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我国粮油进口形势与展望
2016-05-14胡文忠辽卫
胡文忠 辽卫
摘要:近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丰收,部分品种出现阶段性过剩。“供给侧改革”及“去库存”成为当前热点。同期,我国粮油进口量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了解现状、把握趋势,本文总结分析我国粮油进口发展形势及其背景原因、对国内生产及市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未来粮油进口趋势。
关键词:粮油 进口 展望 供给侧改革
一、我国粮油进出口现状
根据1月份公布的海关数据,2015年我国进口粮食12477万吨,其中谷物进口3270万吨;大豆进口达创纪录的8169万吨。总体看,大豆占我国粮食进口的绝大部分,达65%。2015年我国出口粮食164万吨,其中谷物48万吨,大豆13万吨。进出口相抵后,我国粮食净进口1.23亿吨,其中谷物净进口3222万吨,大豆净进口8156万吨。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21亿吨,加上粮食净进口1.23亿吨,我国粮食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为16.5%,粮食自给率为83.5%。如果按照国际惯例,将大豆归为油料作物,则我国粮食自给率为95%。
2015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硬脂)进口676万吨,出口食用植物油14万吨,食用植物油净进口662万吨。当年我国进口菜籽447万吨,按照进口的菜籽和大豆折油以及直接进口的食用植物油测算,2015年我国有2374万吨食用植物油直接或间接来自国际市场。当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2960万吨,食用植物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为80%。进口的大豆和油菜籽除了加工植物油以外,还加工为蛋白粕供给饲料市场。2015年我国净进口的大豆折合豆粕6402万吨,进口的菜籽折合菜粕250万吨。2015年我国蛋白粕消费量为7245万吨,蛋白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为92%(未考虑少量的进口蛋白粕)。
综合上述情况,2015年我国粮食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为(不包括大豆)为5%,食用植物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为80%,蛋白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为92%。我国粮油市场总体表现为谷物基本自给,植物油和蛋白粕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局面。
二、我国粮油国际贸易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
纵观1990年至今,我国粮油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体可总结为几个方面:
(一)由出口型向进口型转变,且贸易量不断扩大
1990年以来,我国粮油国际贸易总体表现为由净出口向净进口转变。上世纪90年代,我国粮油国际贸易有7年为净出口;2000年以后,除2002年为净出口以外,其它年份我国粮油国际贸易均为净进口。近几年随着种植成本不断攀升,我国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同期国际粮食价格总体回落,进口粮油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我国粮油品种几乎呈全面净进口之势。因此,我国粮油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为进口贸易研究。
从我国粮油进出口贸易总量来看,近25年我国粮油国际贸易总体呈扩大之势。2015年,我国进出口粮油总量为1.26亿吨,比1990年增加6倍。其中谷物贸易量为3318万吨,比1990年增加1倍;大豆贸易量为8182万吨,比1990年增加86倍。
(二)由谷物主导转向油脂油料主导
从我国粮油国际贸易结构来看,从1990年至今,尽管谷物贸易量呈增加之势,但占比逐渐下降;大豆贸易量快速增加,占比也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主要以谷物贸易为主,谷物贸易量占粮食贸易量的比例为84%,大豆占比仅12%。2000年之后,谷物贸易量占比总体趋于下降,大豆贸易量占比快速提高。2001年至2015年,谷物贸易量占粮食贸易量的比例为22%,较90年代下降62个百分点;大豆贸易量占比则大幅上升至65%,较90年代提高53个百分点。菜籽进口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也呈增加态势,尤其是2010年以来,进口量年均增加近100万吨。此外,近10年我国植物油稳定在750—950万吨,年均进口量为828万吨,90年代仅200万吨左右。
(三)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进口 “异军突起”
虽然传统谷物进口增速低于大豆,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玉米替代品进口成迅猛增加之势,主要包括高粱、大麦、DDGS(玉米酒糟粕)和木薯干。2015年我国进口高粱、大麦、DDGS和木薯干分别为1070万吨、1073万吨、682万吨、以及938万吨,共计3763万吨。2011年我国几乎没有进口高粱,大麦进口仅178万吨,DDGS进口169万吨,木薯干进口488万吨,共835万吨。5年间,玉米替代品年均增速达600万吨。2015年我国进口的高粱、大麦和DDGS,剔除部分用于酿酒的大麦,折算后估计能够替代饲用玉米2113万吨;进口木薯可以用于生产木薯淀粉或木薯酒精等,挤占部分玉米淀粉和玉米酒精市场需求。大量的低价进口玉米替代品进入国内市场,对国产玉米消费需求形成抑制,加大国内玉米库存压力。
