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遗梦

2016-05-14余晴岚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彻悟妙玉宝钗

余晴岚

泛黄的画卷上,红尘女子的陈词滥调、矫揉造作;高洁女子的优雅高洁、清冷孤傲。画眉点翠、旧香残粉,不过是红楼遗梦勾勒出的温柔富贵乡。到凄凉处,却是楼头残梦几更钟。

翻开金陵十二钗归宿的诗册,有情之中藏无情。仿佛《红楼梦》就是一场揭示命运的戏,十二女子的命运终由他人编排摆弄。而他,却是世间浊物,遗落顽石。若说他怜香惜玉,却又有时似傻如狂;若说他不贪功名,却又喜沾染红尘、渴求富贵。他就是贾宝玉。

贾家一个贾宝玉,甄家一个甄宝玉。二人名字相符,模样相似,却在彻悟二字上的理解不一。贾宝玉入太虚幻境,看过史册,却还似“蠢物”,半知半解,毫无立功当官之志,仍与姊妹混闹一团。甄宝玉却从此改过,不沾女儿。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此处便显露出来。一个执迷不悟,一个大彻大悟。这就是“真”与“假”之分。

但贾宝玉唯一彻悟的,就是明白自己是一个世中俗人,是回妙玉话中的“槛内人”,或许这句话的更深含义就是——他与妙玉只能分离,一个是槛外人,而另一个是槛内人,他们永远跨不过那条界线。从这句话上,可见妙玉为人之孤傲清高,又可见宝玉之俗气,同时暗喻二人性格不同。妙玉喜欢宝玉,可宝玉自生来便是痴蠢之物,浑然不知妙玉待他之心。妙玉礼佛,高洁而优雅,不肯沾染一点红尘俗事,而宝玉就是沾染红尘之人。注定两人无缘。

与他一生有“缘”的只有黛玉和宝钗。一个“真缘”,一个“假缘”。他喜欢黛玉,黛玉的孤芳自赏,黛玉的多愁善感,黛玉的弱不禁风和蹙眉滴泪。黛玉与他人不同,有不一样的气质风格,不一样的言语交际。宝玉只和黛玉最谈得来。前世灌溉的风流事儿,现世由眼泪偿还,而泪中多了份情,多了份真,多了悲戚和怨念。黛玉葬花,挥锄触痛往事,泪痕交织,她葬花,也在葬自己。那一句“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既有今日悲啼,何苦前世灌溉?那是割不断的难舍,藕断丝连的情意,只可惜,宝玉和黛玉终究有缘无分。黛玉含恨将死之际,焚诗稿,烧诗帕,仿佛是要割断与宝玉之情,可黛玉也自知无用,临到死最后一句,竟还是宝玉……

而宝钗,端庄娴雅、温和贤惠,暗隐城府,她对宝玉像是对每一个人一样,她对人是相同的,在宝玉眼里,她是乏味的、老套的。而她却又是长辈所喜的。在宝玉失玉后,可以使他清醒的,只有黛玉,而不是宝钗。一对有缘人就这样被活活拆散,两人皆患相思,宝钗是无法介入他们二人当中的,因为她与宝玉是“假缘”。当年和尚道士所赐金锁,不过是为让宝玉明白“命”和“空”二字。宝玉非玉,本是顽石,黛玉也非玉,本是绛珠仙草。宝钗是注定要走入现实的人,是金锁。而真正可贵的东西则是自然而生的石、草。

贾宝玉终日虚度光阴,懒于读书写字,不似薛蟠、贾琏等人,却被警幻仙姑称之为“天下第一淫人”,其混在姐妹群中长大,认为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这足以让他担此称。

而在最后彻悟之时,才发现人间之空、之虚,遂断尘缘,出家为僧,不知踪迹。他终于明白女子宿命之苦时,却没有因此立志,仅是为了考功名,漫不经心的,没有任何企图。斩断情丝、挣脱困惑,回青埂峰之下,刻下了所经之事。不再贪恋红尘富贵。只记得的,这是红楼遗梦。

红楼一梦皆空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茫茫渺渺,都是虚幻的,什么也没有,最后只剩衰败,无意义。风流一生,干净女子如何“出淤泥而不染”,那个干净女子,在宝玉看来,只有黛玉,林黛玉是真实的,真真切切的女子,不掺杂质的女儿家。《红楼梦》塑造的人物,终究是全了了。它在意义上、暗喻上、细节上都堪称绝顶,值得细读细观,值得反复研读。

[【老师赞】] 小作者阅书阅人阅生活,一颗清澈锦绣心。她是感性的,读着爱着这些女子,这些故事。她又是理性的,前世今生,真假情缘,现实与梦境,都被她冷冷静静地看了个穿。感性的阅读,理性的思考,皆交由清爽利落的短句承载,让人看到一个女孩儿丰盈强大的心灵张力。

指导老师:林成余

猜你喜欢

彻悟妙玉宝钗
无声的彻悟
无声的彻悟
妙玉那场茶事
冰与火的性格冲突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续红楼梦 第八回 梦相逢钗黛两无嫌 叙幽情鹃莺各为主(4)
懂得放弃
彻悟之人
妙玉的爱情用力过猛
由黛玉与宝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