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抒情”备教笔记
2016-05-14郑桂华
澳门大学向天屏、王志胜两位老师在做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他们邀请我到澳门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课堂教学观摩。写作教学也是我近些年关注较多的领域,如果能在澳门的中学语文课上进行教学实践,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上课的老师来说,当然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天屏老师与我商量教学内容时,很希望我教教抒情文的写作。我答应的时候是在年初,上课要到三月,原以为那么多的时间备一节课应该不会太困难,但是,实际备课过程,确实比较艰苦。
一、“抒情”教学内容已有的探索非常有限
领受一项教学任务以后,通常我首先要做的一项事情是搜索以前在写作教学方面的经验,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提供借鉴。
我在中学担任过十六年语文教师,后来到高校后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和语文教师教育,其中写作教学就是我重点关注的内容,写作教学内容的开发、写作教学过程化指导,并依据写作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等方面,我都做过一些尝试。我曾经先后在全国几十所学校执教写作研究课,执教过“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描写的奥妙”“景物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叙述一个曲折的故事”“发散构思”“类比法构思”“打开联想之门”“材料作文的审题”“材料与观点一致”“区分事实与观点”“关键词与行文思路”“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展开”“议论文写作中概念的辨析”等,这些课分别探讨了“观察”“描写”“叙述”“构思”“论证”“修改”等写作活动,但是,里面唯独没有“抒情”。我再去翻阅国内出版的几十种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以及多部专门介绍写作教学经验的著作,也没有发现专门教“抒情”的内容。这是为什么?是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不重要,还是大家都把“抒情”给“集体遗忘”了呢?这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看第一个问题:在中学生的书面表达中,“抒情”应该居于怎样的地位,或者说,在中学生必备的表达能力中,“抒情”是否很重要?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不难得到。首先,掌握语言工具的主要目的无非是更好地传情达意,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要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表达真实感情”。大多数写作或语文学习的教科书,都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列为最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例如高中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学生需“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这些都从理论上认可了“抒情”手法的学习价值。其次,在中学语文材料中,抒情散文的比例无疑是最高的,其中,有的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抒情散文接近全部教材篇目的一半,如果再考虑到议论文、新闻甚至小说中也有不少抒情句,涉及抒情的文章就更多了。教材选文是语言运用的范本,教材的选文取向,也从一个方面肯定了抒情方法的学习价值。第三,一些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任务,对“抒情”有明确的要求。例如《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写作任务,就有一个“写真话、抒真情”单元[1]。初中阶段所写的习作、初中中考的作文命题,初中生优秀作文选中优秀样本,也都以抒情散文为默认文体。这些都从实践上证明“抒情”在中学写作能力中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再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关于“如何抒情”的教学实践。但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太容易得出。的确,在近年介绍写作教学经验的文章和写作教学的实录中,我们能很容易地找到“怎样教叙述”“怎样教描写”“怎样议论”以及“怎样说明”的内容,却几乎看不到谈“怎样抒情”的内容。有限的抒情教学案例,也大多集中在告诉学生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陈述性知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抒情方式没有相对应的特定文体。我们看,其他几种表达方式几乎都有相应的文体:即议论文主要方式是议论,记叙文的主要方式是记叙和描写,说明文的主要方式是说明,但很难说哪一种文体主要用抒情——诗歌大概算是专门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吧,但很多诗歌里描写的成分一点也不比抒情少,因而很难说抒情专用于诗歌。实际情况是,议论中常常有抒情,描写中有抒情,甚至说明中也带感情,抒情方式夹杂在其他表达方法之中,往往成为一篇文章中的点缀。但中学的写作教学活动则往往是按“文体单位”来设计和组织,比如初中主要是记叙文、高中主要是议论文,没有专门的抒情文教学,抒情方式于是难以得到重视。19世纪30年代,胡怀琛先生曾经著有《抒情文作法》(1931年世界书局出版,2014年北京教育出版社再版),19世纪80年代,关尔东先生也有《怎样写抒情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小册子问世。但他们的探索后来均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
