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更名的基本走向与利弊分析
2016-05-14於鸿
於鸿
[摘 要] 目前中国对高校的定位层次主要有三类:大学、学院、学校,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通知,这三类层次的高校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设立。影响我国高校更名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自身发展的诉求、政府政策的影响。高校的合并、升格、调整带来的院校更名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有积极意义,同时由于更名带来的弊端也日趋显露,高校在更名过程中应该趋利避害,扩大优势。
[关键词] 高校更名;基本走向;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7-0010-02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在这次调整过程中大量的单科性高校的设置满足了当时国家大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院校的合并、升格以及单科院校多学科化的迅速扩张,并且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使得大学更名成为中国内地高等教育发展一道奇特的风景。地域范围上越来越广,校名变“大”、变“宽”、变“热”是潮流趋势。
一 我国高校更名的基本类型
(一)中专升格为高职高专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不管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学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一些高级技工学校纷纷升格更名为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在升格之后在教学方法和水平上两者都差不多,都是以学习技能为主。但是从目前局势来看,在“十二五”内各省为了引导学校合理定位,优化布局和结构,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限制中职升格高职。中专是区别于中职的中等专业学校,主要以师范学校和医药学校为主。为了针对专科层次的师范和医学类教育,这些中等专科学校希冀能够升格为高专。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在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一决定为南宁乃至广西的学前幼儿教师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职在办学层次上同属于专科院校,因此专科类学校升格的更名不容忽视。
(二)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
目前来说高等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学院的愿望最为强烈,这些学校升格时在原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希望能更名为学科涵盖面更广的“学院”,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这些大专院校往往位于非省会的地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科技研发能力不高。升格为大学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学科性更广的研究技术型人才,为发展区域经济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足够的人才保障。
(三)本科学院更名为大学
学院升格为大学是近年来推动我国高校更名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学院和大学主要在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存在区别。许多院校在升级更名过程中将原有校名的行业特色去掉,向综合型、全面型转变,学科门类变广,一些理工、工业大学将原本校名中的“理工”、“工业”去掉,转向更高级层次的“科技”大学,如广西工学院更名为广西科技大学,虽然没有直接增加学科门类,但是科技的学科外延明显大于工业。学院更名大学之后,单科变多科,单一变综合。一些原有的大学在更名过程中,实际上意味着这些学校在建制上的消亡,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原本工作在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
二 影响我国高校更名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密不可分,高等教育规模与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匹配,社会经济与高校设备、资源以及课程设置都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当今社会工作行业层出不穷,需要高层次、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因而高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也就越来越宽,高校为了能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新时代大学生就必须要拓宽学科专业面。
(二)高校自身发展的诉求
首先,高校自身随着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使得现有的校名已不能彰显学校办学实力。有的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设了许多新学科和专业,原有学科专业也不断拓宽发展。以农业类院校为例,中国本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业特色为主的高校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不止农学类单一学科,“农学院”所涉及专业面过窄,限制学校的发展,且因校名“艰苦”而影响其招生,虽然新增许多专业,但考生也仅只能从校名上对学校片面了解,影响生源。其次,学校为了拓宽发展空间,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提升社会的公众形象也是诸多高校更名的动力,用覆盖更大区域面的校名取代“较小的”校名是现在诸多院校更名的主要特征。
(三)政府政策的影响
1990年,国家开始酝酿“211工程”,由此拉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1994年国务院在上海召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明确提出为优化教育资源,高校之间可以采取“共建”“合作”乃至“合并”等形式来促进发展。随后在上海市政府的推动下,原上海大学与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高专合并组建新的上海大学。次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将北京经济学院和北京财贸学院合并组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自1995年至2002年底,国家对“211工程”一共投入109亿元,这对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因此各省市高校纷纷合并更名重组高校资源,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更名。
三 我国高校更名的利与弊
(一)高校更名之“利”
1 有利于改善生源质量和提高知名度。高校更名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并且有助于改善生源结构和推动学校综合性的发展。学校更名之后整体规模进一步提高,受专业科类增加的影响,招生范围也就相对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生源。中专升大专、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农林院校、工科院校等专门性院校向综合型院校进军,各类院校实现了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从一个类型向多个类型的转变。
2 有利于促进基础学科的专业化发展。一般来说在单科院校中,大多数教师都是自己专业领域的教师,研究方向较基础学科而言层次相对高,因而基础学科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学校也很难聘到优秀的教师,国家对其投入的经费也十分有限。此外,在许多综合类大学里,文理学院作为基础院系占有一定的比重,除了本科层次的学生之外研究生教育也会得到重视,教师参加科研,这势必会优化整个大学的基础学科。大学更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一些单科院校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是当下的趋势。大学里不同院系的师生在同一个校园里互相学习,无疑会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有机会在多个学科领域学习提高,从而培养出既有较深的理论造诣、较为广阔的视野,又有较强的设计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
3 有利于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当前众多高校认为自己的校名过时,因此他们跃跃欲试,希望通过更名与时代接轨,适应时代的发展。20世纪中期,我国兴起了院系、专业大调整,很多以“钢铁”“广播”“地质”“农业”“矿业”“水利”“师范”等来命名的高校纷纷进行更名。这些高校尽管积累了一定名气和声望,但为了更好地发展,他们宁愿在新校名下重新积累。
(二)高校更名之“弊”
1 导致学校品牌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流失。校名是几代高校领导和教师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名字并不等同于声誉和质量,学校的品牌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辛苦多年长期建立的品牌没能留住,建立新品牌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名声大震。校名作为高校文化的外在表现蕴含着学校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随着高校校名的更改,高校文化积淀也随之荡涤一空。高校的办学宗旨是历史总结的成果,直接承载着公众的认知和记忆。大学作为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生命体,拥有着自己历史沿革和生命,更应尊重自己的发端与历史。从这个层面上说,对大学校名这一有着丰富历史内涵并已经形成影响力和社会认同的重要标识,更应该加以保护和尊重。
2 发展定位不明确。显赫的校名下隐含的种种问题都与高校发展定位与目标的迷失有关,而背后最为深层的致因则又与大学科学发展观的偏离相连。高校在更改了新校名之后,大都把其发展目标定位在高水平大学上,强调综合性与研究性,或者是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看齐,即便是一些区域、地方高校,也把其发展目标定位在区域性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上,因此也就不满足于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这样就明显地使各类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高度趋同化,忽视了各校的办学实际与现状、办学优势与特色,从而迷失了各校的发展目标。
3 校名趋同现象增加。纵观中国两千多所高校,千校一面的格局不足为奇,相似的高校名在中国频繁可见,校名相似程度较高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其认知,混淆了社会公众的视野,不容易被社会知晓。大量综合性本科高校及其新校名的涌现,除了展示了其学科专业多、招生数量多乃至在校生数量多之外,使人说不清楚,也使他们自己说不清楚各自办学的特色与优势,因为其学科专业是在均衡地铺设与建设。
参考文献
[1]宁新春.大学更名热别冷了哲学情怀[N].东莞日报,
2013-05-22.
[2]刘海峰.院校合并、升格与发展中的更名问题[J].高等
教育研究,2005(11).
[3]张学见.1981-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校名变动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3(8).
[4]邓锐.关于我国高校近十年更改校名的统计及SWOT
分析[J].教育考试,2012(1).
[5]徐继岭.中国高校更名问题的理性思考[J].科学咨询,
2009(12).
[6]陈佳璇.中国高校改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修辞
学习,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