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粟秀玉的“胞波”情怀

2016-05-14孙祺

中国报道 2016年8期
关键词:缅甸人外交官缅甸

孙祺

中国和缅甸对粟秀玉来说,一个是生父,一个是养父,都是亲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缅甸语教授粟秀玉如今已到耄耋之年,雪染般微卷的短发梳得一丝不苟,笑眯眯的眼睛里充满了慈祥。无论在缅甸还是中国,她都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威望很高。

“中国是我的祖国,缅甸是养育我长大的地方,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为中国和缅甸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粟秀玉说,这既是她的心愿,也是她的行为准则。在她看来,教书也好,做公益也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将中缅友谊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匠心精神

粟秀玉祖籍福建,生于缅甸,长于缅甸,毕业于仰光大学。1965年,她回到中国,先后在中国外文局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事缅语翻译与教学工作。她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缅甸语人才,不仅是中国的缅语泰斗,而且对巴利文有很深的造诣,她在十几岁时就通过了缅甸佛学考试最高级别——9级,而且是唯一的中国人。她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梵缅老柬汉宗教词典》缅文部分,翻译和审定缅文版《毛泽东选集》等多部译作。

执教多年,粟教授总是以慈母胸怀关爱学生,既教书又育人。在缅甸,她的学生多为缅华社会侨领和各界精英;在中国,她的不少学生进入外交界,成为高级外交官;在世界其他地方,她的学生也很多,可谓桃李满天下。

退休以后,粟秀玉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2013年3月30日,在粟秀玉部分学生和热心人士的捐助下,“粟秀玉教授基金”得以成立。“粟秀玉教授基金”本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有一分善款做一分善事、百分之百尽心尽力的原则,在缅甸做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同时助力中缅友好往来。

“成立基金是学生们的主意和善意,也是我本人的愿望和梦想。”粟秀玉说,“我从小在缅甸长大,对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缅甸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2月初,已经87岁的粟秀玉只身从北京飞到仰光,通过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向缅甸107名贫困学生捐赠助学金。这是基金会的第三次捐助,受助者来自缅甸全境17个省邦,每人获赠30万缅元,捐赠总数约合人民币18万元。

捐赠仪式上,学生代表从粟教授手中接过支票后双膝跪地,向面前的老人行叩拜礼。这是缅甸人在参见师长或者僧侣时才会行的“五体投地”大礼。

“胞波”情深

每当粟秀玉进行慈善公益活动,来自中国和缅甸的政府人员、外交官、各界侨领都会支持。粟秀玉开心大笑着谈起受欢迎的原因,“都是我的学生,(也有)徒子徒孙。”

“粟教授是在中缅民间外交领域做得最有效、最受欢迎的人之一。”粟秀玉的学生、新华社驻缅甸分社前任首席记者张云飞说。

2008年,缅甸遭受了强热带风暴袭击,损失惨重。粟秀玉动员所有缅甸归侨联谊会会员及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献爱心,短短几天内,就募集到119万余元人民币。

“粟秀玉教授基金”启动后,首先向缅甸寺庙收留的孤儿和贫困学生捐赠大米、学习用品和新年礼物,至今又连续三年资助缅甸优秀的贫困大学生。

很少有人知道,也很难看得出来,这位精神矍铄、奔波于中缅之间的高龄老人曾经身患癌症,经历过四次大的手术。而享受离休待遇的粟教授没有个人存款,她和孙子住在北外西院的老式职工宿舍里,大部分退休金都捐给了千里之外的缅甸“胞波”。

“胞波”是缅甸语,指同一个母亲所孕育的兄弟,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缅甸人,粟秀玉都会以此相称。

“缅甸人穿裤子就是中国人,中国人穿纱笼就是缅甸人。”粟秀玉说,“中国人和缅甸人有着同样的面孔,而且血脉相连。”中国和缅甸对粟秀玉来说,一个是生父,一个是养父,都是亲人。

中缅两国也确实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粟秀玉还记得,一次她去缅甸,受到了当地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资深外交官的接待,这位外交官告诉粟秀玉,他的表姐是粟老师曾经在缅甸教过的一位华人学生。

追问之下,粟秀玉得知,这位外交官的母亲和姨妈两姐妹是中缅混血,她们分别嫁给了缅甸人和中国人,于是外交官就有了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而表姐有着四分之三的中国血统,分别继承缅甸和中国的姓氏。

“国家之间的交往,很多细节可能无法全部涉及,这就需要我们依靠血缘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私下交往,加深理解。”这也代表了她对民间外交的理解。

2013年,缅甸总统授予粟秀玉“弘善贤德楷模”勋章。该勋章是缅甸总统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她为促进中缅友谊作出的杰出贡献。此次共有四名海外人士获此殊荣,而粟秀玉是获得该奖的唯一中国人。缅甸政府授予其该奖项,肯定她为传播中缅友谊作出的努力。

猜你喜欢

缅甸人外交官缅甸
Panda pride 萌宠外交官
鲸豚趣多多之最强外交官
缅甸记忆
缅甸的风土人情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缅甸领导人为何都“姓”吴?
缅甸非常之旅
一对外交官夫妇的支教之旅
争做世博外交官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