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5-14郑月锋吕英杰宋立新
郑月锋 吕英杰 宋立新
摘要:在独立学院生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详细阐述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培养实施步骤等。
关键字:独立学院;技能型;培养模式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3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125—03
一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体现出该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指导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高校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与既定目标相符的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反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效果。独立学院的前身是二级学院,从2003年开始由二级学院逐渐转变成独立学院。它是由举办方和投资方共同组建完成的,是不使用国家各级财政投入而独立运行的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的独立学院有266所。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现有的一些民办高校就是由原来的独立学院转设形成的。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独立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相似性”现象较为明显,经常显示出两个特点:第一是培养层次单一。在这个方面的原因是受举办方——母体学校的办学思想影响,使独立学院倾向于培养具有理论型或者研究型的人才模式,近而在实践型、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是培养学生的类型单一。在专业数量、专业类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母体院校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忽视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以及与母体院校的差异性。在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经济增速缓慢的情况下,这种“相似性”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母体院校的学生在同时竞聘工作时,没有自身的优势,这种状况反映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相脱节。
随着高考生源的降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独立学院的生源受到很大的冲击,争抢生源的情况势必发生。从考生和家长的角度考虑,就业好的院校一定是首选。因此独立学院在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技能型人才上,有利于独立学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前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对独立学院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施起到铺垫作用,有利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二、国家对教育领域的改革
1.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的举措在各个领域不断推出。最近教育部提出高考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把考生分成学术性和技能型。现在我国的本科院校侧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侧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将发挥生源优势,学制优势,人才培养方案优势协助政府有效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瓶颈”问题。因此,独立学院根据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优势,主要进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完全符合国家的政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利于学生们的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符合国家、社会、个人、学校多方面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状态。从2014年开始,举行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校的学生纷纷响应,各专业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实际问题或社会现象,申请了创新型、创业型等多种类型的项目,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专业优势。2015年随着大众创业互联网的兴起,国家和省级分别举行了“互联网+”大赛。各级各类高校积极参与,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获得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解决策略
在生源竞争日益严重、高校改革日益深入、实践教学日益突显的情况下,独立学院怎样修改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是每个独立学院的管理者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历,提出“分流分方向+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1.分流分方向。独立学院有些学生在高考时因某种原因没有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不得已进入独立学院,他们想通过考取硕士研究生来摘掉自己“三本”的帽子。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进行分流,让学生们自己在考研和就业两个侧重点上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在三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安排一些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相关的课程。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不管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离不开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围绕“厚基础、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借鉴和吸取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和先进经验,来制定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实践、职业实践、社会实践,在课内和课外多方面加强各种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即专业技能实践,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训练,日渐形成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专业技能的实现要注重专业理论和技能。夯实专业理论根基,要在厚基础宽口径的方针下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强专业相关的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锻炼对专业技能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验室场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考核导向等方面发挥学校的主导功能,在熟练掌握、全面练习、手脑并用、合理安排时间等方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职业实践,也就是平时强调的职业技能,指培养对象在培养期结束后从事某项工作时所体现出来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培养对象具备职业技能的水平决定着其就业与否。职业技能教育在学校内完成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对缓减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实践,即社会技能,它是个人影响和操作他人的行为模式。社会技能通常被称为社会交往能力,是培养对象进入工作环境之后,对社会关系的适应性能力、发展性能力、协调性能力和处置性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培养对象个体能够影响或者操纵其它社会个体的一种本领。
四、实施步骤
1.修订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到明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专业定位。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要体现出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领域、行业。制定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做到可描述、可测定、可区分、可评价,确保能实施。
第二,优化课程体系,体现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必须支持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压缩课内理论课学时,力求精讲,保证够用,增加实验课程、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第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出具备实践性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丢弃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体制机制,构建独立设置、特点突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紧密度,做到各学年的实践环节不断线,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增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调查、综合技能实验训练和课程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加快建立和完善专业实践能力标准、实践课程(环节)标准和实践项目标准。
第四,适应个性发展,鼓励分类培养。以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平台为基础,构建多元化培养路径,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才的需求。鼓励针对学生不同需求,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弹性课程结构。推行专业内分方向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增加通识选修、专业选修课程,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较高人文素养和专长的人才。
2.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要制定适合本专业实施的专业技能训练方案。
在遵循本科教育教学规律,树立高技能型人才观,面向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内核,将“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的技能体系,制定操作性强的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及实施计划,构建专业技能训练与课程教学相协调、课内课外相统一、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导向性原则。以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以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或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结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深入分析专业就业的不同方向和特色,设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及实施计划。
第二,整体性原则。专业技能训练方案要发挥整体功能,处理好专业技能训练与课内课程、课外实践环节的关系,做到科学性、系统性,项目安排一环扣一环、由低层向高层循序渐进,避免重复和缺漏,达到学以致用,使每一项专业技能训练与同时期的理论知识相联系。
第三,特色性原则。特色是学生就业的源动力,专业技能训练应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要突出专业,突出重点,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上達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效果。
[责任编辑: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