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力模型、边界效应与中国跨区域技术转移

2016-05-14余元春顾新陈一君

软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引力模型距离

余元春 顾新 陈一君

摘要: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利用2009~2013年我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对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际技术转移边界效应较大,技术转移本地偏好性强;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质量”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省际技术转移有显著促进作用;地理距离、产业“距离”和文化“距离”对边界效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经济规模、产业和文化上存在的差异能够调节由于地理距离造成的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

关键词: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引力模型;吸引因子;距离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7.04

中图分类号:F124;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7-0015-04

Abstract:Based on the extended gravity model,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boundary effect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interprovincial technology transfer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Chinese provinces from 2009 to 2013. Th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undary effect is high, which means there is a big home bias in the interprovincial technology transfer; enhancing the capacity of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interprovincial technology transfer; geographical distance, ‘industrial distance, ‘cultural distance can well explain the boundary effect, and the discrepancies in economic sca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ulture can adjust the interprovincial technology transfer boundary effect made by geographical distance.

Key words:interprovincial technology transfer; boundary effect; gravity model; attractive factors; distance

引言

跨区域技术转移是创新技术从一个地理区域到另一个地理区域的转移,其目的是通过技术转移使技术转入地获得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换代。一个地区要取得科技的持续快速发展,常常需要利用其他区域的科技资源。但诸如优秀的科学家及研发团队、科研能力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具有地域化特点,可转移性差[1]。技术转移是利用这些难以转移资源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证研究表明跨区域技术转移能够使参与转移的地区在技术交流中增强经济联系,在科技和经济的合作过程中孕育新的知识产生,为转移双方带来双赢结果[2]。研究者发现距离是影响技术转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3]。但随着诸如互联网、卫星电话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跨区域交通体系的日益完善,地理距离因素的影响力有所下降,技术转移可以在更广的区域范围进行。同时,技术转移两区域间的技术同质程度[4]、社会文化相似度[2]、人力资本存量[5]、经济发展水平[6]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调节地理距离对技术转移产生的影响。

我国学者认为跨区域技术转移不仅是技术成果的时空转移,更重要的是转移过程中以技术为载体的知识群在不同的经济区域扩散。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已初步形成,但技术转移区域差异性大,北京以及沿海地区技术转移活动较为活跃,中、西部地区技术转移活动活跃性较差[7,8]。同时,研究者发现区域自身技术能力[7]、技术创新投入[9]、在技术转移网络中的位置特征和区域之间的技术差距[10]等是影响技术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跨区域技术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一定范围的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进行研究,分析其结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二是对跨区域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此提出提高跨区域技术转移绩效的有效对策。同时有学者研究发现,跨区域技术转移具有明显边界效应[11]。目前还未有文献对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进行定量测度,对边界效应水平以及产生的具体原因也未有深入探讨。

虽然许多学者认为地理距离是影响跨区域技术转移的主要因素,但对地理距离的作用仍有争议。在跨区域技术转移过程中,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形成的经济“距离”、产业结构不同产生的产业“距离”以及语言、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文化“距离”与地理距离一起作用于技术转移的双方,对区际边界效应产生影响。

因此,基于对上述文献回顾和分析,本文对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的水平进行测度,并研究引起边界壁垒的原因,分析各种“距离”因素对边界效应产生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的建议。

1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模型构建

20世纪70年代Tinbergen(1962)将物理学的万有引力模型应用于双边贸易流量研究。McCallum(1995)将边界变量引入贸易引力模型中分析跨区域贸易边界效应。在此之后,引力模型被运用于区际贸易、技术流动、劳动力流动、跨界旅游等领域跨区域要素流动的边界效应分析。

跨区域技术转移是技术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同引力模型的原理相似,区域之间转移的技术流量受到两区域的技术“吸引因子”[3]、地理距离因素以及不同区域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文化上的差异所形成的社会“距离”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引力模型来分析跨区域技术转移的边界效应问题,基本模型如式(1)所示:

其中,lnTij表示一定时期从i地区转移到j地区的技术流量,Ai和Aj分别表示地区i和j技术“吸收因子”,Dij表示i地区和j地区之间的“距离”因素,Homeij表示测定边界效应的虚拟变量。

根据跨区域引力模型基本式(1),本文选取区域“技术创新质量”(M)、技术创新投入(RD)、人力资本(LF)、交通基础设施(TRA)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IPR)等技术“吸收因子”(A),选取技术输出地与输入地地理距离(d)、经济“距离”(GDPS)、产业“距离”(PS)、文化“距离”(ADJ)等“距离”因素(D),用于构建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实证模型,具体实证模型如式(2)所示:

2关键变量及数据来源

21跨区域技术转移的测度(Tij)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越来越多地以专利的形式呈现。专利信息反应专利权转移和专利许可前后权利人信息、地址、转移时间等技术转移的基本信息。因此,本文从专利权转移和专利许可角度对区域之间的技术转移进行测度。专利权转移和许可数据通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检索2009~2013年专利法律状态信息获得。

22技术“吸引因子”(A)

本文定义5个技术“吸引因子”变量。第一, “技术创新质量”(M)。正如物体质量对两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类似,两区域之间技术转移流量受到两区域的 “技术创新质量”(M)的影响。本文采用一定时期区域有效专利数衡量区域的“技术创新质量”,各省有效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14)》。

第二,技术创新投入(R&D)。本文采用研发强度对技术创新投入进行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14)》。

第三,人力资本(LF)。本文选取各省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水平的测度指标,由《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2014)》中数据整理而得。

第四,交通基础设施(TRA)。本文在边界模型中引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变量TRAi=TRAi/SQUi,其中TRAi为区域i交通设施存量,SQUi为i地区面积,数据皆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4)》。

第五,知识产权保护(IPR),本文选取《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0~2014)》中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指数指标来衡量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23“距离”因素(D)

本文定义4个“距离”变量。第一,产业“距离”(PSij)。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区域之间的产业差距实际是区域在知识基础和技术供需上的差异。本文对产业结构差异的测度如式(3)所示:

其中PSij表示区域i和区域j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度,Qik/Qi和Qjk/Qj分别表示i和j区域的第K类产业产值分别占i和j地区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区域各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0~2014)》。

第二,文化“距离”(ADJij)。相互接壤的两个区域在语言、风俗、习惯等地理文化方面更具相似性。本文以两个区域是否邻接对区域间的文化距离进行衡量,如果两个地区邻接ADJij=0,反之,ADJij=1。

24边界变量(Homeij)

跨区域技术转移模型中引入的边界虚拟变量Homeij,用以考察省际技术转移是否存在本地化偏好以及偏好程度严重与否。当技术转移在本区域内进行,则Homeij取值为0;若技术转移跨越了省际区域,则Homeij取值为1。在控制其他变量以后,如果技术转移存在较大的边界壁垒,

回归结果显示边界变量Homeij的系数估计值β10显著为负,β10绝对值越大则边界效应越大。

3实证结果

实证回归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回归结果中模型1为基本跨区域技术转移引力模型;模型2为在标准引力模型1中加入边界变量;模型3在引力模型1的基础上对“引力因子”进行扩展,将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交通状况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中;模型4是对技术“吸引因子”进行扩展后的边界效应分析模型。模型5在模型4的基础上,加入经济“距离”、产业“距离”和文化“距离”等扩展的“距离”变量;模型6、7、8分别考察地理距离与其他“距离”因素的交互作用,为让原变量的系数具有实际解释意义,构造交叉项的原始变量均做去中心化处理。

从回归结果看,所有引力模型拟合优度(R2)都在50%以上,说明引力模型对跨区域技术转移问题具有较好解释力。引力模型中最基本的质量因子和距离变量,即“技术创新质量”(M)和地理距离(d),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回归结果显示转移双方的“技术创新质量”(M)对跨区域技术转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转移双方之间的地理距离(d)越大则双方技术吸引力越弱、转移流量越小。这一结果符合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因此引力模型对分析跨区域技术转移问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就“吸引因子”(A)而言,技术转移双方知识产权保护程度(IPR)置信水平在99%以上,且系数为正。说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会造成技术市场的割裂,反而能促进区域外技术的获取。技术输出地的技术创新投入(RD)与跨区域技术转移量显著正相关,而技术输出地的技术创新投入(RD)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创新投入的增加能提高区域向外的技术输出能力,但对区域技术吸引力没有明显的影响。转移双方人力资本存量(LF)和交通状况(TRA)对跨区域技术转移流量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因素是否能对区域技术输出能力和吸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这些因素的存量必须达到一定的阀值,也就是所谓的“阀值效应”。我国人力资本和交通基础设施没有达到促进技术转移的“阀值”,因而回归结果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就“距离”因素来看,区域之间GDP相似度(GDPSij)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区域间经济规模的差距对跨区域技术转移没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上的差距(PSij)总体通过了10%显著性检验,且回归估计系数为正。这说明两个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越大,双方技术吸引力越强。文化“距离”变量(ADJij)系数估计值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负,这说明相邻区域因在文化、风俗、语言等方面更为接近,使得技术转移双方在沟通时有更多的文化和情感基础,更易增加互动频率,从而增强区域间技术转移的吸引力,提高技术交流的可能性。