第二,可能也是最关键的,是关于抒情的知识开发不够,缺乏具体而有操作性的抒情知识。
大家知道,在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每一种表达方法之下,都有一些下位概念或具体知识作支撑,如叙述下的叙述人称、叙述的线索、叙述顺序、叙述模式;描写下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议论下的论点、论证、论据,立论、驳论;说明下的定义说明、数字说明、举例说明、比喻说明等。借助这些下位概念,教师能说得清,学生能看得懂,教学设计有抓手,写作训练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相对而言,人们对抒情的下位概念的认识研究显得比较薄弱。例如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中华书局)中,分别列有“叙事文的要素”“叙事文的主想”“叙事文的观察点”“观察点的变动”“叙事文流动的终止”“叙事文流动的顺逆”,却没有“抒情”一项。在陈望道的《文法简论》中,分列有“叙述句”“描写句”“诠释句”“评议句”,唯独没有“抒情句”。夏丏尊、叶圣陶所编的《国文百八课》中提到了抒情,其第30篇文话“抒情的方式”指出,“抒情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明显的,一种是含蓄的”[2],也就是后来说的“直接抒情”与“简接抒情”(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但显然,这里的抒情概念所描述的是抒情的大类或原则,而不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抒情之法,例如初中教材关于抒情的要求:“怎样才能抒发真实的感情呢?关键是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的事,说发自内心的话。”“此外,也要学习使用一些直接表达感情的词语或句子。[3]”
理论上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缺少,教师对抒情这一问题的认识无法细化,教学中自然也就难以具体。
二、我的备课及设计思路
明白了抒情写作教学的影响因素,我也就找到了这次教学设计的大体思路:一方面,要撇开具体文体的束缚,教学中应让学生直达“抒情”这一表达方式运用之根本。另一方面,收集以往人们对抒情这种表达方式的研究和认识,总结提炼一些能直接帮助学生学习抒情的具体做法。然后,寻找一种课堂教学的形式,把上面两个意图组织在一起。
可以选择的教学设计思路有以下几种:
思路1:介绍关于抒情知识、抒情方法;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策略完成一篇短文。再根据学生在抒情方面的写作表现,特别是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修改短文,达成写作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巩固。很明显,这是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即以写作知识引路,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教师点评,学生修改。其好处是教师的任务比较简单,教学过程相对容易控制,且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写作实践机会。但它的不足之处是十分明显的,即教师看到的是抒情写作的结果,对学生的写作过程缺少了解,因而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
思路2:以语文教材为依托,选择教材篇目中那些精彩的抒情句子和抒情段落,鉴赏这些抒情名句、名篇,归纳成功的抒情句子、抒情段落所以成功的原因,再以此为基础模仿抒情写作。显然,这是一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该思路的优点是,通过典型句子、精彩段落乃至优秀范文的精细阅读所积累起来的写作范式,很可能会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从而对他的写作能力产生长期的影响。但是,这是一种熏陶式学习,要基于大量的阅读、长期的积累,才能对学习者的能力产生效用,而在一堂课的教学时间里、靠几个句子的赏析,让学生达到对抒情知识的默会,则几乎不可能有多少成效。
思路3:设计一个具体的抒情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现在抒情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重点有目的地做具体指导,争取使学生弄明白一点,再融会贯通,带动其他知识以及能力点的迁移。这是符合现代课程论的写作教学设计,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整个教学过程能明示给来听课的近百名语文教师,这正是这次活动的举办方最希望看到的。
但是,这种教学设计的难度颇大。尤其这是我第一次到澳门上课,对澳门濠江中学初一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写作能力都不了解,甚至对我和学生之间能否流畅的沟通,心中都没有底。教学过程中肯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展开,教学效果有没有保证,存在不小的风险。但还好有一个有利条件,濠江中学初中使用的是国内人教版语文教材,学生对国内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不会太陌生。因此,虽然教学过程可能充满更多挑战,综合考虑下来,我还是打算按第三种思路设计教学任务。
但是,选择了这个设计思路,仅仅是为备这堂课定下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接下来还有许多细节有待落实。比如布置一个什么样的写作任务?重点落实哪几种关于抒情的方法?学习目标的难度如何确定?其中第一个问题最为关键,这是思考其他问题的前提。如果这个问题不落到实处,其他问题就无从回答。当时,有那么两三天的时间,我的脑海中反复思考着能适合作为写作任务的条件:
