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美术教师视觉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
2016-05-14臧卫丽
臧卫丽
摘 要 通过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提出小学美术教师视觉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以此为研究的基本问题,分析帕诺夫斯基、皮埃尔·布迪厄、约翰·B.汤普森的视觉文本解读观点。最后,通过从社会环境、历史因素、作品构成要素、个人因素等方面考虑,提出视觉文本解读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美术;视觉文本;解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1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小学美术教育日益受到学校的重视,其重要性也为广大家长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综合素质中所散发的特殊魅力。为了适应社会和大众需求,促进小学美术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作为美术教育启蒙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美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方都面临重大的挑战。
1 必要性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1]。因此,笔者认为从学习过程来讲,小学美术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作品创作和作品解析。作品创作更趋向于外化的操作性的,而作品解析更趋向于内化的视觉素养的培养。显然,视觉素养的培养是基础性的,好的赏析能力内化为知识,才更有利于学生作品创作。
《标准》中对学生的作品解析能力也做出具体的阐释,具体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1]。也就是说,它强调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而这正符合视觉素养培养过程中的视觉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要求。
因此,视觉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义务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也是课程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小学美术课程开展仍然存在一些阻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因素。
一是学校因素。传统课堂教育一般采用分科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已为多数人接受。美术作为传统意义中的“副科”,其地位显然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等重要,在学校不能得到高度的重视。美术教师自身也慢慢开始适应这种环境,轻视自己的工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导致专业技能退化。
二是教师自身的因素。很多美术教师,尤其是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的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美术专业技能本身就不是很强大。甚至,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师,美术课程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因此,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本身就无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美术教师是《标准》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是课程改革的实践主体,能否创造性地根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工作,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提高小学美术教师的视觉文本解读能力是实施《标准》的前提,也是关键。
2 视觉文本解读的三种观点
以弗朗斯·哈尔斯著名肖像画《养老院的董事们》为例,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伯格认为哈尔斯对养老院的董事们满怀愤怒和讽刺之情,为什么呢?分析哈尔斯当时的处境,他当时生活十分贫穷,需要救济,而这些董事正是给他补助的人。考虑到哈尔斯在贫穷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显然是对自己所处现实的不满,充满了反抗。
西莫尔·史莱夫则持有相反的观点,究其原因,他从作品本身出发,分析其布局、色彩、图案等构成元素,发现整个画面构成十分和谐。以此推断,结合哈尔斯贫困的处境以及董事们给予的帮助,他应该持有感激之情。
这说明,即使是同一副作品,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常见的视觉文本解读观点有哪些呢?
帕诺夫斯基:视觉文本解读的“时代社会观” 帕诺夫斯基认为:“视觉文本并不单纯是作者个体的产物,而是对文本产生的时代社会的‘小说化描述。”也就是说,视觉文本的本质是揭示其所处的社会的性质。但这种观点有其片面性,其成立的前提是图像的创作者和图像的欣赏者具有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相似的价值观。但不同的人的社会属性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就不同,观看的角度也就不同,这些都决定了其视觉文本解读观点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从帕诺夫斯基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作品本身就能反应出其所处的背景。换句话说,通过对视觉作品的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处的民族情况、文化特征、时代特色等,即“一个民族、一段时期、一个阶层、一种宗教或者哲学说服力的基本态度”[2]。
皮埃尔·布迪厄:视觉文本解读的“惯习与场域观” 20世纪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惯习”与“场域”这两个概念。“惯习”是解释已形成的态度或者性情,“场域”是描述人们处于其中为了自身的目的产生和对待文化文本的特定社会条件[3]。也就是说,“惯习”强调个人因素,“场域”强调制度、时代、阶级等因素。当个体带着自己“惯习”进入公共的“场域”时,就进入了布迪厄的“可能性空间”。他的场域主要包含三个场[4]:文学与艺术场、政治与权利场、经济与社会关系场。三个场之间的关系:经济与社会关系场包含政治与权利场,政治与权利场包含文学与艺术场。这说明,文本的产生既要考虑创作者因素,又要考虑政治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
约翰·B.汤普森:视觉文本解读的“三维”观 社会学家约翰·B.汤普森提出为了充分理解大众传媒文本中的意识形态,他认为必须看到文本背后的东西,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视觉文本解读的全面性要从三个维度着手[5]:1)文本产生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因素;2)现实中人对作品的理解形式;3)人们的惯习。也就是说,对于视觉文本可以尝试从社会、历史、受众等三个维度欣赏,有利于欣赏者了解作品的背景,剔除更多的个人偏见,更全面地分析作品的意义。
3 视觉文本解读能力培养方法
通过对帕诺夫斯基、皮埃尔·布迪厄、约翰·B.汤普森视觉文本解读观的分析,根据小学美术教师的特点及所面对的学生特点,笔者认为,帕诺夫斯基及布迪厄的观点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帕诺夫斯基的“时代社会观”会引发意识形态解读文本方式的争议;皮埃尔·布迪厄的“惯习与场域观”则会引发经验主义错误,欣赏者只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汤普森则从三个角度为人们解读文本提出建议,这显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他提醒人们在看一幅作品的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结合三个人的观点,笔者认为视觉文本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考虑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及历史因素,即欣赏作品的时候要考虑这幅作品产生在哪个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什么,当时主流作品流行元素有哪些,当时作者所处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作者创作该作品的导火线是什么。
其次,考虑作品构成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即研究作品的布局、笔法、用色等作品本身因素所要传达的作品意义,因为艺术家本身也愿意采用相对最为简单的方式、更容易让欣赏者理解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最后,全面考虑个人的行为习惯。通过对社会环境、历史因素、作品本身因素的分析,试图以一个普通观看者的眼光去欣赏一幅作品,尽量不要掺杂自己的价值观于作者的作品中,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从中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傅幼康.在推进与反思中准确把握美术课程标准精神[M].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2012:19-21.
[2]波德罗,李维琨,高兴.帕诺夫斯基艺术史观评述(续)[J].世界美术,1989(3):23-25.
[3]浅谈视觉文本解读[EB/OL].http://www.fromeyes.cn/oblogup/user1/qdlxjsh868/archives/2010/974.html.
[4]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石泉.约翰·B.汤普森现代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