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6-05-14王秀娟

人间 2016年8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思维能力策略

王秀娟

摘要:科学探究活动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载体。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包括形成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学;思维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97-01

一、在实验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正视实验误差。

由于实验器材老化或者保管不善,都会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或者数据造成误差,所以不管是受哪方面因素影响,实验存在误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既然是事实,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去一味回避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作为教师就要关注误差、积极引导,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对学生富有挑战性、有真实收获的课堂。例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热单元》的起始课《热起来了》。有一位老师对该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安排: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要让身体热起来该怎么做”进行探讨,学生讨论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使人的身体热起来,如吃东西、活动身体、多穿衣服等。“多穿衣服真能使身体热起来吗?”老师很自然地将问题引到“衣服会不会产生热量”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测):认为会的32人,认为不会的16人。究竟会还是不会,学生自然想到用实验进行验证。老师设计了一张实验记录表供学生研究,记录测量衣服的温度。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很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讲了这个实验的注意要点。再接下去长达12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作了三个实验:测一件衣服时温度是多少,两件衣服、三件衣服,而后进行汇报交流。实验不难,结论也明显:衣服不会产生热量,也就是温度计的温度是始终不变的。但学生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12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有两个组在测一件衣服时,几个数据是始终不变的,一组的数据都是22℃,另一组的数据都在21.8℃,其余各组测出来的数据都是不一样的。面对这样的数据,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衣服不会产生热量。”因为他们测出的温度都没有上升,老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大大表扬了他们。当第三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衣服会产生热量时,这位老师当即就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衣服是不会升温的。

科学实验具有一定的严谨性,所以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关注误差,加强对验证过程的指导,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在验证过程的指导中,教师务必要掌握好指导的度,不可过分牵制又不能太过放任自流,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层次性。针对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一定要指导到位。至于高段学生,实验和观测的要求相对来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教师要既完全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又要不失时机的进行指导以弥补学生行为及认知的缺失。

(二)多样化教学,加强对信息理解程度。

有效的科学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领与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规范的实验,形象的记录让学生获取了大量真实的数据。有了数据,就有了比较,就有了发现。但是我们知道科学解释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与手段,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难独立进行的,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对于高段学生,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循序渐进。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对信息进行分析,寻找事物的共同特征,教师科学独特的指导在这里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介绍一些简单的直观形象的信息处理图表,通过多种形式的概念图表等有用的工具,进行加工整理,如唯恩图、网状图、气泡图、柱状图等。绘制全班的记录汇总表,让学生从中发现数据变化的规律。对信息进行分类比较也是一种好方法。总之,对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分析和解释办法,找准了恰当的方法,便能找准科学规律。

(三)培养学习兴趣及发散性思维。

许多科学发现、发明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更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维碰撞生动有效的途径。

二、在实验结束后如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一)在想象中增强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更偏重于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象和幻想成分的参与。因此,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二)在反思和质疑中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信息是首要的资源,然而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海洋,当各种信息迎面扑来时,我们就必须具备选择信息、评价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种独立的批判性思维,不然,我们就有可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迷惑,被那些真实谎言误导。

(三)在不断延伸的后续活动中保持思维的稳定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稳定性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课堂上,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思考氛围,要坚持提问后的沉默,沉默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机会。课堂之外,也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小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因此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思维的起点和终点。

(四)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能根据问题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墨守成规。

总之,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时刻带着“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活动,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科学学习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总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锻炼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林冰冰.教学中发展学生视觉思维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周娈.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刘晓艳.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对学生理科思维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郭杰.小学科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3,06.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思维能力策略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