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群文读写结合运用策略

2016-05-14常福胜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写作方法群文议题

当前的写作教学处于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国家没有编写系统的写作教材,教师没有构建完整的写作体系,学生没有有效的写作训练,重读轻写、精读疏写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作文教学一直在低效中徘徊。而近几年悄然兴起的群文阅读对改变这一状况应该有所帮助。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方式,它不按文章主题进行组合,而是按议题选择文本。议题是群文中相同的语言表现形式,是群文中相似的结构特点。在群文阅读视域下进行的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会大有裨益。所谓群文读写结合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根据某一篇课文确定一个议题,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进行写作知识的讲解,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能力的训练。学生通过写作知识的学习,群文阅读的再认,写作策略的运用,最后实现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议题的确定

群文读写的议题不是按文章的主题来确定的,如爱国、友善、诚信等有关思想内容的话题不是群文读写的议题,而是按照构段谋篇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来确定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并仿写的话题,如反复结构的寓言形式,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红线串珠的组材特点等。议题可以是微观方面的片段练习,如景物描写的角度,人物描写的方法,记叙文中的议论,也可以是宏观方面的作文训练,如托物言志的方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对比的结构形式等。读写结合的议题确定具有如下特点:

1.议题的唯一性。群文读写议题的确定不能想当然,随意定。因为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可圈可点的地方肯定不少,不管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不管是结构特色,还是语言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一定很多。如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收获就不会很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议题一定要基于课文最突出的特点,选择课文与众不同的地方,独到的创新之处。抓住重点,不及其余,教师讲透,学生学会。一课一点,一点一练,一练一得,点点相加,练练相连,得得相聚,聚点成线,连线成面,积线成体。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选的议题从篇章看可以是对比,也可以是衬托;从片段练习看,可以是景物描写的角度,也可以是一系列动词的准确运用。但是纵观全文,再根据课后练习编者的设计意图,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都不是本文的主要特色,况且后面还要学到对比、衬托特点十分明显的课文,那就等以后再学习也不迟。本文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一处是写景的,一处是写人的。因此可以把本课读写结合的议题确定为点面结合写场面。课文第二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其中“不必说……,也不必说……”是对面的描写,“单是……”是对点的描写。这样既写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又突出了“泥墙根一带”的局部景观,让人感到百草园到处都有乐趣。课文21-23段写课读的场景也是点面结合的写法,先写“有念……,有念……,有念……, 有念……”,后写“只有他……”,以此来表现先生的自我陶醉之状,又隐含作者的调侃之意。

2.议题的系统性。确定议题要有整体意识,一要建构初中三年甚至初、高中六年的写作训练系列,根据教材制定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训练重点,确定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的议题。七年级可以侧重记叙文,八年级可以侧重说明文、应用文,九年级可以侧重议论文。二要囊括作文训练的方方面面。如表达方式的议题就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面的训练,仅景物描写就要训练描写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至于人物描写可训练的议题就更多了。再如红线串珠的议题就要搞成序列化,红线可以是时线、物线、事线、人线、景线、情线等。写作方法的议题,可以是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叙议结合,可以是联想想象、情景交融、烘托渲染、伏笔照应、铺垫悬念,可以是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承上启下、总分结构、详略结合,可以是以小见大、一线串珠、对比映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等。

3.议题的反复性。每一个议题不是训练一次就万事大吉了,不要指望能够一劳永逸。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渐进的、螺旋式的。因此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色重复确定相同的议题,反复照应,强化训练。如对比的议题在七年级学习臧克家《有的人》时初步学习,八年级学习刘白羽的《日出》时进一步训练,到九年级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时强化训练。

4.议题的可操作性。我们确定的议题确实能够将读写结合落实到常规的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视课文为宝藏,以课文为例子,提炼出能够让学生学习写作的议题,根据议题进行仿写或者创作,真正达到用“课文教”的目的。如果一篇课文的表达特色再明显,但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时还达不到,还找不到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即使这种方法再“高大上”,我们也要勇于割舍,不学也罢。

二、群文的选择

阅读既能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语言,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又能为学生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方法的范例。群文阅读就是为了进一步掌握议题所涉及的写作知识,学习其写作方法,借鉴其写作技巧,真正能够熟练运用议题所提出来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群文就是运用这些方法技巧的“组合”,就是学习这些方法技巧的“板块”。因此要想把群文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根据议题选择好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群文读写是课内一篇带课外多篇的形式,根据提取的“公因式”即议题,选择“同类项”即同种写作方法的文章,也就是根据课内一篇确定的议题,选择课外三至五篇同类文章。学生在反复阅读同一种议题的文章中,加深对此类文章写作方法的认知、理解,进而学会运用。如根据《我的叔叔于勒》设置悬念的议题就可以选择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何为的《第二次考试》、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章组成群文。