导致我国粮油贸易格局发生上市变化的因素诸多,且相互交织。下面仅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阐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从国内角度看,人口增长、经济转型、城镇化稳步提高促进我国基础粮油产品消费总量增长,促使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总体表现为肉蛋奶人均消费增加,粮食消费量下降。根据统计局数据,2014年,农村人均粮食、食用油、肉类及蛋类消费量分别为167.6公斤、13.6公斤、22.5公斤、7.2公斤,与1990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36%,食用油、肉类及蛋类消费量则分别增长了162%、79%、200%。201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和蛋类分别为117.2公斤、11.2公斤、28.4公斤、9.8公斤,与1990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粮食购买数量下降10%,食用植物油、肉类和蛋类购买数量分别增加75%、13%、34%。食用油、畜禽产品消费量增加,推动了我国对植物油和蛋白粕的需求,大豆和玉米的需求也随之上升。
从国际市场看,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粮油市场联动性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这种趋势也对农业经济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粮食流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外粮食市场的联动也逐渐加强。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放开,为国内外粮食流通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果说市场化程度提高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可能,那么比较优势则是进出口的直接推动力量。以大豆为例,在大多数年份里,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产大豆,成本优势明显,导致用于榨油的大豆进口量从90年代的年均100多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8000多万吨。与此同时,用于榨油的国产大豆数量则不断减少。2015年,我国用于榨油的大豆只有250万吨,比3年前下降4成,比13年前下降7成。
三、粮油国际贸易对国内供需的影响
我国谷物进口量不大,对国内谷物市场生产的影响不大。2015年我国进口谷物3270万吨,国内谷物产量为57225万吨,进口仅占当年新增供给量的5.4%,进口起到调剂局部市场余缺或优化供给的作用。分品种看,2015年我国进口小麦量301万吨,占新增供给的比例为2.2%。中国进口的小麦主要是国内产量不足的优质小麦,主要有加拿大硬质红春麦、澳大利亚硬质白麦、美国硬红冬麦和美国软红冬麦等,主要用于烘培蛋糕、制作糕点等。2015年我国进口大米338万吨,折合稻谷497万吨,占国内稻谷新增供给的2.3%。2012年以前,我国进口大米主要是以泰国优质香米为主,满足我国中高端大米需求;2012年以后,由于东南亚普通籼米开始低于我国南方籼米,进口结构开始转向中低端大米,对南方籼稻产区造成一定冲击。2015年我国进口玉米473万吨,占国内新增供给的比例为2.1%。1990—2009年期间,除1995年以外,其他年份玉米进口量均值仅在10万吨以内,对国内生产和供给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10年至今,玉米年均进口量跃升到300多万吨,且玉米替代品擦迅猛增加,2015年高粱、大麦、DDGS、木薯干进口量为2011年的4.5倍,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快速增加对国产玉米市场的影响逐步加大。
我国大豆产需缺口不断扩大。2015年我国净进口8156万吨,占新增供给的87%,比2011年提高近9个百分点。因此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供应依赖性很强,自给安全程度最低。由于进口大豆出油率高、价格低廉,国内企业越来越偏好选择进口大豆压榨豆油,导致国产大豆用于压榨的数量不断下降。需求减少,种植利润下降,东北农户近年改种玉米和大豆的趋势非常明显,种植面积总体呈萎缩态势。
从另一角度看,我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水土资源压力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国情下,适当进口粮食有利于缓解国内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我国稻谷种植成本不断上升,且局部产区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东南亚土地及人力成本低廉,稻谷生产存在成本优势,适当进口大米既节约成本,又可为国内修复重金属污染耕地提供操作空间。我国东北地区,很多适合种大豆的地也适合种玉米,大豆种植面积与玉米存在直接竞争关系。进口大豆可以有效满足需求,节省耕地资源。以2015年8169万吨进口为例,按照1.83吨/公顷单产测算,如果完全在国内生产,需要耕地面积4464万公顷,相当于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的38%。大豆进口还增加了我国豆粕供应。豆粕是畜禽养殖饲料中重要的蛋白原料,对畜禽畜养殖业意义重大。豆粕产量增加可以有效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201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45%;禽蛋产量2894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33%。如果不是大豆进口增加、豆粕供应充裕,我国畜禽养殖业难以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
四、国内外粮油生产及市场价格比较分析