首先,必须有一个抒情的对象,最好应是让学生有深切感受、能激起他们情绪变化的,比如作者曾经参观过的一个著名景点、小时候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当地的某个历史人物或名人,一件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等。对具体某一个学生来说,这类话题并不难找,但问题是,他们每一个人肯定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写作对象,因为写作内容上没有共性,写法上也不容易形成焦点,这当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推进。
其次,必须是有焦点的,即曾经给全班大多数同学留下集体记忆的。比如濠江中学校园里的景物、自己的任课老师;以班级形式组织或普遍参加的活动,如运动会、踏青、志愿者活动、当地的节日等。但是,这类题目的致命弱点是:我对这些内容并不熟悉,而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中很难就学生的写作水平做出及时反应和恰当评价。因此,这也不是个好的写作任务。
第三,写作内容及抒情对象必须是教师也熟悉的内容。我想到了能否从学生学过的语文教材中选择一篇文章、一个人物、一个意象,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风筝》,或出示一幅带有情境的照片,学生由此出发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这类内容无疑是我最熟悉的,驾驭起来自然容易得心应手,但是,教材中的人物、情境,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硬要他们抒一段情,多数学生很可能陷入无情可诉但又不得不诉,导致矫揉造作,这本身便是抒情的大忌讳。因此,这个设计也不能用。
就这样,几天里这些念头在我的脑海里反复闪现,直到上课的日子就要临近了,也还没有定下来。就在出发到澳门的前一天,我想,写好抒情的根本前提是真实,这是所有讨论抒情的人的共识。什么是真实?对于写作来说,首先是写作情境真实,然后才可能激发其真实的感情、真挚的表达,最后才是抒情的策略技巧的问题。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虽然强调抒情策略和技巧,但是,策略、技巧的教学还是应该基于根本原则。因此,这次我索性就用一个最平常的生活情境,即上课之前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来设置写作任务。具体教学活动的流程如下:
1.布置写作任务,:以“3月12日上午10点18分,我的心情”为话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地的情感。备课时并不能确定具体到哪一分钟,上课时根据当时的情况说明的,具体清晰的时间点容易带给学生对时间真实细微的感受。
2.引导学生感受、分析同伴的习作,讨论这些句子中抒情的表现。
3.从中归纳抒情表达方式的类型、抒情的运用要领和具体方法,将抒情知识具体化、操作化。
4.依据总结的抒情原则和方法,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诊断,集中修改一两处最有问题的句子。并作简单交流。
5.布置课后作业: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抒情散文,找出文章里的抒情句,并依据上课所学的知识作点评。并选择三到五句抒情效果不佳的句字提出修改意见。
说明:
1.以上的诸项活动中,一二三是课堂上必做的活动,四五是备选的活动,可以留到课后自修。
2.学生作品涉及的具体抒情技巧可能有很多,教学目的宜适当聚焦,不一定求全求多,也不是生硬地去介绍写作知识,而应根据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归纳。备选的抒情策略、技能知识如下:
运用褒贬色彩鲜明的词语抒情;
在看似不动声色的叙述描写后借助感叹号、问号、省略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抒情;
句子的停顿,有意识变化句式来抒发情感;
借助其他景物人事暗示自己的情绪情感;
抒情主体对情感基调的把握、行文中的情感控制;
动作神态的描写也可以抒发情感;
三、教学过程和结果
2016年3月12日上午,我在澳门濠江中学执教初一六班的语文课——尝试抒情,教学过程基本按照预先的设计展开。首先,我故意看一下手表,强调此时的时间为“3月12日上午10点18分”,请同学们感受一下坐在报告厅的舞台上准备学习写作时的心情,尝试用文字记录下来。我特点强调不限字数,不限形式,完全是自由写作。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写得很主动。
接着我请六个小组的同学交流各自的习作,推荐一篇代表作抄写到黑板上。这一个环节主要是没有实物投影,学生习作展示不方便。
下面是第二、第三部分中的两个教学片段。
【互评习作,发现习作中的抒情技巧】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第四组,2号作品!
生4:“如果说今天的公开课会紧张,那倒是没有。如果说今天的公开课不紧张,那一定是谎言。可是我确实不紧张,也没有什么好紧张的。
师:大家发现,他用了什么样的一个句式?
生5:他这里用了对偶的手法。
师:从哪里看出?
生5:他说“如果说今天的公开课会紧张,那倒是没有。如果说今天的公开课不紧张,那一定是谎言。”因为我觉得这两句话有一点矛盾。而矛盾可能就会引起读者的注意。
师:讲得好吧?我给他一个感叹号了。他确实注意到语意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是他前面讲对偶,其实并不算。但是可以算什么?整句,这个词学过吗?没有?它句式又没有对偶那么工整,宽泛一点就算整句。排比也可以算整句,排比是从修辞的角度讲,整句是从句式的角度讲。你看,这种句式是感染力很强的。
生6:“我就像一只被野狼追逐的小鹿,十分的紧张和忐忑不安,生怕下一秒就被送入狼口。”第二句“落叶随风而舞,我随灯光而紧张。”
师:妙在何处?最后排的男孩子!
生7:他首先用一个比较生动的比喻,比喻自己是被狼追逐的一只小鹿,明确表明了自己十分紧张的心情。
师:被狼追逐的小鹿。喻体的选择非常精彩。大家不仅要记比喻,还要记下来这个喻体很有讲究。好,下面一句呢?妙在何处?
