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意蕴 突出审美 领略品质
2016-05-14王海霞
王海霞
摘 要:美术教育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艺术修养的塑造、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激发这一重要使命。要最大化地发挥美术的教学价值,教师就要重视美术欣赏课教学,让学生由内而外自发地去欣赏、读懂、感受每一幅美术作品,从而在愉悦的、享受的欣赏过程中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关键词:美术欣赏 意蕴 审美 品质
美术是通过独特的艺术形象塑造来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可供欣赏的可视化形象艺术。因此,欣赏是美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正处于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当前的兴趣喜好、思想情操、审美标准等会对他们的终身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合理借助美术欣赏课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一、立足教材,丰富素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开展依托与知识传递的主要工具,因此,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的第一步就要立足教材。与此同时,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广泛搜集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覆盖到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以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为例,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发现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丰富色彩,以此来感受四季的不同美丽。教材主要以树木为主体,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有重点地研究树木的形状、颜色、生长规律以及给人的感觉,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感悟其中的美。我在开展教学之前会搜集许多以树为主的风景画图片。具体来讲:第一,以不同季节、不同形态、不同品种、不同特征、不同风貌的树为主体的风景画。第二,不同类型的图片本身。如素描、水彩、油墨等,让学生能够鲜明地感觉到同一季节、不同类型的风景画。第三,适当地选择三维立体图画。这里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搜集一些三维立体的以树为主体的风景画图片。为了尽可能地将素材丰富化,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二要尽可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在素材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作品,从而更自然地进入欣赏状态。
二、比较学习,感受差异
欣赏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活动,是视觉激发、思觉支配、行动选择的一种非标准性活动,这就意味着同一幅美术作品,不同人在欣赏中会有不同的发现,而欣赏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作品中发现亮点、领略品质。对于美术作品的品质,我们只有发现美、认知美、感悟美,才能在美的品质中获得精神熏陶与升华。因此,为了让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上能够更好地领略到优秀美术作品的品质,教师可采用比较学习、感受差异的方式。以苏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园林探幽”为例,该课的内容是:要求学生从审美角度对苏州园林有新的认识,并且在欣赏中体会江南园林所蕴含的人文气息与精神风貌。以建筑中的细节——漏窗为例,在教学中,我分别选取有漏窗的建筑和没有漏窗的建筑,将它们摆放在一起,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体会漏窗之于建筑设计的作用。除此以外,还可以将不同的漏窗规格,如40 cm×40 cm、30 cm×30 cm、20 cm×20 cm,分别选取后再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在学生比较不同的漏窗建筑在艺术视觉上的不同时,我将漏窗上的图案与对应时代的人文精神相联系,让学生领悟到漏窗所代表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漏窗之于建筑的品质之美。
三、分析技巧,体会用意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不是偶然天成的,而是绘画者用心、用情、用法绘制出来的。因此,要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从专业化角度,分析美术作品的运用技巧,体会绘画者的创作用意。以苏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九课“中国古代书画”为例,比如,工笔花鸟精细逼真的写实与写意花鸟水墨酣畅的意境,就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技巧,它们各有不同的意蕴与审美角度,再具体到《荷花小鸟》《写生珍禽图》《墨葡萄园》《竹石图》这四幅美术作品,我一一地将它们的表现技法、构图方式、艺术效果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从《荷花小鸟》中体会到画家朱耷的为人与性格;从《写生珍禽图》中体会到禽鸟龟虫等动物的逼真感;从《墨葡萄园》中体会到画家徐渭的晚年心态等,这些水墨写意画都能从侧面反映与折射出画家借自然之物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美与意境美。
四、信息教学,创设意境
信息教学是指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开展的教学,与传统的黑板、图画等对比起来,信息教学依托于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能够将内容以多元化、立体化、生动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美术教学来讲,更容易创设出美术作品本身要营造的那种意境氛围。以上面列举的苏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九课“中国古代书画”来讲,我采用信息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音乐导入。音乐作为刺激听觉细胞的工具,它能够在第一时间先于视觉细胞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我在讲解每一幅美术作品时都播放了与作品内容相符的乐曲,如古典音乐、抒情音乐等,通过听觉来营造一种氛围。(2)动态影像。比如在分析《写生珍禽图》所表现的禽鸟龟虫等动物的逼真感时,我会播放这类生物的动态小短片,将静态的美术作品以动态的方式来呈现,这种由静转动的方式能够迅速地激起学生的反应细胞。(3)拓展链接。我选择了一两幅与该作品有类似风格与意境的美术作品供学生欣赏,这种连贯叠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品味该风格美术作品的意蕴与美。
五、师生互动,重视倾听
在传统美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在课堂上讲解。特别在欣赏课上,也由教师直接指出欣赏的点,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一方向与方式去欣赏美术作品,这种欣赏对于学生来讲就是被动的,这就意味着教学并没有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充分做好师生互动,重视倾听学生的想法。以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九课“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为例,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感悟这一时期艺术的独特魅力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教材中选择了很多著名的画作,包括德海姆的《有青瓷水罐和花卉的静物》、霍贝玛的《林间小道》、洛朗的《海港日出》等,考虑到每一个人对同一幅艺术作品所感悟到的美感各不相同,因此,我采取的方式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洛朗的《海港日出》,有的学生擅于从构图整体这个角度入手去欣赏;有的学生倾向于从画作中每一个元素,如天空、渔船、建筑等去欣赏;有的学生喜欢从画作的光色变化上去欣赏,等等。我通过倾听学生的想法与见解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品味艺术作品的美,体会艺术作品的质。
六、学科交融,广采博收
学科交融是指教师在开展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时,合理地进行多学科交融,即在教学中借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普及教学,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以更立体化、多维化的方式来分析与看待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去欣赏与品味美术作品。比如上文列举的各种例子,其实都不仅仅拘泥于美术学科的相关知识。如《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中各个标志的设计是基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市场需求,这离不开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园林探幽》中关于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其实也是当时社会背景的一种折射,这离不开历史学的相关知识。《中国古代书画》中介绍的不同画家在当时的心态与追求等,也是画家个人生活经历的写照,这离不开语文的相关知识。在进行信息教学时,选取的音乐也要与画风相符,这离不开音乐的相关知识,等等。由此可见,美术学科教学,特别是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交融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作品的意蕴、审美与品质。
美术作为艺术类学科的一种,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艺术修养的塑造、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激发这一重要的教育使命,而要最大化地发挥美术的教学价值,教师就要重视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通过立足教材,丰富素材、比较学习,感受差异、分析技巧,体会用意、信息教学,创设意境、师生互动,重视倾听、学科交融,以旁借他意的方式来让学生由内而外地、发自内心地去了解、分析、读懂、感受每一幅美术作品,从而在愉悦的、享受的欣赏过程中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文娣.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