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游传统与人文学科教学改革

2016-05-14郑艳林

文学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从游教学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伴随士人阶层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的教育传统。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密切师生交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弥补目前人文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从游 人文学科 教学模式

“从游”教学,兴于春秋,是伴随士人阶层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的教育传统,其核心是以学术濡染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学生主动求学的兴趣,让学生跟从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在融洽的学习环境中游学,逐步培养对专业兴趣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师生在相互濡染中交流,督促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具有主动探究精神的人。在当代,从游并没有因其历史久远而落伍,事实证明,从游这一古老的教育理论完全可以在当代实现其现代性转型,并融入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之中,从而克服人文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改善人文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最终让学生从中受益。

一.人文学科教改的现状

人文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当前高校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已经陷入学科性的危机,首先,传统人文学科的理念和实践表现出了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忽视了其在精神领域的现代性转型;其次,对职业的偏狭强调造成人文学科无法阐明自身的重要性,引发了学生对学科价值的怀疑;最后,人文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师生的互动,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弊病,最终造成师生关系的反向游离。

传统人文学科由于内容的“古”和思想“玄”,既不能很好实现“现代性”,也不易于彰显“实践性”,难于对学生形成吸引力,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如何实现教学“现代性”和“实践性”的目标,一直是高校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的重点和难点。不少专家从“从游”理论出发,探求破题之道。从游理念由孔子首提,经梅贻琦具体化,强调师生相伴而学,相互濡染的教学模式。从游理论是儒家“游于艺”教育理念和现代创新教育融合的新模式,强调以学术濡染为策略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营造师生从游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通过发挥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先后在汉语言文学、艺术专业开展了从游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实现了教师科研、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贯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明传统教学方法的现代性转型是成功,且必要的。

但这些研究对于有不同办学定位的院校而言,没有绝对的指导作用。对于地方性学校而言,既无重点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也没有硕博学生提供教学辅助,这决定地方院校无法照搬重点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紧密结合本地区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传统人文学科的教改及实践研究,无疑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毕竟,只有真正解决传统人文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切实提高传统学科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实现传统学科的现代性转型。

二.从游教学的实践依据

作为清华大学主政时间最长的校长,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厥功甚伟。梅贻琦在主持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期间总结、发展了传统的“从游”教育思想,为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打造了灵活的教学模式,开创了从游而学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了宽容的校园文化,探索了科学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阐述了他对“从游”教学传统的理解,强调大学教育之目标在于人格的完善,方法是“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1]102他指出传统、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沦落为“奏技者”与“看客”关系,已经背离了从游之义。梅贻琦的分析其实涉及到了人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众所周知,人文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知、情、意三方面入手,但情、意却不能直接教授,只能诉诸身教,即学生通过“从游”来领悟教师的言传身教。基于此,梅贻琦多次呼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在于人格的熏陶。他指出由于学校扩招,教学方式的机械化往往造成了教学的形式主义,毕竟教学的核心在于“师生共同工作,期达一个共同的目的。”

校园是师生共同工作的环境,但避难昆明的联大并无高楼,唯有陋室。土墙围成教室,茅草搭建寝室。教师破衣烂衫不在少数,学生则蜗居四十人的集体寝室。师生身穿“本色不保”衣,脚踏“脚踏实地”鞋,以肥皂箱充当书桌,以“八宝饭”充饥。教师卖衣物度日,学生打零工求学。联大成功的秘密在何处?作家汪曾祺认为联大营造的自由、民主的学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全校必修课《大一国文》偏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讲授。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汪曾祺认为这种超功利的生活态度,率性自然的儒家思想对联大学生有相当深广的潜在影响。这即是林语堂感叹的“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优良的师资是联大成功的关键。在梅贻琦主持校务期间,理工自不待言,人文学科也聘请大量知名教授,如王国维、冯友兰、朱自清、钱钟书、吴晗等人,打造了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自由选课。这些教师学术观点虽有不同,政治倾向各有差异,但大都鼓励学生充分自学,独立思考,这又营造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相长的校园文化。金岳霖的逻辑课程常以对答的方式进行,其间或自问自答,或边听边问,授课方式非常灵活,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吸引了学生慕名而来,跨系听课成为常态,为听课穿越城市的学生不在少数。学习的环境也从课堂延伸到课后,从教室拓展为社会;传授的范围从知识拓展到素养,优秀学子也易在教师的引导扶持下脱颖而出,如金岳霖之王浩,燕卜荪之穆旦,沈从文之汪曾祺,钱钟书之李赋宁等。可以说,联大的成功是“以师带徒,师以徒传”的成功,和联大对从游教学法的推崇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从游教改的目标

联大的成功经验极具启发意义。对于地方院校人文学科的“从游式教改”而言,其目标是恢复传统的从游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示范为先导,学生互助为核心,教师讲评为关键,全程育人为特色,实现以知识开启学生,以学术吸引学生,以人格塑造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传统人文学科教学新模式。目标一,推动传统人文学科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的创新。建构以教师示范为关键,以学生参与为核心,以基础知识学习为基础,以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以学生满意度为参照标准的从游式教学环节,改变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独白式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目标二,建立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学习小组,实现对学生的全覆盖。从游的小班特性能够改变常规教学模式限于班级容量、讲授方式造成师生交流不畅的问题。学习小组以读书小组,项目研究小组的方式组成,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学习模式。目标三,打破年级专业界限,构建传导环节。从游教学要求密切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既要求普通学生(小鱼)积极跟从教师学习,也要求高年级学生(中鱼)发挥居中的传导、感染的作用,构建学生、青年教师的中介传导环节。

四.从游教育理念的意义

从游教学是启发式和体验式教学的统一,学生在跟从老师求知解惑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也分享经验。其意义是:第一,有利于科学定位师生关系。从游理论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师生“奏技者”与“看客”的关系,通过启发引导、从游濡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有利于培养对专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改变学生对传统人文学科课程“古”“玄”的印象。第三,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发挥学长(高年级学生和班级优秀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实现对其他学生的引导,改变学生虚拟交流多,现实交流少的现状。第四,有利于实现“教书”和“育人”的融合。改变“教书”和“育人”环节分别由专业教师和学工部门承担,造成德育工作缺乏教师参与的弊病。第五,有利于促进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改变人文学科教学忽视能力运用的弊病,推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

总之,从游教学传统推崇师生相互濡染的教学模式,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变为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自身感悟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这改变了教师教学的知识化倾向,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心态,也为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院校传统人文学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编号2015GA034。湖北文理学院教研项目“基于从游理论的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理念与实践研究”,编号JY2015021。

(作者介绍:郑艳林,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互联网+环境下人文学科教改的实践研究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