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学生一片生动的朗读天地

2016-05-14汤鹤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8期
关键词:安塞腰鼓语文课堂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素质教育日益扩大的今天,朗读教学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历代启蒙教育都是以“诵读”为主,朗读文本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然而,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去追求学生的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朗读教学,这恰恰是本末倒置的教学行为。

一、朗读失去活力的原因

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它必须以理解作品的内容,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为基础。但是真正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文本的能力,对朗读这项语言能力的把握情况并不乐观,所谓的“书声”并非“琅琅入耳”。朗读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原因有二。其一是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很多教师对文本的感情基调没把握好就开始走向讲台传授知识。教师感染给学生的多半是他自己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文本带给我们的精神熏陶。在《黄河颂》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看到了朗读的重要性,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朗读,然而他们却忘记了学生们的朗读不仅仅是发出声音。朗读必须以理解作品的内容,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为基础。那么,教师对作品的理解根本没有向学生传达,或者说传达不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就没有对《黄河颂》中的爱国情怀予以充分的理解,对其创作背景没有深刻的解读。还比如,很多教师在准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邓稼先》时,也和学生有同样的情感,认为其文本内容枯燥,没什么可讲。不仅教师,学生同样受制于我们与作品的时空差距影响,我们与文本之间有一道时空上的鸿沟,教师便是这条鸿沟的桥梁,首先必须搭建好自己的知识框架,才能传道授业解惑。其二是教师表达问题。在掌握正确的情感之后,如何向学生们传递更是一个教师语言能力的问题。朗读不仅仅是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语言能力,教师同样应该具备该项技能并且优于学生。如果教师没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脑海中再多抽象的情感体验都无法具体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更不会得到提升,这对朗读教学一点帮助都没有。

二、还初中生一片生动的朗读天地

1.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A.现代技术带来视听盛宴

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经常就是拿来文本就逐字逐句地去读,对文本缺乏理解和欣赏。教师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打开朗读之门的一把关键钥匙。中小学现代技术水平的大大提升和多媒体设备的日趋完善帮助了教师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在《黄河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在朗读之前利用现代技术向学生们展示黄河浊流宛转之形、波澜壮阔之势以及光未然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伟大母亲河和受难同胞时的心情。达到视听效果,教师再辅以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们走近作者,走近文本。然而,很多教师被“爱国情怀”所困扰。的确,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在父母的襁褓之中度过,离抗日战争时代很远,很难理解“苦日子”和“战乱”。这时,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的图片或视频,尽可能地将作者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B.文化节日提供朗读契机

学生的朗读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课外的朗读训练必不可少。而且不应该受课本的限制,应该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朗读文本。学校应该开设以朗读为教学内容的校本课,还可以根据不同时令和文化举办诗歌朗诵会。例如以“端午节”为主题开展朗读竞赛,并邀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点。通过此种方式,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和朗读的兴趣,提升朗读水平。

2.把握文本的情感起伏

我们常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将朗读展示给学生,更要把具体的、正确的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如咬准字音、控制语速和把握基调等。但实践证明,“情感起伏”却常常被教师所忽视。人的情感和事物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篇文章的基本感情或是高昂或是悲怆,但并非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相同的情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那么,如何表达和传递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本所展示给读者的丰富情感呢?朗读是关键。所以,朗读要将每一个字所表达的情感差异读出来,这样,呆滞的文字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在《黄河颂》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看到了黄河的波澜壮阔,却忽视了黄河的浊流宛转等细节之处。“惊涛拍岸,掀起万丈狂澜”固然是带着气势去读,但“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则更应该读出黄河突破重重阻碍依然奋勇向前的艰难。在朗读“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句话时,过强的气势是错误的朗读方式,“摇篮”会让人想起母亲,所以,朗读要将其伟大、爱和温柔体贴的特性展现出来。再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强调朗读要有气势,声音要洪亮。但是,并不是每一章节都应该这样读。《安塞腰鼓》一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描写的是安塞腰鼓表演前,特点是安静;第二部分是第五至第二十七自然段,描写的是安塞腰鼓表演中,特点是豪放;第三部分是第二十八至第三十自然段,描写的是安塞腰鼓表演后,特点是寂静。前后两个部分声音应该放低,凸显出安塞腰鼓未响起的安静和其戛然而止时地寂静,这样才更能凸显安塞腰鼓表演时的热情奔放。《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作者苏轼的内心情感是有变化的,最初与周瑜对比后的失意、悲痛到后来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豁达情怀。所以,在朗读对应语句时的情感也应该是有所起伏的。

3.读什么就把自己想象成什么

读《黄河颂》的时候,就要把自己想象成黄河,在每一个阶段以什么样的姿态流淌,是惊涛拍浪还是浊流宛转,是铁的臂膀还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最后一课》主要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展示普法战争的残酷,法国丧失了学习法语的权利,教师和学生在懊恼、悲痛的心情下上完了最后一课,文章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我们的学生与文本不仅仅有时间上的差距,更有空间上的差距。很多同学对法国的历史很陌生,难以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心境。在讲这节课时,我告诉学生们把自己想象成小弗郎士,如果当下的语文课堂是我们的最后一堂课,你会是什么心情?学生们的第一反应是开心,以后不用上课了,没有作业了。但是这是孩子们本能的、未经过深思熟虑的回答,这个时候,我再引导学生真正地设置情景去思考,你没有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你也没有选择学习哪一门语言的权力,你应该怎样上这节语文课?这个时候,同学们对文本的情感掌握情况就非常好了,朗读时的情感也非常到位。

“朗读教育”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环节,非但不可缺失,而且必须丰富和提升。每个孩子都拥有着把握本民族语言的潜力和本能,只要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和技巧,使用现代教学设备,并结合时代契机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用自己的朗读魅力引导学生的情感起伏;发挥想象,扩展思维空间,这样,我们将还学生一片生动的朗读天地。

参考文献:

[1]唐婷婷.朗读与朗读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黄良娣.朗读教学实录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

[3]王世洋.浅探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朗读能力[J].教师,2011,(18).

[4]余应潮.要切实研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92,(4).

(汤鹤 辽宁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31)

猜你喜欢

安塞腰鼓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你好,腰鼓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