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分析与路径优化
2016-05-14魏利平
魏利平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项目数量和投入经费的急剧增加,科研经费管理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偏差较大、监管漏洞较多、多重管理混乱等方面。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评估体系不当与科研态度不端、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费监管部门协调不到位。因此,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优化经费的使用评价体系、强化内外监管功能、加强部门管理合力等方法来优化管理路径,以保障高校合理利用科研经费。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路径;优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03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008- 02
近年来,国内高校借助其在专业设置与科研设施方面的优势条件,承接的科研项目逐年增加,同时在国内外重要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优异成绩。高校在科研方面的潜力不断被激发出来,科研能力的大小俨然成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反映。伴随着频繁的科研活动,大量科研经费向高校涌入,但相应的管理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经费来源渐广、数额巨大,但是在整个科研过程各阶段并没有受到严格的监管,经费有效利用率低且存在违规支配的情况。高校必须正视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并寻找一条有效的监管路径。
1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偏差较大
基于科研实力在高校竞争中不可小觑的作用,各大高校不断将考核重心朝科研工作偏移,以至于在某些高校对科研的推崇已经超过传统教学的热忱;与此同时,校内科研人员出于职称评定等需要,也竭尽全力争取科研立项。但是,与经费申请的积极性相比,各高校在经费预算与监管方面普遍缺乏必要的规范措施。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在申请立项时,往往是从实质研究工作所必须耗费的成本开展预算,并且细化了支出的类型与标准。这使得经费预算更具有说服力,课题立项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然而,在项目立项之后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开支类型偏离预算标准、实质性研究方面支出不足、科研人员借助科研名义对经费自主调配等问题。另一方面,科研经费取得之后,部分科研人员并不是像立项过程中所承诺的将经费用于真正的研发工作,用以换取真正有价值的智力劳动,而是想尽办法投机取巧,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助手的辅助劳动搪塞了事[1]。这使得经费调拨失去价值,极大违背了经费设置的初衷。
1.2 高校内部监管漏洞频出
财务部门是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的主力部门。但是,高校科研经费流入加大直接导致了财务部门工作任务的加重,由此造成的“报账难”问题已广为高校师生所诟病。对于财务部门而言,繁重的报账压力下,其工作焦点已经难以抽离;而从经费的运作与监管角度来看,由于经费来源极广,项目内容多且杂,更是使得监管的困难指数攀升,以致在实务中常被搁置和忽略。在这种监管漏洞下,部分科研人员就会抱着侥幸心理违规使用经费。除了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同样也应该是经费监管的一道坚强屏障。但可惜的是,国内高校普遍没有将经费的审计工作并入内部审计范畴,而只是局限于事后审计工作,造成审计部门过程监督的缺失。
1.3 多重管理混乱
从高校内部来看,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协同配合作用发挥有限,科研经费的监管效果不尽如人意。科研管理机构“重视申请而不持续跟进”,财务管理部门“着眼预算管理,不重决算审核”,审计部门“只待事后核查,过程监控不足”,纪检监察部门“处罚积极,监督消极”等现象较为普遍,使得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的效果大打折扣[2]。同时,从外部来看,各类经费的来源并不统一,这也增加了管理难度。此外,高校各相关部门在确立经费管理制度时,往往都以自身利益为切入点,因此管理规定不协调、冲突较大的问题十分明显,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高校无所适从。
2 导致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2.1 评估体系不当与科研态度不端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高校科研,科研水平成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在这一背景下,各大高校无不竭尽全力争取科研经费;对科研数量的看中使得高校对教师职称评定等过程加大了科研要求,原本不擅长科研的教师也不得不争相申请立项。然而,获取经费之后这些科研人员又不能很好地运用经费来推动项目的研究,最终导致低质科研成果频出。与此同时,部分科研人员自身科研态度也不够端正,面对手中较大的经费支配权,难以抵制诱惑而对经费自由支配;加上高校确实存在支持科研人员可以全权支配经费的声音,更是助长了部分科研人员任意支配资金的风气,从而出现了科研经费被用作生活消费等用途的不良现象[3]。
2.2 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制度存在系统性不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其他相关工作制度之间不协调,相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厘定清晰的制度职责界限;其次,制度实效性不够:现有落后的经费管理制度与经费管理现实的冲突十分明显,对出现的新情况和经费监管的新要求无所适从,现实指导意义不足。
2.3 经费监管部门协调不到位
从高校来看,经费监管应该多部门联动,审计、科研、财务应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否则无法在具体工作中形成合力。但现实中,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大多数制度着眼于科研经费如何合理使用,并未看到经费监督中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分担和统筹协调,突破藩篱的实质性举措较为有限,且工作推动阻力较大。另外,各政府主管部门在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划拨、经费监管方面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矛盾的层层传递,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经费监管失调,责任不清。
3 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路径探究
3.1 优化科研经费使用评价体系
首先,要建立科研经费使用评价体系的全过程控制:在立项阶段,重点对预算编制合理、合规性进行评价;在实施阶段,以合同管理为基础,以编制预算为参考,对预算执行进行评价;在结题阶段,着眼项目财务决算结果,进行管理政策评价。其次,可尝试由预算部门或成立专门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构建数据分析体系,了解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从而评价科研项目及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最后,财务报销部门要加强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控制,重点审核心报销单据是否有完整的负责人签字及部门审核,注意是否存在虚开发票、服务外包等经费套用的现象。
3.2 强化科研经费内外监管功能
在高校内部监管体系中,首先要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监督工作组,充分发挥纪检、审计等部门的职能。其中,审计部门要主导检查工作,坚持不间断抽查审计、分时段重点审计、重大项目全程审计,实现科研经费监管的全过程与全覆盖。其次,应逐步将科研经费管理情况与个人的经济责任考核及项目绩效考核进行挂钩,实行奖优罚劣,不断提高违规成本。最后,提高信息透明度也是增强监管有效性的必由之路:除特殊情形,有关部门应当如实对立项申请、经费运作、考核验收等详细情况对社会公开[4]。同时,为了弥补高校内部监管的不足,还可采取招标等手段引进外部会计师事务所来承担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
3.3 提高各部门经费管理合力
按照现行政策,高校科研经费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在沟通交流、信息共享、统筹推进等方面尚须进一步明确分工,界定责任,加强合力。尤其是要打破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换位思考的行为模式。可以尝试由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建立跨部门的工作机构,实现以科研同财务部门统筹、审计与纪检部门跟进、其他利益相关部门及利益相关者共同监督的合作机制。同时,要在各部门工作人员素质技能培训方面投入更多精力,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与服务质量。为了保障科研经费管理落到实处,各部门应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构建科研经费使用评价与考核体系,并进一步优化“统一领导、逐级落实、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实现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博文,余郭莉,王和林,等.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J].会计之友, 2015(1):72-74.
[2]王春举,揭筱纹.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55-57.
[3]王丽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5):855-859.
[4]李亚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路径与持续改进框架[J].财会通讯,2015(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