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污水分类处理设想及可行性调查分析
2016-05-14吕荒芜
吕荒芜
[摘要]本文针对生活污水的浪费问题展开分析,努力在污水分类处理及循环利用上做文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力求提出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解决方案,从而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言献策。
[关键词]污水;分类;处理;调查;分析
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7-0051-02
近年来,污水的处理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县级城镇都已建立了一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分为三级,一级处理厂只能承担对污水的初级处理),但实际的效率并不高,原因大致包括两点:一是对污水没有很好地分类,各类污水混合处理,二是投入多,产出少,再利用率低,人们对再生水的利用在心理上还不大接受,污水的处理绝大多数都是在亏本运营,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污水对环境的危害,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污水的分类处理设想,重点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分类处理设计可行方案,以谋求最优的解决途径。
1城市生活污水的分类
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分类处理是有社会共识的,不再叙述,那么城市生活污水有没有再分类的可能呢?我们把目光转向生活,看看城市家居生活设施都有哪些:洗菜、洗碗池、洗手池、洗澡池(或淋浴喷头)和马桶,很多楼房还设有洗衣间。不难看出我们是怎样分配水资源的,而这些水资源被利用后都统统进入了一个排污口,也就是说各种污水最后都混合在一起,虽然有一部分可以直接回收成为生物肥,但大部分的污水都白白浪费了,所以我设想把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分类,尤其是把冲马桶的水和其他用水分开,要知道冲马桶是不需要用高质量的水的,它完全可以使用其他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那个老教授的节水方式固然可敬,但能不能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呢?可不可以在排污环节就把这些水分开,把能够再利用的水经处理后再通过专用管道回输用来冲马桶呢?在此设想下绘制了图1。
那么这个设想能否实现呢,为此我们要做深入的研究。
1.1节水量和循环利用量
从图1能看出,再生水的量即可看作是循环利用量,从数值上也大致等于节约用水的量,节约用水量也就是通过再生循环利用而少向环境索取的量,显然污水处理是核心环节。为此制作调查表在保定市走访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
1.2城市建设设施的论证
这里涉及现有楼房排水系统的改造和新建楼房排水管线的设计、城市污水排放管网的改造以及污水处理厂分类处理等诸多问题。在以上两点中,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第一点上,只要从节约用水量方面值得投入,那么我们进行的城市改造就是值得的。通过选择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进行走访,文化程度较高的和较低的各占百分之五十,基本符合目前城市人口的文化结构,走访人数下限定为200人,尽量覆盖保定的不同城区。调查结束后,要对资料做数据处理,通过统计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对节水的看法差异,最关键的是可以通过数据处理验证这个设想的可行性,我们把人均月用水量的平均值设为V1、马桶的容水量设为V2、马桶的每人日均使用次数设为N,这样就能得出如下公式:
V1-V2×N×30V1×100%=f
我们把f命名为回收系数,如此,只要掌握了一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数,用常住人口数乘以人均月用水量V1即全市居民生活用水总量,然后再乘以回收系数就等于这个城市的月生活污水回收量。这个数字一定会非常可观的。
经过走访调查,对数据的分析,其中是否常在家做饭、月洗澡次数、洗衣方式等对家庭用水总量的影响较大,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对节水意识影响较大,文化程度越高节水意识越强。由此看来,人们的节水意识还有待提高,通过对200个家庭的数据整理,我们计算出人均月用水量V1是3.2t,马桶容水量V2平均值为9L,每人日均利用次数N为5,统一单位代入上面的公式得出f即回收系数大约为58℅。保定市按100万人口计算,月回收水量大约是185.6×104t,也就是说全市每月可以有185.6×104t水进入循环再利用,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在受访的家庭中,年轻人的节水意识普遍较差,大多数人认为水费那么低不值得挖空心思去节约用水,而老年人节约用水的主要动机也不是考虑水资源的珍贵,而是一贯勤俭节约的生活观念使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节水宣传还有很艰巨的工作要做。
我们国家的污水处理现状是投资大,回收利用率低,若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提高了,再生水能够进入工业、农业甚至是居民生活并且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收取水费的话,那么污水处理就有望改变现状,实现自给运营,节省了政府补贴。
现有民居的设施改造,要取得群众的大力支持,新建房屋排水设计和城市分类排水管网的建设只是投资问题,论证可行就应早实施、早建设、早受益。
2结语
针对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国家也启动了南水北调等跨区域调水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但还有很多地区尤其是西部城市还要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因此,制定一个系统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方案,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课题,这也是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健.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