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改”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016-05-14陈曦
第一稿设计
一、导入
介绍闻一多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清晰的结构
1.从题目看,本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初读文章,课文写了闻一多先生哪两个身份的说和做的?
①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特点是什么?②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特点是什么?③你能从文中的一些过渡句、总结性的语句中看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
3.活动总结。文章结构上的特点:分总结构,结构严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结尾总结,深化中心。
三、体会精当的选材
1.学生齐读文章结尾对闻一多先生评论性的句子(19、20段),教师提问:①作为学者,其“卓越”体现在哪里?②作为革命家,其“大勇”体现在哪里?
2.思考:这样的选材有何特点,有何好处?
3.活动总结。文章选材上的特点:选材典型、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凸显中心。
四、品味精彩的语言
1.在第3段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并说说为什么。
2.在第15-18段中,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在如此精彩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闻一多?
4.带着感情反复朗读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或段落。
五、拓展延伸
1.说说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哪些方面?
【反思】这节课,教学过程流畅而清晰,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不足之处却很明显:
1.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文本自身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篇课文出自于著名诗人臧克家之手,语言风格非常突出,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语言,简洁凝练、典雅含蓄。但是反观这节课的设计,从背景介绍到段落划分,再到内容概括,最后语言赏析,似乎每篇课文都可以按照这个模式去上,而缺少了对文本特征的把握与体现。
2.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活动的思维深度不够。这堂课,基本上只采取了问答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只是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答案,“思维值”较低。课堂表面上很“流畅”,在没有异议、没有争论中完成了老师预设的一个个环节,然而这只是一元思维的体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3.拓展延伸环节冲淡了语文味。学生在激情昂扬,纷纷表态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种种品质、精神之际,与在历史课、政治课上的表现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这节课上,教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体现,课堂的实效不高。
第二稿设计
一、积累文雅的词汇(略)
二、体味壮美的人生
1.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与写作背景。
2.把刚才所学的词语划分成两类,并说说划分的依据。
3.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壮美体现在哪里?(请运用所学雅词进行概括)
4.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其壮美又体现在哪里?(请运用所学雅词进行概括)
三、品味诗化的语言
诗人臧克家的语言——诗一样的语言。
1.用词典雅,多四字短语,形象鲜明,极有韵味。提问:请找出这样有韵味的四字短语,并在书上也用四字短语做点旁批。
2.抓住特点,善用比喻,极具形象感和动态感。提问:文中哪些地方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有音乐的美感。
①这个环节,我们通过“变形”的方式来体会短句对人物表达的作用。如第16小节“变形”为:他说了/说的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②教师提问:你还能用这种方式为其他段落“变形”吗?
③反复朗读,比较体会诗化的语言和对闻一多崇高精神的高度赞美。
四、试写铿锵的诗歌
要求:选取课文中的句子重新组装,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1.选取课文部分内容,选材、立意。
2.有相对明确集中的主题。
3.尽量使用课本中的句子,新添词语或句子不得超过所写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
【反思】比起第一稿来,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进步:
1.在“教什么”上,抓住了文本的主要特征——诗化的语言。本节课,从对文中雅词的学习与积累,到通过给雅词分类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再到对文章诗化语言的赏析与品味,最后整合、改编文中的语句来进行诗歌再创作:无一不体现对文本的最突出特征——“语言”的重视与学习。
2.力求“不仅是‘教教材,更是‘用教材教”。如“体会壮美的人生”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雅词,来概括闻一多的人生壮举;再如“试写铿锵的诗歌”环节,则是对文中精彩的语言进行整合和改编,从而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教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而是进一步地运用文本,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但是,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仍然是明显的:
1.一些教学设计没有从学情出发,导致操作性不强。如,在“体味壮美的人生”中的教学设计:“把刚才所学的词语划分成两类,并说说划分的依据。”本来的打算是,学生能从闻一多“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身份的角度出发,完成对词语的分类,同时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问题自身的指向不明和缺乏铺垫,学生对这16个词语或是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或是尝试着从感情色彩、词性等角度乱分一气,课堂一时陷入僵局,只能由老师公布答案草草了事。
2.各个教学环节看似层次分明,实则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这里积累一下生字词,那里介绍点写作背景;这里把语言品析一下,那里再动笔练一练;各个教学活动之间没有用一根线串联起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就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却缺少一根串联的丝线。
第三稿设计
一、导入
作者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因此,他文章里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诗化的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且很有节奏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同学们在预习中应该已经发现了——作者在文章里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预习的反馈练习。
二、预习反馈
1.易错字音:锲而不舍(qiè) 目不窥园(kuī) 潜心贯注(qián) 气冲斗牛(dǒu) 慷慨淋漓(lín) 热情澎湃(pài)
2.易错字形:lì(沥)尽心血 群蚁排yá(衙) 警报dié(迭)起 声zhèn(震)天地 ang(昂)首挺胸 长xū(须)飘飘
三、课文感知
1.阅读文章,课文写了闻一多先生哪两个身份的说和做?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说”和“做”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结合文中出现的四字短语来进行阐述。
4.学生朗读,比较体会四字短语的表达效果。
(形象鲜明,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的美感)
四、品味语言
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四字短语,说说好在哪里?
2.在改编中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①变形:选用文章里含有四字短语的句子,通过停顿,变形成一首小诗。
②创编:利用原文里的四字短语,加以改编,融入自己的创造,成为一首新的小诗.
例:足不下楼/目不窥园/发无暇理/饭忘了食/研究———锲而不舍地钻探。/目光———炯炯远射到史前。/相伴———四壁下深宵灯火。/硕果——无言中赫然而出
3.学生任选一种形式进行改编创作。
4.学生朗读作品,进行交流。
五、课堂总结(略)
【反思】这节课上完后,笔者感到欣慰,因为教材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巧妙利用,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首先,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来看,本课没有被动地演绎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本身的特征,充分地反复地利用课文中的四字短语,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进行思维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动脑,既加深了对课文的钻研、理解又得到了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其次,从教学的“选点切入”来看,本课巧妙地以“四字短语”为切入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认知积累,到理解赏析,再到创造性地运用,体现了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性。
再次,从课堂教学的程序看,本课体现出从易到难、层层推进的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淡化提问设计,不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唯一抓手,而是注重“活动”的设置,将“活动”作为学生开启课文大门的钥匙。因此,课堂教学中用于讲析的时间大大减少,用于实际训练的时间大大增加。
最后,从教学的隐形效果来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暗示学生要用变化、运动的观点来理解、运用教材;教给了学生“创造”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造”的意识和兴趣。
陈曦,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