群文的选择要慎重,选文要具有典范性。一般要选取名家的经典文本组成群文,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浸润在先进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享受精神大餐,吸收文学精华的同时,学习其绝妙艺术,借鉴其高超手段,从而掌握构段谋篇的策略,遣词造句的技巧,语言运用的规律,科学思维的方法。群文选择要尽可能立足于各个版本的教材,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学段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辑苦心经营的名篇,是我们群文阅读的首选文本。比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一课的议题是欲扬先抑,那就可以选择北师大版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人教版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北师大版梁实秋《猫的故事》、苏教版杨朔的《荔枝蜜》(人教版也曾经选过)。有时为了学习的需要也可以对教材进行调整组合,优化教学资源。比如打乱单元教学的顺序进行调整,甚至还可以把下期的内容调到上期进行教学。另外,一些名著、名家的文集、著名杂志也是群文选择的重要渠道。

三、议题的讲练

教师一旦确定议题进行习作,那就要给学生讲解这个议题的有关知识,不仅要讲“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还要讲“怎么办”“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

比如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讲解和练习。

第一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欲扬先抑。它是一种写作方法,也叫先抑后扬,指的是为了对某人、事、物、景进行肯定、歌颂、赞美,但是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下笔,用曲解、嘲讽、挖苦的方式尽可能去贬低甚至否定,最后才显示出自己真实写作意图的一种构思方法。

第二步:结合主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分析讲解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这一写作方法的。文章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开始写她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愚昧落后,“不佩服”,“最讨厌”到买回《山海经》时新的敬意,再到最后的怀念。这样,文章有了四次转折,就会波澜起伏,波折动人。这种写法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读者心理,前后还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学生自读群文《最后一片叶子》《荔枝蜜》《列夫托尔斯泰》《猫的故事》等四篇文章。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1.仔细阅读四篇文章,分别找出描写“抑”和“扬”的段落,并概括作者前后态度的变化。

2.从群文阅读中明白欲扬先抑应该“抑”什么?应该“扬”什么?

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基本上理解哪些方面是能批评的,哪些方面是能赞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再次去感知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第四步:教师总结。1.在安排线索时,特别要注意“变化”的重要性,比如《猫的故事》的变化是“厌恶—憎恨—同情—痛恨—赞美”。2.在选择题材时,一般是选择几件使人讨厌、憎恶的事,再加上一两件令人改变态度的事。3.在详略的处理上,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的内容先写,相对要略,只起铺垫作用,目的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为“扬”蓄势。“扬”的内容在后,要详写,因为是文章的重点,也是表明写作意图、点明文章中心的地方。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前6件事都是略写而第7件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详写,因为这件事深深打动了“我”,产生了新的敬意并深切怀念。

第五步,实战演练。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是“特别的爱”。要求:1.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2.以对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不理解—讨厌—理解—敬重”;3.详略处理得当。

丁有宽先生说的好:“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群文读写结合刚好契合了这种读写关系,可以形成以读悟写、以读促写、读写互动、读写共生的良性循环。

常福胜,教研员,现居河南襄城。

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说,人除了金钱的吸引和生理的满足外,还有第三个动力:驱动力3.0。

驱动力3.0,简单的表达就是影响学生去做某事的力量。它是一种深层的欲望,能够主导学生的生活,延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而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中出现的驱动型作文就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提高、乐于成长。

驱动力3.0包括自主、专精、目的三大要素。

所谓“自主”,就是我做什么我决定。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卷作文材料出现的新题任务驱动型作文自主意识比较浓郁。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材料中增加任务型指令,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功能的作文。其旨在让考生在规定的场景中,用写作的方式,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个内容落实到日常训练,就是“我”怎么看待这个材料,“我”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我”提出什么样的方案,这让学生有真实言语可说,有真实态度流露,有个性足迹。主观上让学生觉得这是在展示自我,我拥有发表自己真实看法的机会与权力,不是被拔苗助长,不是被拔高到一个道德祭祀台说话,这是一种对考生的尊重,因为人人无法宿构,也才是深层次的公平。

例如,2016年成都“二诊”作文题目:

2015年5月1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带导盲犬乘车,这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可以站在各个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过思考、权衡、判断,关注公众健康、关注弱势群体、矛盾的主次关系等道德与哲学的问题便成了学生自然而然思考的立身处世素养问题。这跟金钱与生理都无关系,是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自主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思考促进他们的成长,这样成长的驱动力是自主的。

