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通海县夏秋蔬菜生产概况及发展建议

2016-05-14刘发伦李清云张爱贾理祥李春慧龚亚菊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

刘发伦 李清云 张爱 贾理祥 李春慧 龚亚菊

摘 要:通过对云南通海县夏秋蔬菜生产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了通海县近几年来发展夏秋蔬菜取得的经验、具有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通海县;夏秋蔬菜;生产概况;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6)14-0076-03

通海县地处滇中腹地,海拔1 350~2 443 m,年平均气温15.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的洋葱、蒜薹、萝卜、花椰菜等就已进入东北市场,形成“南菜北调”的局面。近30多a来,通海县利用现有的气候区位优势,发展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种植的结球甘蓝、白菜、西兰花、韭葱等蔬菜已销往长江中下游、珠江中下游和港、澳地区以及日、韩等国,供应夏秋淡季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至201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

2.11万hm2,总产量11.9亿kg,产值15.8亿元,平均667 m2产量3 766 kg。其中,夏秋蔬菜种植面积1.20万hm2,占57.06%,产量6.39亿kg,占53.70%,产值7.87亿元,占49.81%。目前,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1 085元。

1 通海县夏秋蔬菜发展概况

随着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蔬菜种植种类已由过去仅在冬春种植的大蒜、洋葱、白菜、花椰菜、萝卜等发展为周年种植的叶菜类、块根块茎类、葱蒜类、菜用豆类、茄果类五大类100多种。据2015年蔬菜生产信息统计(表1),通海县夏秋蔬菜生产面积已达1.20万hm2,种植种类主要有白菜、结球甘蓝、花椰菜、西兰花、菜豆、韭葱等11种,其中,白菜种植面积3 356.67 hm2,是夏秋蔬菜生产面积最大的菜种,其次是结球甘蓝,种植面积2 495.07 hm2,二者已成为通海县夏秋蔬菜种植的主导品种。

2 通海县发展夏秋蔬菜生产的优势

2.1 区位优势

通海县地处滇中腹地,东西最长39 km,南北最宽36.15 km,县城所在地秀山镇距昆明市125 km,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47 km,总面积721 km2,东接华宁,南连石屏、建水,西与玉溪、峨山交界,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县,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经过预冷的蔬菜在48 h内就可抵达广州和泰国市场,是背靠全国、面向东南亚、进军东盟自由区的前沿阵地和重要交通要道,发展夏秋蔬菜生产区位优势明显。

2.2 自然资源优势

通海县境内由盆地、中山、河谷三大地貌构成,坝区面积占21.63%,山区和河谷面积分别占77.07%和1.30%。杞麓湖犹如一条玉带镶嵌于坝区北部,与县城后背的秀山遥相呼应,湖泊东西长10.4 km,南北宽3.5 km,总面积36.4 km2,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0%;湖岸线长32 km,平均水深4 m,湖水最大容量1.821亿m3。县境内最高海拔(螺峰山)2 443 m,最低海拔(马脖子)1 350 m,县城海拔1 820 m,年平均气温16.6℃,属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凉冬季风气候,适宜多种蔬菜生长,季节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生产的夏秋蔬菜在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市场优势尤为突出。

2.3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优势

通海县紧紧抓住农业部将通海列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县的契机,制定和完善重特大农产品污染和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处置能力,建设完善以县级检测站为中心,乡镇及出口企业检测室为辅的农残检测体系,每年抽检样品数不少于2 400个,确保农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和不发生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95%以上的蔬菜、全部出口农产品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及其销售国家、市场的标准。

2.4 通海蔬菜品牌优势

全县有1.63万hm2耕地(含果园)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备案0.8万hm2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出口农产品企业达23家。已有23个蔬菜产品获无公害食品认证,7个获绿色食品认证,绿色食品基地面积0.29万hm2,出口蔬菜基地备案0.67万hm2,通海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2.5 蔬菜冷藏、加工优势

