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最早的石印纸币
2016-05-14张或定张哨峰张劲峰
张或定 张哨峰 张劲峰
尽管在数量和品种上,广东钱票较南方其他诸省并不算丰富,但此地凭借广州是中国最早开放且从未关闭过的贸易通商口岸,于清代民国年间,也是商号云集。这诸多商号曾发行过的各类民间钱票,以图案华丽、印刷精美、纸质精良而独领风骚。
但就目前所见,广东地区的民间钱票多为民国时期所制,出自清代者极为少见。所幸在2016年3月,广东泉友刘源集得一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广东汕头的“怡和庄”印制发行的壹百文钱票,出自广东潮阳,十分罕见。
据说,于2013年11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历代纸币展上,汕头“怡和庄”钱票一经亮相,便引起过收藏界的高度关注。因为将该钱票与目前所见的广东地区其他钱票相较,其简略清晰的印刷,颇具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有如鹤立鸡群;而且目前所见的潮汕民间钱票多以“圆(元)”或“枚”为面额单位,以制钱“文”和银两“分”为单位的“双钱制面额”钱票,是十分罕见的。如此诸多特征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值得探究。
“怡和庄银号”老板
据广东揭阳的地方志记载,“怡和庄”即“怡和庄银号”,其老板名叫肖钦,潮阳县城人。
清咸丰七年(1857年),肖钦出生于县城一家贫民家庭。为生计,15岁便到县城码头摆地摊,数年后又跟一老木匠学艺。因聪慧手巧,不久便学得一手好功夫,于是登门求其制作各种家具和工艺者日众,他也积累了一笔资金,便前往汕头开木器店。
当时的汕头,开埠不久。肖钦承建一英国商人土木结构的“番仔楼”,因此商十分挑剔,楼房两次建成均不满意,致使肖钦血本全亏。幸在亲友的资助下,返工第三次重建,“番仔楼”终得主人满意。
英国商人见肖钦为人诚实、恪守信誉,遂聘他为洋行买办。尔后,肖钦便自立门户;凭借卓越的经营才能和出口土特产品、进口洋货,他创办了捷盛营造厂,成为揭阳最早的买办资本家。
而肖钦在汕头设立“怡和庄”之事,据《揭阳县志》等地方史料明确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笔者注:肖钦)斥资五万,购置客轮八艘,成立汕潮揭轮船公司,经营客船货运于汕头与潮阳、揭阳间。又与族人合资,开设汕头、揭阳怡和庄银号,发行钞票;开办商务行、华资卷烟厂、榨油厂等。后又独资20万,购得汕头基督教亲信会礼拜堂左右海滩地,续建至安、怡安、阜安镇邦等街道下段至海鲜内街楼房、仓库等,成为汕头有名的房地厂开发商。”
由此可知,肖钦于1892年后分别在汕头和揭阳两地开设“怡和庄银号”。所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广东汕头“怡和庄”钱票上的“汕头”抬头章以及在潮汕地区出现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罕见双钱制面额
然而,“怡和庄”钱票的“双钱制面额”——“当净铜钱壹百文”和“折直秤银七分正”,是否符合潮汕地区流通货币的历史呢?
