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阳县天然富硒香菇生产技术试验初报

2016-05-14彭丽芬李新贵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产技术香菇

彭丽芬 李新贵

摘 要 开阳县位于黔中地区,是我国少有的富硒地区。依托富硒资源优势,开阳富硒香菇系列产品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在总结开阳县天然富硒香菇生产技术试验的成果、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富硒香菇栽培技术的试验方向、途径。

关键词 天然富硒;香菇;生产技术;开阳县

中图分类号:S64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01

中国营养学会对我国13个省市做过一项调查表明,成人日平均硒摄入量为26~32 μg,离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最低限度50 μg相距甚远。一般植物性食品含硒量比较低,因此,开发经济、方便,适合长期食用的富硒食品已经势在必行。

开阳县位于黔中地区,境内75%的土壤富含被称为“生命元素、抗癌之王”的硒元素,土壤总硒含量在0.120~2.43 mg/kg,均值为0.610 mg/kg,属于我国少有的富硒地区,自然生长的动植物硒含量在0.05~0.28 mg/kg,达到联合国卫生组织保健食品含硒量标准。大米、茶叶等富硒系列食品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鲜香菇天然有机硒含量能达到0.03 mg/kg以上的鲜食蔬菜富硒标准,现年产鲜香菇1 000 t以上,年加工干香菇100 t左右。在栽培成本及食品安全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依托富硒资源优势,开阳富硒香菇系列产品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空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地概况

试验生产基地位于开阳县永温镇坤建村,是贵州山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食用菌生产基地。永温镇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地势平缓,无霜期长,海拔在900~1 100 m;常年气温14.2 ℃,年降雨量1 376 mm;地处贵阳市第二环城林带,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周边无工矿企业,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是食用菌生长理想的场所。

1.2 试验目标

1.2.1 优良菌株筛选

在充分调查当地栽培状况的条件下,通过比较优选出有不同出菇温度范围的菌株,选择1~2种适合当地周年化栽培的当家品种,适宜天然富硒香菇生产的品种。

1.2.2 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

生产种培养基质的筛选试验,筛选出原料成本低、产量高、来源广泛,适合天然富硒香菇生产的最佳培养基配方。

1.2.3 提高转化率,建立技术体系

提高生产企业的天然富硒香菇质量与产量,污染率控制在5%以下,生物转化率达90%以上,初步建立贵州省天然富硒香菇高产优质的周年生产技术体系。

1.3 关键技术

1.3.1 场地要求

生产地址应坐北朝南,有相应的堆料场和符合标准的水电供应。生产场地应生态环境良好,周围1 000 m无工业废弃物、专业畜禽饲养场及垃圾(粪便)场、各种污水及其他污染源(如大量扬灰的水泥厂、石灰厂和煤场等),并且远离公路、医院,并尽可能避开学校和公共场所。场地必须符合NY/T5333-2006《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要求,做到排水系统畅通,地面平整,不积水、不起尘,保持环境卫生。

无公害香菇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应《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2符合表1的规定。生产拌料用水、菌棒(袋)补水、菇床喷洒用水及生产环境湿度维持用水必须符合GB5794-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3.2 菌种选择

贵州省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香菇菌种均来自于省外,如香菇“241-4”“135”“937”“939”引自浙江省,“申香4号”,6阴4阳“香选2号”引自江苏,“泌香3号”引自河南[1]。根据贵州山区气候,要求香菇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子实体生长性状产量和生物转化率上表现较好。初步筛选出香菇L808、香菇939两个菌种用于生产试验。

1.3.3 栽培管理

1.3.3.1 栽培基质选择

从黔中地区栽培香菇经验丰富的基地收集、选择各种培养基配方,接种L808和939 两种培养基中木屑、秸秆从栽培地就近收购,筛选出原料成本低、硒含量高、产量高、来源广泛的最佳培养基配方。配方1:木屑+麦麸,木屑80%,麦麸19%,石膏0.9%,红糖0.1%,含水量60%为宜,pH值调到5.5~6.5。配方2:木屑+麦麸+秸秆, 木屑70%,麦麸15%,秸秆14%,石膏0.9%,红糖0.1%,含水量60%为宜,pH值调到5.5~6.5。

天然富硒香菇栽培基质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 食用菌生产用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 5099-2002的要求。

1.3.3.2 生产管理

试验生产按香菇常规工艺流程进行,即:备料→ 配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 脱袋排场→转色管理→出菇和采收管理(重复出菇和采收管理)。

天然富硒香菇周年化生产分为春-夏季栽培和秋-冬季栽培两个生产季节,其中春-夏季栽培3-4月接种,5-10月出茹;秋-冬季栽培2-3月接种,9-4月出茹。

1.3.3.3 病虫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无公害防治,符合NY/T 5333-2006《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试验基地主要的病虫害为菇蚊、菇蝇、绿霉,尤其是绿霉较为严重。菇蚊、菇蝇采用高温消毒、防虫网预防;绿霉采用优氯净消毒粉(烟熏)、高锰酸钾(冲洗),每生产周期使用1次,保证防治效果。

1.3.4 夏季高温栽培措施

选择高温品种:此次选择香菇L808作为夏季生产试验品种。该品种早春接种,带袋越夏,秋冬春出菇,较耐高温。

栽培基质:夏季菌丝发育快,对营养消耗过多,影响菌丝的耐高温和抗病虫能力,影响出菇产量和质量。因此,栽培基质必须贮积的营养必须充足,菌袋中的培养料必须装得紧实,以不胀坡袋壁为宜。

适时接种:3-4月接种制棒,经过2个月以上的发菌,到6月上旬就可以摆床出菇。3月中旬以后,平均气温上升到15 ℃左右,有利于菌种萌发定植。这个时期,空气干燥,环境杂菌基数少,栽培成袋率高。菌棒所含营养丰富,菌丝体粗壮浓密,耐高温,抗病能力强,从而保证出菇的产量和质量。