所谓“专精”,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它是一种心理定向。学生认为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处理,是自己立身社会天天面对的问题,是彰显自己的本领;而自己对事情的认识可以越来越清楚,对问题的处理可以越来越妥帖,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自己是可以越来越成熟的,越来越像个“大人”的。他们就会学习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处理这个问题的,从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取,不断地进步,这是一种自发的驱动力。例如: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上海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指责他的乘客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对这个材料的正确认识,首先要能正确认识这件事情,妥帖处理这件事情。

认识这件事情。男子地铁车厢内随地吐痰是不对的,遭一女士指责后,不但不认错改正反而用污言秽语辱骂,情势不可收拾,给我们的感觉是文明战胜不了邪恶,反而被激发转向为谩骂的不文明。黑衣壮汉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看来这是有效的。这一脚,是不是暴力呢?是暴力肯定不能宣扬;这一脚,明显也不是“文明用语”,但却很有效,有效的方式都值得探讨。看来对“这一脚”的定性非常重要。翻查百度百科,所谓暴力,法律术语,指使用武力或人身攻击或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纷争。很明显,黑衣男的行为虽算是“武力”,但还上升不了法律层面,最多最多也只能算是轻微暴力,相当于我们日常术语“惩戒”“小小惩罚”。那么,“黑衣男”就站上了社会功德、道义的角度,理所当然,也就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这是大快人心的。

处理这件事情。对“黑衣男”,我们如侠士般赞赏。那么,对待“吐痰男”,随着地铁站点的到达,是否也自然消失在人群中不再随地吐痰或者选择性的吐痰?前者是我们期望的,后者是我们担心的,因为他像病菌一样具有了“耐药性”般的隐蔽性,更是顽固。怎么才能解决这样的根本问题呢?我们把“吐痰男”抛在道德的对立面是我们的目的,还是希望他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回到我们人群中来才是目的?怎么设置场景才能转化“吐痰男”,这会让学生思维大放异彩,也会让学生行为充满温情。

学生能够这样去认识事情,处理问题,不断积累,不断渴求,构成这个过程的也必然会伴随着毅力、坚强、勇敢、诚实、宽容、能吃苦、能受委屈、能吃亏等品质的锤炼,这不但会赢得高考,还会赢得人生啊。

所谓“目的”,就是超越自身的渴望。每个学生都有超越自身的渴望,十八九岁的年龄,都有渴望自己的观点独到新颖,渴望被尊重,渴望得到认可,并愿意不断努力。驱动性材料贴近社会生活,自主空间大,满足学生的目的,立意角度自然,当中的实际案例给每位学生提供了施展思维、见地的机会,有的放矢,用事实说话,用事实锻炼,用事实提升,用实事超越。一个个案例,一个个场景,就是学生成长的阶梯,是学生所渴望的,是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传统的阐释性话题作文,学生都有一套套路,抓出一个关键词,比如“诚信”,然后文章开篇用“诚信”通篇以类似这样的几个句子作为排比开头:甲讲诚信,乙讲诚信,丙讲诚信,我们要讲诚信。中间的结构分别用三个不相关的句子:“诚信是成功的保障”,“诚信是为人的准则”,“诚信是进步的灯塔”。这也无关乎学生“前言不搭后语”,实在是话题作文本身的空乏,让学生平时无所适从,无法积累,无从入手。即便是写得好点的,也是背了几十上百篇范文的结果,或者把“诚信”抠出来,换为“勤奋”“坚强”“激情”之类。这也不能怪学生宿构,能够宿构的应考,就是换了命题者作为考生恐怕也不能超脱。再有写得好的,如去年重庆的满分作文《普适的善良》的写作思路也是驱动型作文的思路,但能像这样“另类”的去磨砺自己的又有几人呢?高考试题虽只是一种选拔标准,但这种标准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还应面向思维提升。这样才能成就一个人的真实成长,才是切实地为国家教育解决问题。

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3.0不是激励学生“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不是诱惑学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功利性的动力,而是朴实地引导一个个学生面对具体的事情、场景去面对去处理,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的驱动力,是自主、专精、目的的自我培养。驱动型作文虽然只是用作文的方式表达学生的思想与见地,但实实在在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2016年高考语文各地作文几乎全是材料作文,让任务驱动型作文在高考历史上昙花一现。即便如此,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教会学生认识事件、处理事件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教育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可以让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语文教学与考试中占有一席之地。

邓辉,教师,现居重庆万州。

猜你喜欢

写作方法群文议题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写作方法指导重在运用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