众所周知,清代币制大体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在货币中占有重要地位。广东潮汕地区亦是如此。
据史料记载,清代潮汕地区的货币流通是以纹银为本位、铜钱为辅币。事实上,市面的商品买卖中,大量流通的货币仍是铜钱;清末铜元出现后,流通货币主要为铜钱和铜元。而纹银一般用于大宗商业的买卖,缴纳赋税除粮(稻谷)外都用纹银。
铜钱和铜元是以文为单位的。因此,“怡和庄”钱票的铜钱壹百文面额,也是符合历史的。
此外,“直秤银”系指用直平称得的银两。而直秤银是旧时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银两称呼。因广东各地纹银的铸造形式不同,故当地规定“银”以“两”为单位计算。到清代后期,各省将银锭改铸为银元,但因流入潮汕市面的银元轻重不一,商家怕在收兑中吃亏,故收银时用天秤、厘秤等称重,此风一直延续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所有银元(除大洋外),无论曾否敲凿偷减等,概以直平称得重量为准,故名九九七平(即每千两比司马平减三两)。所以,“直秤银”也符合潮汕地区当时的货币流通情况。
“怡和庄”作为银号,其重要的业务之一是钱银兑换。“怡和庄”的钱票采用制钱和银两钱的两种钱制面额,便于钱银的兑换,显然也是因业务需要。
里程碑意义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左右,包括广东在内的各省民间商号所发行的钱票几乎全是竖式票。而横式票刚由商业银行开始发行,最早者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中国通商银行发行的银元票和银两票,在英国伦敦印刷。
而在1898年发行的汕头“怡和庄”钱票便采用横式,这在南方地区的民间钱票中是颇具开创性的。另外,该钱票中心图案所用类似“和合二仙”的双仙童,也极为少见,因为钱票通常所用的“和合二仙”形象仅在钱票边框图案中出现,且尺寸较小;另外,二仙童手中的“光绪通宝当百”铜钱历史上并不存在——清代仅在咸丰年间制作过咸丰当百大钱,所以此票以“光绪通宝当百”铜钱做钱票面额图案,既形象又妙趣横生。
至于“怡和庄”钱票的印刷厂家,票面并未注明,而从正面图案风格来看,似国内印刷厂印刷;但从背面图案、印刷特征及左侧有齿边等特征来判断,该票与清代至民国初期多为外国(英国)或中国港澳地区印刷的潮汕地区民间钱票,颇具相似风格。所以,笔者认为此票很可能在港澳地区印刷。
清末出现石印纸币,标志着我国纸币从手工木刻版、牛角版的印刷阶段步入了近代印刷阶段,意义非凡。此前所知,广东最早的民间石印钱票实物,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潮州汕头揭阳“太古庄”银票。由于“太古庄”为英商开办,所以该票由英国商家印刷。
关于“太古庄”银票,有文献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汕头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为了解决七兑原封银行使中的问题,汕头的澄海钱庄汇安、德万昌、同吉等行号,效法上海规元券的做法,发行了每元折合七钱的凭票兑现的纸币。后来汕头本埠和潮安、澄海、饶平等地还有好些商号,包括英商太古、怡和洋行等庄号也纷纷效法。这些七兑票的面额分为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几种,太古庄和森丰庄还又分别发行了二十五元、二元的七兑票。”
尽管在“太古庄“之前,便有汕头澄海的汇安、德万昌、同吉等钱庄商号都发行过钱票,但遗憾的是至今未见实物。而“怡和庄”钱票早于“太古庄”银票一年,所以,该票便成为目前所见广东最早的民间石印钱票实物。
那“怡和庄”钱票的发行时间是否早于广东官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呢?据《广东省金融志》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 十一月二十七日广东官银钱局成立,总局设在广州濠畔街。同时发行官银钱票,面额有1元、5元和10元3种,广东官银钱局是清代广东第一个成立的官办地方金融机构,带有半钱庄半银行性质。”
广东官银钱局最初在天津北洋官报局印制石印钱票30万元,因印刷不清而未全部发行;后又在日本印刷局订印毫子票1000万元发行。前述两种纸币的图案完全相同,都是用双龙戏珠和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的正背图案以及广东钱局建筑物。不同的是:第一次印刷的银元票正面印有“凭票取银元一大元”,称为“大元票”。光绪卅年(1904年)开始发行的毫子票,在背面印有“凭票取银元壹元概作毫子两不贴水”。
由此可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行的汕头“怡和庄”钱票具有广东最早石印纸币的里程碑意义。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广东汕头“怡和庄”壹百文钱票
横式,单色,石板印刷,规格为143毫米×100毫米。钱票正面图案由黑色边框和中心图案组成,另在钱票的上、下、左、右及中部,各有“壹百”二字,即钱票的面额。中心图案所绘为两位仙童分别手持一枚“光绪通宝当百”铜钱。“光绪通宝当百铜钱”即该钱票的面额:制钱一百文。
仙童图案似“和合二仙”形象,但与平常所见又有不同。中心图案左右两侧,分别是“当净铜钱壹百文”和“折直秤银七分正”,即钱票的制钱和银两两种面额,其上分别盖有押款章。面额文字两侧分别有发行时间“大清光绪廿四年制”和“如有伪造,禀官究治”的说明文字。光绪廿四年,即1898年。
“大清”二字上盖有一枚抬头章, 上有“汕头”二字,即发行地在汕头。钱票左侧为齿边,说明该票有存根存在。钱票背面图案近似椭圆形玉佩形状,绿色,内部花纹基本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