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课程改革探析
2016-05-14刘星果
刘星果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翻转课堂凭借其优质的教学资源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国内外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文章从翻转课堂的起源出发,分析翻转课堂的作用和效果,探讨翻转课堂作为高校课程改革手段之一进行推广所面临的挑战,得出以翻转课堂理念为基础的高校课程改革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翻转课堂;课程改革;可行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199-0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翻转课堂凭借其优质的教学资源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国内外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如何借力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是亟须回答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翻转课堂的由来和发展、翻转课堂的内涵和本质出发,分析翻转课堂在我国高校的限制条件与面临的挑战,探讨翻转课堂在我国高校可实施的努力方向。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将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活动颠倒的教学模式。它的起源归功于美国两位教师亚伦·萨姆斯和乔纳森·伯尔曼,2007年,他们为了解决学生生病或是离家太远导致学生无法按时前来上课而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困扰,录制教师实时讲解的音频和演示文稿上传到网络,给不能到校上课的学生补课。结果,其余的学生也接受了这些音频和演示文稿,于是这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成作业或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教学模式发生了翻转。翻转课堂真正风靡世界的是2011年,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免费提供优质教学视频,当时被《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大规模的开放课程的崛起,“翻转课堂”更强调互动与反馈及倡导建立在线学习社区[1]。随着现代技术信息的飞速发展,使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翻转课堂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
二、翻转课堂的作用和效果
1.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翻转课堂使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转变成为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看视频,都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研究者。这种教学模式也得到国内一些知名学者的支持,如东北师范大学的赵蔚教授等人认为[2],学生利用翻转课堂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探讨课堂内容,这样有利于重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能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另外,翻转课堂教师逐渐由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资源开发者、教学帮助者和指导者转变,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2.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翻转课堂是由先教而后学转变为先学而后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习结果,而翻转课堂则是注重学习过程,由“以教导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学结构在翻转课堂的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特点,翻转课堂中的学生比传统课堂中的学生更加注意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更多的空间来反思他们的学习活动。翻转课堂是对教学结构形式的又一重构。学生通过翻转课堂在家看老师的视频讲解,教师上课指导学生做作业,不仅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是一种全新的“混合式”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各不相同,翻转课堂通过网络课程实现个性化学习,完成预习和复习式的学习,掌握课堂内容等,而课堂教学则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提升实践动手能力。这两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实现因材施教,传统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却很难做到。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全力组织利用好课堂时间,讲解教学所规定的内容,学生上课不专心就有可能跟不上学习进度,影响教学效果,翻转课堂通过课下学习、堂上交流的方式,使教学目的及控制策略发生改变。再次,翻转课堂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互性,组织讨论式课堂不再是程序性或操作性的问题,而是理论知识的难点或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和加工的讲解对问题的概述与说明更具讨论性,引导学生对所讲解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争鸣,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三、翻转课堂进高校面临的挑战
1.教师的角色与能力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
当学生接受了国内国外一流名师的视频教学,并带着教师可能很难预设的非同一般的问题,进行课上学习,这对于教师的学科知识和能力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翻转课堂是一个建构深度知识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各种教师可能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这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和广博的学科知识储备,又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课堂讨论组织技巧和引导能力,能有效地引领课堂讨论活动。这对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次是教学素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是通过书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把书本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者。而翻转课堂通过视频+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看成是具有较强能动性和具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 教师则通过制作视频+组织课堂课后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使得教师角色和素养需要经历新的建构。此外,当教师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才会变得更加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2.学生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基石
现在,翻转课堂的第二个核心特点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学生积极参与全过程,是这个课堂的主角。他们以牺牲大量的休息、生活的时间,进行苦读夜练,才能够在翻转课堂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性。学生只有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但是,翻转课堂的视频加上原本的“做题”,如泰山压顶,让学生喘不过气来。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对课堂结构的调整不太满意; 在翻转课堂中,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也容易引起学生的不安。
3.高校硬件设施水平提升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保障
翻转课堂不管是教师制作教学视频,还是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都需要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撑。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快网络速度,建立教育公共网络平台,例如配置高性能服务器,增大网络宽带的接入量,给学生提供电脑和网络学习的机会——对学生全天开放机房,准备专门的计算机教室,为缺乏硬件条件的学生提供条件。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学校需要给授课教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不管是从前期的拍摄到后期的剪辑都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技术支持,并且不同学科的录像设计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在制作授课录像过程中形成流程化的发布模式,教学平台的建设也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设计选择不同的课程平台,这需要在校园网中提供成熟先进的教学平台软件,为教师提供设备支持。
四、高校实施翻转课堂的借鉴与启示
1.翻转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定位师生角色
翻转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分析,制作教学视频进行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学习本质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翻转课堂通过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课堂完成知识的内化。学生在课前基于视频等教育资源完成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课堂则通过师生互动答疑讨论,学生更乐于接受合作性学习和新颖的教学方法[4],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灵活地学习课堂知识,相比传统课堂学习,学生更喜欢在课堂中创新,更加注意自己的学习过程。翻转课堂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情感需求,让学生体会到课前准备的重要性,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另外,传统课堂教师讲解,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在教师提问后总有一段很长的沉默时间,但是翻转课堂的学生则有更多的空间和网络技术来反思课堂教学内容。
2.重建师生关系
对于教师来说翻转课堂将课堂的主焦点放在教学部分,应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视频,根据课程内容,细化课程知识,形成精细的课程知识点组(设计视频录制方案和视频讲解方案),并按设计精心录制视频,传统教学课堂是师生对话的重要场所。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翻转课堂教学最大的变化是在课下进行知识传授,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实现学生学习思维与教师思维的碰撞。翻转课堂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结合课前学习与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创设对话空间,最后要精心组织课堂对话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交互活动,使师生在精神上能互相承领[5]。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实现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
3.加强信息技术支持力度
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交流程度,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个性化与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有关翻转课堂的整体培训,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也需要教学平台和学校教育公共网络支持,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学校在硬件上应配置高性能服务器,软件上增加校园网络的带宽以保证微课程在网络中的流畅播放。为家庭中缺乏硬件条件的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以尽快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协作化学习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11.
[2]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8):5-10.
[3]何世忠,张渝江.再谈“可汗学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24-26.
[4]何克抗.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 理论探讨,2014(255):8-16.
[5]金生■.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