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乙己》:重释经典,解读鲁迅

2016-05-14赵倩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症候解读孔乙己

赵倩

【摘要】短篇小说《孔乙己》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描写了一个热衷功名而始终没有爬上封建统治集团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鲁迅对自己所写的《孔乙己》是怀有复杂的情感的,这表现在作品里就成为一个个需要重新解读的症候。

【关键词】孔乙己;鲁迅;症候;解读

鲁迅在与《孔乙己》同时发表的“文末附记”中提到“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并没有别的深意”,但鲁迅又曾和好友孙伏园说过《孔乙己》是他最好的一篇小说。不難看出,鲁迅对自己所写的《孔乙己》是怀有复杂的情感的,这表现在作品里就成为一个个需要重新解读的症候,并从中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身份意识:孔乙己读书人的身份与实际生存状态的矛盾

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咸亨酒店的两类酒客: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短衣帮”和以上层地主阶级、有钱人和读书人为主的“长衫客”。孔乙己初次出现在酒店里,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既是穿长衫的,就应慢慢走进屋里,愉快地坐着吃喝。但是孔乙己却不能,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酒。孔乙己虽然读过书,但因没考上秀才,没有生存来源,所以穷困潦倒。单是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极具张力的体现了孔乙己读书人身份与实际生存状态的矛盾。深受封建文化浸染的孔乙己秉承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与其说孔乙己好面子、内心虚荣,倒不如说这是他为自己争取的最后一点尊严。鲁迅塑造的孔乙己就是当时知识分子尴尬的境遇。当不能用认识的字、读过的书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又不愿意用劳动来谋生,这就导致了这类人既不属于贫穷人士也不属于上层地主阶级,与这两个社会主流阶层都存在着距离。这是鲁迅对当时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身份意识的一个强有力的警示。也许在鲁迅身上也曾有过这种“身份意识”的影子,所以他才会在《孔乙己》写成的许多年后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孔乙己这个知识分子,其实也是在批判作为知识分子的鲁迅自己。也许鲁迅认为每个知识分子身上都有孔乙己的影子,或许在身份和生存之间都曾有过挣扎和矛盾。只不过有的人被称作是读书人的傲骨,而孔乙己却被认为是虚荣、迂腐。这也许就是鲁迅对于创作《孔乙己》的纠结之处。

二、细节之巧:从细节之处看鲁迅的“良苦用心”

首先是孔乙己与社会某一类人的暗比。作品中曾明确提到孔乙己的品行“……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这一出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对孔乙己品行的一种肯定。相比于那些耍赖蛮横之人,孔乙己倒是体现出了一份难得的诚信。此外,作品中几次提到孔乙己因为偷书而被打、被嘲笑。我们不禁生出这样的疑虑:孔乙己既然因为贫困而偷东西,为何不偷些贵重的,而只是偷书?当然,书与贵重的东西比起来,可能所受的惩罚不一样,但看到孔乙己最后被打断双腿的悲惨结局,才明白那个社会是不会计较偷的东西是什么,而只在乎偷没偷。所以孔乙己只是偷书,比起那些杀人越货的强盗,甚至偷鸡摸狗的小偷,孔乙己还是坚持住了读书人的底线。也许他所说的“窃书”不能算偷的辩解就是出自他的真心话。当然,这也许是鲁迅为读者留下的更多想象空间和可能性。

另外,是作品中有意识的前后呼应。孔乙己一出场提到他身材高大,身着长衫,青白脸色,而到结尾孔乙己最后出现时,高大的身材因为被人打断腿而不得不盘腿坐着;身上的长衫最终也被一件破夹袄代替;刚开始青白的脸色也因病痛和贫困的折磨变得又黑又瘦。如果说刚出场的孔乙己是落魄的文人形象,那结局的孔乙己就完全成为一个等死的乞丐。同样是买酒掏钱,“排出九文大钱”变成“摸出四文大钱”,“排”和“摸”的一字之差便是天壤之别。也许正是孔乙己坚持的那样:脱掉长衫,读书人的身份丢了,离死也就不远了。更具戏谑意味的是,孔乙己靠一双手写出好字谋出路,最后还要靠这双手“走路”,支撑残存的生命。不得不说,鲁迅这样的细节安排所透露出来的“良苦用心”。

三、救救孩子:孔乙己对待大人和孩子态度的差异

从孔乙己一出场到他最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孔乙己的周围永远不缺乏笑声。这笑声既有幸灾乐祸的嘲笑,也有肆意玩乐的取笑,但孔乙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往往是逃避而躲闪的。孔乙己面对众人的讥讽和取乐,除了无力的辩白和颓唐不安的模样,就只剩下自我的安慰和宽解。所以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第一次是和文中十二岁的“我”的交谈。他满怀希望的问“我”是否读过书?会不会写茴香豆的“茴”?尽管“我”的态度冷漠且不耐烦,孔乙己依旧兴致很高地教“我”写起字来,而且告诉“我”其中的好处——以后可以记账用。相比于对待那些嘲笑自己的大人,孔乙己对待小伙计的态度是温和而宽容的。尤其是后面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描写,更是将一个善良可爱的老人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面对孩子和小伙计时,孔乙己显得真实而亲切。也许只有在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前,孔乙己才能找回读书人的价值和做人的尊严。所以吃茴香豆的孩子、酒店的小伙计和来喝酒的客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和孔乙己对他们的态度,正好体现了当时社会环境对人毒害的程度。当小孩子慢慢长大未必不会像酒客一样嘲笑孔乙己。小孩子身上的天真烂漫也会随着世态炎凉而逐渐消失。这和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的呐喊是相互辉映的。孔乙己对待他们不同的态度这是体现了鲁迅“疗救社会”的主题。

最后,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鲁迅对待《孔乙己》前后不同的态度以及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情感。面对孔乙己这个人物,鲁迅的确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在孔乙己这个人物上凝结的心思和感情太多,也许在小说创作之初,鲁迅是想把孔乙己塑造成批判封建科举制和当时凉薄社会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但一旦人物创作起来就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挥,而这些新的发挥恰是鲁迅最用心的结果。鲁迅在“文末附记”中所说的“没有别的深意”,不是没有深意,而是其中的意味太多,表达的太多,才让这篇作品成为鲁迅最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秦家棋. 谈谈《孔乙己》的思想和形象[J]. 南京师大学报, 1978 (10).

[2] 张秀琴. 大爱无声:谈鲁迅的温情与柔情[J]. 理论学刊, 2007(8).

[3] 陆 激. 鲁迅先生为什么最爱《孔乙己》[J]. 西北师大学报, 2008,1(1):45.

猜你喜欢

症候解读孔乙己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近30年女性成长小说的性别书写
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症候透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