生产管理:注意水、气、光的管理。第一,7-8月高温少雨,每天早晚应向菌棒的表皮各喷1次细水,保持菌皮潮湿,有利于出菇。但不可喷重水,否则,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霉菌滋生。第二,空气流通是香菇正常出菇的必要条件,大棚的四周设置成能够启闭通风的围裙,保证通风良好。第三,散射光能促进香菇子实体的生长。大棚采用遮阳网进行遮阴。遮阳网还要在大棚的通风口和大棚的两头处进行张挂,两头的遮阳网要遮到1.5 m以上,以阻挡上下午的强烈的日光直射。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公害目标

根据国家无公害食品的相关标准,采集试验样品,委托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检测,结果见表1。

检测结果表明,开阳县永温镇生产基地的香菇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香菇》NY5095-2002的要求,生产技术满足无公害香菇的生产要求。

2.2 富硒目标

2007年8月合作企业——贵州山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委托开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结果:开阳永温基地鲜香菇达到0.03 mg/kg,符合《食品中硒含量卫生标准》GB13105-91要求,达到富硒标准。本试验生产香菇的硒含量检测如下:2015年12月23日开阳县永温镇香菇硒含量为0.002 87 mg/kg。因此,项目香菇硒含量未达到富硒香菇的标准。

2.3 高产目标

经测产,污染控制率在5%以下;生物转化率达73.3%~86.6%,高于贵州香菇生产平均水平(65%);大棚单位产量提高1倍(每个大棚产鲜菇超过150 kg),超过基地平均水平,达到试验要求。配方1产量高于配方2产量。

2.4 优质目标

检验表明,开阳县永温镇生产的干香菇符合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香菇等级规格》NY/T1061-2006的特级和一级要求,为优质香菇,达到试验目的。

2.5 周年生产技术体系

根据生产实践和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对香菇生产技术体系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初步完成了《贵州省无公害香菇周年生产技术体系(草案)》报告。技术体系(草案)包括生产基地环境选择、栽培基质、菌种、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香菇的保鲜和加工、香菇质量检测与质量认证、生产档案管理10个方面,对香菇无公害生产不同过程和阶段的要求均有规范和说明。

3 结论与讨论

无公害、富硒、优质、高产是本项目研究的四项目标,其中无公害、优质、高产达到试验目标,但香菇硒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开阳县永温镇基地生产的香菇未达到富硒香的标准,且其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菌种筛选

本次试验优选菌株主要基于贵州省黔中地区栽培较为广泛的外来品种进行,939、L808能够满足试验要求,满足生产需要。但目前生产用母种、原种均从浙江丽水购买,成本高、品种单一、出菇时间短,缺乏能够有效传递表达开阳资源特色的香菇品种,削弱了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应当积极优选当地野生良种(乡土品种),驯化外来优良品种,培育特定性状的新品种以满足当地特色栽培需要;二是进一步筛选出适宜天然富硒香菇栽培的品种,梁英[2]等人的研究表明菌种经硒驯化后富硒效果更佳。

3.2 栽培基质

试验表明:配方1、配方2均能生产出优质香菇,产量也都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麦麸都从北方购买,硒含量偏低,建议以当地米糠潜代,以提高栽培基质硒的含量;二是玉米秸秆粉碎细度不够,导致菌棒高温消毒后收缩、变软,菌棒质量降低,营养不足,这也是配方1产量高于配方2的原因;三是栽培配方需要进一步优化,尤其是米糠(麦麸)的含量要降低,以降低栽培基质中氮元素含量,避免头潮菇出得太早、太多、太密,影响出菇质量,降低菌丝体抗性。

3.3 提高硒含量的入手方向

以1996年3月WHO/FAO/IAIE确定的硒的每日最低需要量和适宜需要量为标准,硒含量应控制在3 mg/kg左右为宜。本次试验结果未达到富硒标准,甚至低于2007年8月的检测结果。

其原因如下:一是生产富硒香菇的重要原材料-麦麸是省外购进的,其硒含量偏低,对试验结果有影响;二是玉米秸秆粉碎细度不够,导致高压灭菌后菌棒疏松、变软,菌棒质量不足,从而影响香菇中的硒含量;三是检测时未能对菌材、玉米秆等原材料进行硒含量检测;未能对香菇头潮菇、二潮菇、三潮菇分别进行硒含量检测,而混合进行检测,导致硒含量检测结果偏差,无法准确分析硒元素在土壤-植物(菌材、秸秆)-香菇(头潮菇、二潮菇、三潮菇)的迁移规律。天然富硒香菇开发与生产需要重视硒元素在土壤-植物(菌材、秸秆)-香菇(头潮菇、二潮菇、三潮菇)的迁移规律的研究,为天然富硒香菇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3.4 周年生产技术体系

初步完成的《贵州省无公害香菇周年生产技术体系(草案)》需要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和检验,尤其是提高香菇硒含量的技术措施需要进一步试验、规范和完善,争取申报成为贵州省天然富硒香菇生产技术地方标准。

黔中地区天然富硒香菇生产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试验,尤其香菇硒含量的提高技术与措施,以推动黔中地区天然富硒香菇的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彦军,吴秀泉,任志华,等.贵州山区香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J].北方园艺,2013(6):153-155.

[2]梁英,高彦斌,陈丽红,等.香菇富硒栽培的研究[J].食用菌,2000(1):5-7.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生产技术香菇
香菇
香菇
刍议现代木质门窗生产技术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研究
无公害芝麻生产技术
高支高密织物的品种及其生产技术
香菇何首乌降血脂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