截至2015年,通海县共建有冷库83座,库房458个,年吞吐蔬菜15亿多kg;农产品加工企业402个,从业人员2万多人,其中,鲜菜初加工企业253家、酱菜加工企业18家、脱水菜加工企业5家、天然色素加工企业1家;取得出口经营权的加工企业18家,蔬菜加工销售规模10万t以上的企业3家、5万t以上的8家、1万t以上的26家、0.5万t以上的35家。

2.6 通海夏秋蔬菜生产技术日趋成熟

近年来,通过农业部、科技厅、农业厅等项目的实施,共引进120余个蔬菜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初步掌握了一套白菜、莴笋、甘蓝等主栽蔬菜的高产栽培技术及茬口安排,建立了无公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体系,通过技术培训和生产示范,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品种逐步得到推广应用,为发展夏秋蔬菜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3 通海县夏秋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蔬菜生产经营分散,紧密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通海县夏秋蔬菜种植基本属于小农、小生产的模式,种植分散、管理简单,每家种植管理1 334~2 000 m2,菜农根据自己对节令和市场的感觉各行其是,种植蔬菜种类单一,以大白菜、莴笋、花椰菜等常规品种为主,主打品种、特色品种及大规模连片生产的基地少。产、供、销、加、运、市场各环节虽然齐全,但相互间衔接不够紧密,甚至相互脱节;虽有一批销售、加工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但由于处于以公司、以户为单位的单打独斗状态,加上操作上的短期行为,甚至发生在蔬菜市场上相互恶性竞争的现象。

3.2 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与规模生产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通海县种植蔬菜的技术力量还显不足,对菜农的培训不系统,菜农掌握的现代化、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知识甚少,在蔬菜生产中以人工栽培为主,仍然沿用家庭模式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意识落后,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限制了生产规模并妨碍了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导致蔬菜生长中难以做到统一管理和规范生产。

3.3 品种单一, 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步伐缓慢

通海县名、优、特、精蔬菜新品种较少,缺少能体现本地优势、打开市场销路、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导优势品种;缺乏总体的供求信息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经常会因信息不畅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产销脱节情况,不仅菜农蒙受经济损失,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农业部门每年引进试验的蔬菜新品种都在50个以上,而能大面积推广使用的仅1~2个,近年来引进应用较为成功的夏秋蔬菜品种只有夏阳白菜1个,品种较单一,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

3.4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需要进一步完善

虽然通海县夏秋蔬菜的产量和产值每年都有所增加,但由于产地与市场终端相隔较远,产地生的供给能力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本地生产受市场的影响非常直接,价格高时,一哄而上,价格低时,一落千丈,种植、销售不接轨,农民的积极性很难稳定。针对当前现状,需要对全县夏秋蔬菜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主攻目标、发展重点、扶持措施、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发展任务。

4 通海县发展夏秋蔬菜生产的建议

4.1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各级政府指定专人负责,一方面协调夏秋蔬菜生产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积极支持经济实体和服务机构的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多方争取筹措资金,支持夏秋蔬菜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产销联合,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使丰产丰收得到协调发展。

4.2 突出优势,相对集中发展基地

根据通海不同区域、不同海拔气候差异的特点,按比较优势原则,结合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基础条件,相对集中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山区、坝区同时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的夏秋蔬菜区域。同时,增加投入,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夏秋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种苗基地,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蔬菜基地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4.3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新品种的试验示范

通海县夏秋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夏秋气候凉爽的优势,优化品种结构,引进名、特、优、精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适合通海夏秋种植的优良品种,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可持续发展的夏秋蔬菜新格局。

4.4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蔬菜生产水平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的技术优势,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加大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培训,提高菜农种菜水平,做到以推广促进开发、以开发促发展。

4.5 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销售服务网络和销售网络,规范管理,打通交易、流通环节的制约瓶颈,确保交易顺利进行,以适应发展需要。重点种植的乡(镇)要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市场调查,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实行生产、储运、销售一体化经营,促进通海县夏秋蔬菜生产协调、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溥凤,杨飞运,刘天成,等.浅析通海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1(2):22-23.

[2] 滕久皆.瓮安夏秋蔬菜发展浅议[J].耕作与栽培,2005(5):5.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
浅谈中国女子足球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技工院校的“双创”之路
民办高校秘书工作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