从地理距离与其他“距离”的交互项来看,经济“距离”与地理距离的交互项(lnDij×lnGDPSIMij)对跨区域技术转移有正向影响,产业“距离”和文化“距离”与地理距离的交互项(lnDij×lnPSij,lnDij×lnADJij)对跨区域技术转移量有负向影响,并且回归结果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经济“距离”在地理距离和跨区域技术转移之间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即在经济差距增大时,较远的地理距离更不利于区域之间开展技术转移活动。产业“距离”与文化“距离”在地理距离与跨区域技术转移之间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即较大的产业结构差异和相似的文化基础降低了由于地理“距离”对跨区域技术转移造成的边界效应。

从边界效应(Homeij)看,边界变量回归1至回归7的估计系数都为负并且全部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回归结果较为稳定。这表明本地偏好特性在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区域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区际壁垒。从实证结果看,回归1和回归4中边界效用的系数绝对值在12~14,这表明我国技术转移边界壁垒较高。回归5至回归8在控制了创新技术质量、技术创新投入、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地理距离等因素,加入了经济“距离”、产业“距离”、文化“距离”因素之后,边界效应系数绝对值达到33以上,这表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以及文化上的差异对技术转移的边界效应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是造成边界壁垒的重要因素。

4结论与启示

根据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第一,总体而言,我国省际边界效应较大,技术转移具有明显的本地偏好,区域之间技术流动遇到很大的阻力,创新技术共享困难,创新资源难以通过技术转移来实现有效的配置;第二,“技术创新质量”的高低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大小对区域之间的技术吸引力的强弱有重要影响,技术创新投入更多的区域具有更强的技术输出能力,而人力资本储备和交通基础设施可能由于存量不足还未能够对区域之间技术转移产生显著影响;第三,随着地理距离增大,区域之间的技术流量明显减少,地理距离是边界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同时产业“距离”、文化“距离”对边界效应有较强的解释力,并且相似的经济规模、文化基础以及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能够降低由于地理“距离”对跨区域技术转移造成的阻碍。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现阶段要促进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的发展、增强区域之间技术吸引力,需要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力度、增加普通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和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地理距离对跨区域技术转移产生的负效应,首先可基于文化邻近性建设技术交流集群,建立共同的技术市场,发挥集群中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区域对集群中其他成员的技术辐射作用,带动集群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增强技术交流集群对集群外地区的技术聚集和扩散效应。多个技术集群的建设必定在全国形成技术创新多点多极的发展局面,而由点成线、由线成网形成全国技术转移网络。同时,政府应做好产业发展布局工作,应根据各区域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发展优势产业,避免区域之间产业结构雷同。

参考文献:

[1]Boutellier R, Gassmann O, Zedtwitz M. Managing Global Innovation: Uncovering the Secrets of Future Competitiveness[M]. Springer, Heidelberg , 2008.

[2]Neplski D, Prato D G.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ourcing Between a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A Case Study of China[J]. Technovation,2015,35(12):12-21.

[3]Montobbio F, Sterzi V. The Globalization of Technology in Emerging Markets: A Gravity Model on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Patent Collaborations [J]. World Development, 2013, 44(4):281-299.

[4]Marrocu E, Paci R, Usai S. Proximity, Networking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Europe: What Lessons for Innovation Polic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3, 80(8):1484-1498.

[5]Sánchez-Sellero P, Rosell-Martíne J, García-Vázquez J. Absorptive Capacity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Spanish Manufacturing Firms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4, 23(2):429-439.

[6]Cohen W, Levinthal D.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1):128-152.

[7]赵尚梅,史宏梅,杜华东.基于网络模型的跨地区技术转移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5):54-61.

[8]李天放,冯锋. 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测度与治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J].科学学研究, 2013(5): 684-692.

[9]朱华桂,庄晨. 自主研发、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J].软科学, 2015(2): 46-50.

[10]曹威麟,谭敏.社会网络视角下跨区域技术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30个省区关系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科技论坛,2012(1):89-95.

[11]陈光华,杨国梁. 边界效应对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广东省的证据[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1): 92-99.

[12]Kahouli B, Maktouf S. The Determinants of FDI and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Cri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TAs: A Static and Dynamic Gravity Model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5,24(3):518-529.

(责任编辑:李映果)

猜你喜欢

引力模型距离
空间角、距离的计算
社交距离
距离美
距离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韩自贸区贸易潜力的实证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现代物流网络构建实证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地价分析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创意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因素研究
床到马桶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