我国粮油生产与国际市场存在较大差异。主要粮油作物单产与世界平均单产相比,表现为“两高一平一低”,即“小麦稻谷高、玉米平、大豆低”。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估计,我国以种植普通高产小麦为主,2015年中国小麦单产为5.39吨/公顷,高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3.27吨/公顷,远高于主产国俄罗斯的2.83吨/公顷和印度的2.91吨/公顷。中国大米单产为4.83吨/公顷,高于世界平均单产的2.96吨/公顷,远高于主产国印度的2.33吨/公顷和泰国的1.7吨/公顷。2015年中国玉米单产为5.89吨/公顷,较世界平均单产水平5.48吨/公顷持平略高,但远低于主产国美国的10.57吨/公顷。中国大豆单产为1.83吨/公顷,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2.64吨/公顷,远低于美国的3.23吨/公顷和巴西的3吨/公顷。如果不考虑品质因素以及生产成本,仅从单产优势加以比较,大豆不具备生产优势,小麦和稻谷生产存在比较优势,因此大豆进口量增长最快,玉米也存在扩大进口的可能性。
虽然我国小麦玉米的单产水平较高,但应看到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和管理仍未摆脱小农经济模式,不少农户尤其是华中及南方地区农户,其种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水、电、化肥、农药及人工成本投入远大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种植收益总体偏低。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下降甚至消失,未来人工成本将继续上涨。如果将此考虑在内,我国稻谷、小麦的生产优势将相对降低。我国粮食生产仍需要政策倾斜,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粮油进口政策应慎重制定或调整,尽量避免其对国内粮油生产及市场带来大的冲击。
再看我国粮油价格与进口成本对比,2010年至2012年间,约有一半时间进口玉米和小麦到港完税成本低于国内相近品质的玉米和小麦,存在进口机会;进口大米价格大多高于国产大米,主要进口少量泰国香米满足国内中高端市场需求。2013年至今,小麦、玉米及大米到港完税价持续低于国内,且价差呈扩大之势,进口利润增加,贸易商进口动力增强。2016年2月,广东港口美国玉米价格比国产玉米低662元/吨,美国硬红冬麦价格较国产小麦低1099元/吨,越南5%破碎率大米到港成本比国内相近规格大米低904元/吨。进口大豆出油率比国产大豆高2个百分点,与国产大豆相比存在200元/吨的品质溢价。根据监测,进口大豆到港完税成本与国产大豆的差价波动频繁,但大多时间低于国产大豆,且大豆进口市场化程度高,物流顺畅,企业在资金运用及与期货套期保值方面均优于国产大豆,所以油厂一般倾向于采购进口大豆。
五、供给侧改革下粮油进口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供需紧张状态转向紧平衡状态,部分品种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局面。根据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我国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是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在“去库存”这一特殊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国内粮油与进口粮油价差或将缩小,粮油进口快速增长势头或受到一定影响,进口增速或有所放缓。
长期来看,影响我国粮油国际贸易前景的因素众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家的粮油贸易政策及市场形势。近年来,我国对三大谷物进口实行配额管理制度。2015年我国大米进口配额为532万吨,小麦为964万吨,玉米720万吨。即使企业将配额全部用完,大米、小麦、玉米进口量占国内供应量的比例仅3.6%、7.4%、3.2%。实际上,2015年三大主粮品种进口量均低于配额限额。美国农业部预计,从目前到2024年,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但进口数量趋势性小幅下降,约250—300万吨;受畜牧业发展及工业需求增长,中国玉米进口量将增加,到2024年将逼近配额规定的720万吨;随着收入增加,中国对优质小麦的需求稳步增长,我国进口小麦的渠道多元话,适当进口不会对国际市场带来较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高粱、大麦、DDGS及木薯干等玉米替代品价格低廉,净进口量大幅增加,且不受进口配额制约,预计未来仍将存在增长空间。中国大豆进口从90年代开始增加,现在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5%。我国大豆进口市场化程度高,受政策制约较少,主要受市场供需及价格影响。如果政府的政策思路仍是优先保证谷物等口粮品种的生产,大豆主要通过市场调整生产和供需,美国农业部预计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将达到1.077亿吨。中国的压榨产能扩大也将刺激大豆进口增加,过剩的豆粕将出口亚洲国家。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5
[2]国家粮食局. 中国粮食发展报告,2014
[3]李云峰.我国粮油进口形势与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3(1):26—28
[4]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5 International Long-term Projections to 2024: 25—36
(胡文忠,1985年生,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国内外谷物市场分析及预测。王辽卫,1981年生,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分析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