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乡村(3)
2016-05-14向欣怡
向欣怡
古时墨香,有风雅赋于朱榭亭台;有俗流依于市井野巷;有壮志寄于江上万里……而我认为,真正的性情却是舍去浮生一场大梦,遁迹山野,鱼米酒茶。任他世界万般变化,只认一场黄昏与树阴的协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十八弯山路,九曲回小道。一身粗布麻衣,一片南山豆田。一个潇洒自在身,一盏莹莹透亮心。
扛着锄头下山,山间朦朦胧胧,蓊蓊郁郁。路上淙淙汩汩,影影绰绰。偶遇几家昏黄的灯火,早起的鸡鸭,吸一口清凉的树木的气息,吐一口心头的不畅的浊气。挽起宽大的袖口,锄去栅栏边痴情缠绕的野草。
伴着西边的红日的上山,身上多了泥土的重量,心上轻了俗世的欲望。哼着不着调小曲,走入那厚重,沉稳的山坳。
空谷幽兰,遗世独立。尽管野草疯长,道狭露重,仍旧不悔湿衣,只愿无违。
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姗姗而来,昭示着春天的色彩。看那漫山遍野的争相比高的绿色,由点及面,织成一幅美丽的帷幕。纷繁错落的花朵为它添姿添彩,缀成一个个精致的针脚。过路的村人,总是不舍叨扰这恬静的美景。绕过的曲折的小道,走向劳作的田垄,像对待嗷嗷待哺的稚子,细心地呵护它的每一寸。看那整齐的线条,流畅的手法,都是智慧的结晶。子规在树上为丛间的蝴蝶伴奏,专心出演着一场歌舞会。
村人春耕秋收,顺应着四时变化,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忙碌中充实,在充实中幸福。始于大地,归于大地。这是自然的魔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年伊始,纵是陋巷鄙舍,主人们也会像对待少女一样为它点上红色的朱砂。拜神的祭祀是新年的第一件大事,强壮的青年扛着猪肉,酒缸,从村的这头抬向那头,然后谨慎地摆在春社的中央。村人豪放,酒也烈,一如他们直爽的性格。一大碗酒下肚,舒畅一声“痛快”。用新衣抹一把嘴上的酒渍,扯下碗里大块的肉。比玉液琼浆益寿,比玉盘珍馐味美。
吃得饱粮食好。这最简单的愿望是人们心中最真实的渴望。金银珠宝对于他们都只是蜗头蝇角。不必担心日后何方,太阳总会又一次升上,照亮前方看不到的拐角。
如果你心有愤懑,胸臆难平,何不暂时放下症结,走入空灵的山野,扎进阔别的乡村。
学校:浙江乐清虹桥中学分校;导师:邵灿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