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
2016-05-14曹瑛杰
曹瑛杰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惟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十里松门,千年古塔,水秀林幽国清路。晨曦中,徐步其间,溪吟,鸟语,山风轻送入耳。天碧草青,田野间,更有阵阵虫鸣蛙喧。
斗转星移,十里松门已难寻,唯古塔依然。梵音悠悠中,它,披一身沧桑,立尽斜阳晚月。看千古兴亡,俯视众生百相。迎来拳拳虔诚,送走匆匆旅步,守护着深藏幽谷中的禅意佛韵。
入国清寺需经一亭一桥,亭名寒拾,桥名丰干。走过飞檐石窗的寒拾亭,两旁古木森森,一阵浓得化不开的绿扑面而来。旭日挣脱了青山的挽留,晨光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斑驳的影摇曳于石头路,装饰得石间苍苔添新绿,令人不忍印屐痕。
寺前双涧回澜,夹岸树木葱郁。踏上丰干桥,一座古朴的石拱桥,石板桥栏青藤悬挂,鹅卵石踩磨得光滑洁净。凝视着桥北黄色照壁上“隋代古刹”四个大字,我感受着厚重的历史积淀。
丰干乃国清寺僧,据传曾骑虎入寺,一寺僧众皆惊。他偶于山道捡回一孩子,起名拾得,在寺为烧火僧。他们与隐居寒岩的寒山子时相往来。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三人或哭或笑或纵声高歌或相对无言,率性随意,旁人瞠目,他们不以为意,依然我行我素。
我已多次拜谒三贤堂,但每来国清寺还是要随喜一番。小院虽偏于一隅,顺石阶而下,苔痕隐隐,日影淡淡,自有清幽之气。寒山子有诗云:“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今日婆娑树,几年为一春。”院子小巧而清静,甚宜聆风听雨,谈诗论禅,想来惬乎三位大师之意。
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峙的国清寺,山门朝东而开,隐于照壁之后,简单而朴实。进山门右转,黄墙翠竹夹道。过弥勒殿、雨花殿,只见大雄宝殿巍峨耸立,殿内信众虔诚地跪拜。殿前游人如织,古樟郁郁葱葱。忽然眼前影子一闪,定睛细看,一只胖乎乎的小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趴在树上左顾右盼,憨态可掬。
大殿东边即是方丈楼,门房前静悄悄的,房内屏风上题着一首禅诗:“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转过屏风,进入一个小庭院,院内石板铺地,树木葱茏,几盆花儿正怒放着。楼内一女子正极力请求见方丈,此时一中年僧人走进,耐心听她诉说并解答,又嘱知客僧送她佛珠佛经,方徐步而出。那女子不住地道谢,只是还不甘心地询问方丈能否接见,当知客僧告诉她,刚才那位就是方丈允观法师时,那女子诧异地“啊”了一声,呆呆地望向方丈身着黄色僧衣的背影。我暗自点头赞叹。
从方丈楼出来,转过圆洞门,步上石阶,于梅亭小坐,浓荫翠绿下,一片清凉。隋梅斜倚南墙,主干盘虬卧龙,疏枝旁逸斜出,繁密的叶子嫩嫩的绿透着绵绵的生机。隋梅相传是智者大师弟子灌顶法师手植,历经劫难,而今枯木重荣,每当春来,一树花发,欺雪傲霜。
国清寺依山而建,沿山势层层递高,拾级而上,野草摇曳,杂树丛生,乱花灿烂如星星散落于草丛,蝴蝶、蜜蜂轻触花蕊,一派平和景象。我小心翼翼地避开在道上优哉游哉散步的虫子,走上小山坡。红日渐西,四周山色醉人,鸟鸣盈耳。此时宜凭栏,何妨攥一缕清风,看松摇竹舞草颔首,细细感怀山水清韵,天然趣味。
天台山自古被誉为“佛窟仙源,山水神秀”。东晋曾任章安令的孙绰,在其自许掷地有金石声的《天台山赋》中赞道:“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他以清丽细致的笔触,描绘天台山的缥缈奇秀:“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骋神辔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于是乎天台山平添了许多文人墨客、奇士高僧的踪影和遗迹。
平野丘壑,漠漠烟尘,一个身影慢慢走近。仰望崇秀叠翠的天台山,微皱的眉头渐渐舒展,露出淡淡的笑容。自后十余年,他攀山越岭,在潺潺流水、密密丛林、寂寂山壑间,苦修心志,妙悟佛理,创立了天台宗。他就是被时为晋王的杨广尊为智者的智顗大师。智顗大师圆寂后,杨广依其遗愿,建成天台寺,为祈愿寺成国清,隋大业元年改名为国清寺。
时光流转,长安上空回响着“霓裳羽衣曲”,一派盛唐气象。而此时,一行法师因闻听国清寺达真和尚精通算法,遂不辞关山万里,长途跋涉,前来求教。山门之前,一行停下脚步,仰望禅院穆穆,聆听梵呗声声,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数年后,一行终于完成了天文学巨著《大衍历》。唐代诗人孙誧为之赋诗:“一行寻师触处游,到天台后始应休。因知算法通天地,溪水寻常尽逆流。”丰干桥头的石碑为人们讲述着“一行到此水西流”的传说。
山野间“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徐霞客身背行囊,风尘仆仆,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揉木缘崖,观飞瀑,登华顶,“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他游明岩,觅琼台,“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越二十年,又再入天台以尽天台以西之胜。且于离去数天后,旋返而三游天台山。他依然留恋,石梁瑰丽,赤城丹霞,琼台奇妙,一如初识者。徐霞客一生与山峦为伍,与溪水为伴,探幽寻胜,并作文以记之。可惜其文散佚甚多,而《天台山游记》和《天台山游记后》却俱得以流传于世。
在山坡的松林中有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三座石碑:正中的为“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右边的为“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左边的为“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代代相传至今,其佛理教义不断发扬光大。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义理,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立了日本天台宗。碑亭附近的报恩塔,则为日本信徒所建,以示感恩之意。至北宋时,高丽僧人义天法师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创立天台宗。如今,“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前古木参天,花叶扶疏,内供奉着智者大师和韩国义天大觉国师、上月圆觉祖师。日韩两国信徒尊国清寺为祖庭,时时前来参谒。
名山佳水,千年古寺,走过时光,走过风雨,饱含着深远而悠长的意蕴。枝头鸣野鹤,水底戏闲鱼。铁砚濡松墨,挥毫落妙书。华顶山墨池边,似见王右军挥洒自如的身影。李太白腰悬长剑,衣衫飘飘踏歌而来:“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孟夫子“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与司马承祯携手漫游天台山,促膝畅谈桐柏宫。刘阮山中采药,桃源遇仙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康南海游天台山时曾为此赋诗:“桃源无复有仙家,流水依然曲径斜。春日不来秋又老,聊将红叶作桃花。”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从眼前走过……
“一声啼乌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从山坡下来,草静云和,径寂石闲,已是晚霞满天。我漫步至涧边,静静倾听这山水清音,伴泉石以涤清怀兮,聊赋诗以遣幽怀:
抱膝石上坐,笑看水西流。
古塔斜阳淡,隋梅冰雪羞。
松风精舍寂,山月晚亭幽。
窥此方知返,禅音息稻谋。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