生8:他这里应该也是用了整句的方式,应该是借落叶来衬托出我此时的紧张,更表明了我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
师:讲得多好!他最妙的是一下子用上了我们刚学到的整句。他已经理解整句了。好,我们还有四位同学。从那边最开始,第五组,十三号同学!
生9:“此刻,我的心情比较兴奋,因为可以学习到如何写抒情文。同时也比较紧张,因为这是一节公开课,台下有许多老师和同学看着我们上课,所以更加紧张。心情就像在海上航行的帆船一样摇摆不定。”
师:发现什么了?
生7:我觉得他最后一句写得特别好,因为他说“自己的心情就像在海上航行的帆船摇摆不定”。这证明他现在的心情十分紧张,情绪波动比较大。整个文章最好的我觉得就是这一句。
师:你为什么更喜欢这一处呢?
生7:前面的直接交代,如果我是读者的话感觉就没有那么吸引人。最后一句这里把自己的心情比喻成一个帆船,就比较吸引我的注意力。
师:帆船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帆船在海上航行,而且是摇摆不定,一种什么感觉?是不是出现一种画面?请坐!相对于前面直接表达情感,这里用帆船来表达情感属于什么方法?间接抒情!直接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叫直接抒情。
……
【总结回顾,明晰抒情的策略】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直接抒情有哪些方法?是不是直接写心情?除此之外呢?我不直接写心情,我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我们前面提到句式,记不记得?你来回答。
生19:用感叹的句式。
师:除了感叹的句式还有什么?
生19:整句。
师:整句,还有什么?反问。其实这种语气也能够直接抒情,除了写心情之外,句式其实也能够传递出情绪来,尤其是感叹句,反问句。间接抒情,有哪些办法?你来说。
生20:间接抒情就是可以用比喻的手法。
师:还有吗?
生20:还有排比的句式。
师:排比,好的,还有吗?你来说!
生21:间接抒情还可以利用环境描写。
师:传递出一种情绪情感,还有没有?第二位同学。
生22:除了环境描写,我觉得人物描写也可以体现出间接抒情。
师:对啊,肖像,动作,也能看得出。还有,表示时间可不可以?
生22:可以,还有细节。
师:请坐。现在我想,其实还可以往下写,如果我们看一些这样的一些文章,有很多我们可以注意的地方。同学们,今天回去,能不能做这样一个作业呢?从课文里找点句子,看看它这些好句子是怎么抒情的。做一点整理,抄一抄,评一下。第二项作业,找一棵树,观察一下,感受一下,把你的心情表述出来。不要忘记了数一数你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
四、教学反思
如何把写作知识转化为教学活动,用教学活动促成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写作教学的难点。这次教学活动的一个亮点是,我寻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抒情起点。在对学生情况不熟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如何快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体验抒发出来,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写作任务“3月12日上午10点18分,我的心情”,对时间的精确描述无疑带给学生比较强烈的震撼,聚焦此时此地此景,师生所有的人都置身其中,都会有所感触。实际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确实写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分享同伴在同一场合的不同感受,学生交流的兴趣会高得多,学习的参与度自然就高。
这次教学活动的另一个亮点是学生在分享同伴习作的精彩处这一过程中归纳抒情的技巧方法。写作技巧的学习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不能靠语文老师讲授一些所谓的知识,也不能靠老师提供一些典范的作品带着学生读读议议,而是一定需要学生亲历写或者修改等言语实践活动,这样对方法技巧的学习才有可能内化成为能力。
课后,澳门大学的向天屏老师组织大家研讨交流。培正中学的两位老师讲到学生学习抒情的方法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被老师牵着强迫着记住一些什么。这些方法又是特别好用的。她们表示回到自己的学校一定会尝试这样教学生。濠江中学的教务主任为学生在这么多观课老师面前主动写作、交流的状态感到高兴,为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感到高兴。语文科组长表示这堂课学生学得积极,写作是在写真话抒真情,值得借鉴。也有老师谈到学生之间的合作开展得很好。我自己反思了教学的不足,主要是时间掌握得不好,一是学生上黑板写自己的习作片段用时较长,考虑到只是听同学朗读习作很难开展深入交流,所以抄到黑板上。二是最后请在台下旁听的七班三位同学分享学习收获,又用去较多时间,所以整节课拖堂了近十分钟。这是我第一次执教“尝试抒情”,以后有机会再次执教这一内容,我会准备好书写板,让师生的交流推进更紧凑,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注释:
[1][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57页。
[2]夏丏尊、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中华书局2007年版59页。
郑桂华,特级教师,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