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观嬗变及引导研究

2016-05-14李娟

学理论·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嬗变就业观大学生

李娟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准确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嬗变情况,深刻分析其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提出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对策,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还有巨大的现实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嬗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102-02

就业观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知和态度,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就业问题的综合反映。就业观既受个人主观因素决定,也受到社会客观现实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现实。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与就业观不科学联系密切,不合理的就业观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到大学生择业、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主要目标在于使其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适应严峻的就业环境,坚强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在加强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理性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意愿的关系。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趋势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观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规律特点,比如过于急功利、图享乐、重稳定、求体面、欠诚信等,都是不科学、不成熟的就业观念。

(一)“拜金主义”倾向严重,就业取向更趋“功利化”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受西方“拜金主义”思想影响愈发严重,功利意识逐步占据了大学生就业观的主导地位。尽管大学生非常重视和追求个人才能发挥、工作环境及兴趣爱好等,但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职位的薪酬待遇,“到外企去,到上市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成了大学生就业最响亮的口号,薪酬待遇明显优先于自我价值实现和兴趣爱好。就业地域选择上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及大城市,认为只有到经济发达地区,才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前途,才能得到更优厚的物质待遇。同时,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要求较低,甚至为了高薪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大学生择业时表现出来的重视名利地位轻视责任奉献,重视个人利益轻视国家需要等“功利化”现象,说明他们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以满足自我为核心的价值观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倾向。

(二)求稳定、图安逸,“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追求个人享乐主义的思想倾向日益明显,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为国家和社会做奉献的精神,社会责任感欠缺。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地区就业,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到艰苦的环境中成长锻炼。职业稳定性成为大学生求职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公务员考试持续高烧不退,他们竭力在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外商投资或合资企业中求职,就是认为这些职业具备稳定性和高保障性。在面对就业考验时,存在回避退缩现象,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继续学习,其中多数都是为了延缓就业冲击,回避“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许多大学生创业意识不足,缺乏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不愿意冒风险,更不敢承受创业过程中的艰辛。这些现象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过硬,承受社会压力的心理准备不够,缺少就业和创业的激情,在面对就业时要么选择回避现实,要么选择较为稳定的工作单位。

(三)就业途径愈显非正常化,为达目标“剑走偏锋”

就业诚信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提高个人求职成功率,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投机侥幸心理,过分包装个人简历,证书造假,虚构社会实践经历和头衔,篡改学习成绩等,这部分学生没有领会实力才是制胜的关键这个道理,不但自毁前程,还败坏了社会风气。部分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存在浮躁心理,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饥不择食”,遇到单位就签约,不满意或有更好去向便随意毁约,契约意识极其淡薄。这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典型现象,表明这部分学生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同时也深刻揭露出他们欠缺诚信和责任感。部分学生严重依赖“关系网”,寄希望于通过拉关系、走后门这一“捷径”实现就业,认为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网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为提升就业竞争力,部分学生除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丰富工作经历和专业知识外,有时会通过非常规方法来增加自身筹码,驾照似乎已成为择业时的“标配”,美容丰胸提升外观形象也愈发常见,更有甚者想到大学期间结婚生子减轻单位负担来提高成功率,类似“剑走偏锋”的举措不胜枚举。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措施

不完善、不成熟的就业观不仅会造成理想与现实错位,减少择业空间,导致就业困难,还会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稳定良好发展,影响到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成效。转变大学生就业观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工作,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都应该重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引导工作。

(一)大学生应努力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及专业实践,不断积累社会知识和工作经验,提高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全面衡量自身综合能力素质,合理定位就业目标,切实戒除功利思想,注重自身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从容面对求职时遇到的困难挫折,树立求职自信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勇于到西部边远地区施展自己的才能,勇于转变不合时宜的传统就业观,勇于自主创业,把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结合起来,把个人兴趣特长的发挥建立在社会需求之上,增强家庭及社会责任感;制定完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脚踏实地干工作,甘于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是大学生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视角看待在就业地域和工作岗位的问题,中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也有适合的发展机遇,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正是大学生迅速成长的沃土。以学习的态度对待就业,通过不断学习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在学习中了解自我、提高才智、树立自信,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能力。

(二)家长应努力做好学生就业的指路明灯

家长应积极修正提升自身就业观念,摆脱传统求稳定、保终身的观念束缚,以良好的思维方式面对就业,深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主动为子女收集就业信息。转变角色观念,改主导为指导,变包办为鼓励,给大学生以科学的就业指导。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给他们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谋取适合自己的职业。帮助子女正确分析自身知识架构、能力特长及兴趣爱好等,以便正确定位并有效把握自我,及时调整修正择业目标。鼓励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熟悉社会环境,提升个人生存能力,为就业做准备。避免过度“关爱”和盲目“呵护”,帮助子女正确认识经济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正确处理好个人愿望与客观现实、个人利益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他们乐于奉献、敢于吃苦、勇于担当及善于协作的精神,鼓励其主动作为,杜绝消极等、靠、要的思想。培养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帮助其做好择业挫折的思想准备,择业失败时及时帮助其分析原因,调整心态再接再厉。

(三)高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

高校是大学生就业观培育的主阵地,要广泛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心理培训及创业精神培育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一是要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要培育大学生勇于承担、敢于负责的精神,让他们认识到个体的社会职责和义务,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进而去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地把追求个人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统一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引导他们胸怀大志、积极进取,最大限度开发自身蕴藏的潜力,为社会做更大贡献,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从心理上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抗挫折打击能力,帮助其健全人格,提升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就业竞争。引导大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正确看待求职过程中的挫折失败,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不因一时的困难丧失求职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学会物色有一定发展潜力和知识含量的项目进行创业。在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知识以及创业能力时,要培育他们敢于承担风险、承担责任的能力,使其产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还要培育他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使他们在创业中学会适应、驾驭和改造生存环境,获得创业的成功。

(四)政府要发挥好政策导向的“指挥棒”作用

一是出台有力的导向性政策。政府应出台有力的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将社会需求作为就业的重要参考因素,致力为农村和西部地区发展培养输送急需的各类专业型人才。近年,政府制订出台的“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为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薪资待遇、职位升迁、研究生和公务员招考等方面给予激励和保障,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二是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新的趋势。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愿望,政府应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新的政策导向,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给予贷款和税收优惠,降低创业的条件、成本和风险等,让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得到大力弘扬,使大众创业政策得以行动落实。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从住房、医疗、养老等政策层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市次要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步消除社会对城市次要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歧视,消除大学生就业时响应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号召的后顾之忧。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既是毕业生就业时的当务之急,也是学校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当务之急。家庭、学校及社会应共同关注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伟.大学生就业问题纵横谈[J].人力资源管理,2010(1):24-26.

[2]王宗荣.大学生就业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08(2):105-106.

[3]郭影.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9-10.

[4]马先波,鲁红.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与引导[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85-186.

[5]曾令玉.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及对策思考[J].政工研究动态,2007(13):37-39.

猜你喜欢

嬗变就业观大学生
以就业为导向在中职化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究
大学生就业趋势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