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2016-05-14林素娟
林素娟
[摘 要]
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要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发掘学生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
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成为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有价值的课堂练习,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精心设计练习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习新知,尝试训练
学生获得新知往往通过迁移、类推、组合等学习方式获得。新授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根据例题来巧妙设计,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案例1:六年级上册学习《折扣》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服装打折情景,
打七折是多少钱?120×70%=84(元)
打六折是多少钱?120×60%=72(元)
打四折是多少钱?120×40%=48(元)
打3.9折是多少钱?120×39%=46.8(元)
打一折是多少钱?120×10%=12(元)
让学生会口头列式计算。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自由发言,从中明白:原价不变,折数越少,商品的现价就越低。
案例2:
师:如果你是顾客,你去哪家电器店?请说出理由。(也许学生会猜去阳光电器城)
师:现在有个顾客想买一台洗衣机,请大家帮忙选择,是不是到阳光电器城去买比较便宜?
让学生列式:2500×80%=2000(元) 2200×90%=1980(元)
师:通过这一道题的计算,你想说什么?(生自由发言)
学生纷纷发言。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知道购物时别被商家的折扣广告迷惑了,除了看折数,还得看原价。个别商家表面上把折扣压得很低,实际上暗暗提高了原价,我们别被这种假打折所欺骗。
巧妙的练习设计能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养成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习惯。上面两道练习:一道是原价没有变化,折数变了,学生自主探究在原价不变的前提下,现在价钱与折扣之间的变化规律。二是为了避免学生对“折数越低现价就越低”的片面理解,设计了两个商场的打折情况,一家打八折,一家打九折,迷惑顾客到八折商场比较便宜,实际上八折商场暗地里提高了原价,通过验证还是九折的商场划算,通过问题的解决教会学生理性消费,真正掌握了折扣的真正含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发展。
二、学习重难点,强化训练
教学中练习的设计要集中体现重、难点。若只追求形式的新颖,让学生做重复的无效练习,偏离了数学思想,学生就不会有收获。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转化、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一)思维难度大的,设计有坡度的练习
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课堂练习面向全体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紧扣,逐步突破重难点,所以基本练习题既要有一定数量,又要有一些综合性的数学思考。
例如,在学习比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后,可以设计以下四种不同题型:
(1)食堂运来60千克面粉,准备做馒头、面条,馒头、面条的千克数的比是5:3,馒头、面条各需面粉多少千克?
(2)食堂运来面粉准备做馒头、面条,馒头、面条千克数的比是7:5,其中做馒头用去35千克,那么做面条用去多少千克?
(3)食堂运来面粉,做馒头与面条的比是5:3,馒头比面条多用10千克,问馒头、面条各需面粉多少千克?
(4)食堂运来600千克面粉,准备做馒头、面条、饺子,其中馒头、面条的千克数的比是2∶3,面条、饺子千克数的比是3∶4,问三种各需面粉多少千克?
这样安排使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具有阶梯性,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强化教学重点的训练,使后进生能够“吃得饱”,优秀生能够“吃得好”。
(二)容易混淆的,设计对比性练习
教学中有些类似相关的知识,学生会因审题不认真而产生混淆,这时,我们教师适时地进行对比练习就会有成效。如分数应用题,个别学生对“量”和“率”区分不清,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一堆煤重4/5吨,第一次烧了2/5,第二次烧了1/5,还剩下几分之几?
(2)一堆煤重4/5吨,第一次烧了2/5,第二次用去1/5,还剩下几分之几吨?
(3)一堆煤重4/5吨,第一次烧了2/5吨,第二次烧了1/5吨,还剩几分之几吨?
(4)一堆煤重4/5吨,第一次烧了2/5,第二次烧了1/5吨,还剩几分之几吨?
(5)一堆煤重4/5吨,第一次烧了2/5吨,第二次烧了1/5,还剩几分之几吨?
总之,练习设计要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教师要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有效调控课堂教学。
三、开放练习,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传统数学练习内容往往封闭僵化,条件确定、答案唯一,往往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追求作业规范统一,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设计开拓学生思维的习题,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学会分析、筛选、思考、整合。
(一)开放题中多余条件的设计,培养批判性思维
多余条件开放题,习题中的必要条件和多余条件同时出现,这样会受多余条件的干扰,在解题时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挑选有用的条件,不断提高鉴别能力。
如:小玲看一本90页的书,第一次看了全书的1/4,第二次看了全书的1/3,两次共看全书的几分之几?列式:1/4+1/3=7/12,90页是多余条件。
又如:小玲看一本240页的书,6天看了全书的2/5。照这样,看完这本书一共要多少天?
这道题一题多解:①240÷(240×3/8÷6)=15(天);②6×[240÷(240×3/8)]=15(天);③6×(1÷2/5)=15(天);④1÷(2/5÷6)=15(天);⑤6÷2/5=15(天)。采用①②两种思路,240是一个有用的条件,若采用③④⑤三种思路,240就是一个多余的条件。多余条件练习题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和灵活性。
(二)开放题中隐藏条件的训练,培养缜密性思维
隐藏条件开放题,是隐藏了解决问题所需的个别条件,不认真审题会遗漏。
如:在抗震救灾中,武警官兵抢修生命通道,第一小时修全长的1/5,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修20米,还剩下22米。这条生命通道有多少米?解答时,学生常常会忽视第一小时的1/5这个隐藏条件,错误地列式为(22+20)÷(1-1/5),第二小时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分率和一个数量的和,正确列式应为(22+20)÷(1-1/5×2)。解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题中的隐蔽条件,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培养他们的缜密性思维。
(三)开放题中缺少条件的训练,培养灵活性思维
缺少条件开放题,按通常解法好像条件不足,但若换个角度,便可找到思路。
如:一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已知正方形面积是60cm2,求圆的面积。按常规思路,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算出圆半径,但是题中所给的条件,似乎无法求出半径。换个角度来思考,如图所示:
思路一:如果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就是2r,S正=2r×2r=120,r2=30,S圆=3.14×30=94.2(cm2)。
思路二:把圆内原正方形分成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半径r就等于小正方形边长,则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r2,原来正方形的面积是4r2,r2=120÷4,所以S圆=3.14×(120÷4)=94.2(cm2)。看似缺少条件练习题,解答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挑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潜心研究设计练习,使每一道练习题突显出它的有效性。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巩固基础知识,同时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曹培英.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11(4).
[2]殷凤.基于知识有效链接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数学,2013(3).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