能够自主学习,然后在合作学习的时候都会有发言的机会,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会有进步,逐渐减小相互之间的差距,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不单单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还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好朋友。好的教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亲近的教学情境、平等的学习环境,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可以间接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让教师注意到。这种关系亲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达到双赢的目的。
3 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学生以及教师的需求,关注学生差异,开展合作交流,成为绿色生态课堂的核心,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以及学生求学过程中的需求,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上倡导学生交流合作,与同学交流各自学习的经验,与教师交流上课的体会,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有助于教师的备课,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是要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人生最初阶段的快乐,绝不是‘劳役,更不是‘苦役。”如果教学真的能实现生态化课堂,教师的教学负担不但不会重,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金玲,张玉君.个性化教育理念下个别生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指导制订学生个人成长计划[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2):28-29.
[2]吴惠青,郑和.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1(2):45-47.
[3]崔允郭.略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改革方向[J].教育发展研究,1999(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