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大学课程设置,培养创新型中小学教师

2016-05-14曾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通识设置

本篇文章从中国学生创新能力欠缺这个社会话题入手,分析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创新型学生培养的制约,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改革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使之涵盖自然科学、数学、文学、人文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兼顾学科结构的综合性和平衡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渗透性与前沿性,同时改革完善大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视野开阔、头脑灵活、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人文素养的中小学教师,从根源上改善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

中国的教育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让人诟病最多的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根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总统女参选人费奥里娜宣称“我在中国做了几十年生意,告诉你们吧,中国人考试没问题,但他们就不会创新,很缺乏想象力。他们不创业,他们不创新,所以他们现在来窃取我们的知识产权。”可能会有人认为,这位美国女总统参选人故意夸大其词,贬损中国。但是下面这个事件会说明一些问题:2010年DI创新思维全球赛上,中国派出了23支代表队共200多名中小学生参赛,最好的一支参赛队成绩仅为第六名。与此同时,根据新闻频道的消息显示,5月26日,美国厚仁教育发布《2015版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书中说,去年约有8000名留美中国学生被开除,而且数据显示,被开除的留学群体有80.55%因为学术不诚实或学术表现差。

虽然有很多学者、专家针对该问题表达了各自的观点。有的认为是高考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很多校长抨击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他们认为这是大学创新的重大障碍。中科大朱清时校长犀利地指出:“高考把学生的想象力扼杀完了,大学的学习过程又扼杀了一遍,等到大学毕业人就废了,然后又要他们去创新。”也有人认为中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是因为他们缺乏独特的个性,导致他们缺乏创造性思维。例如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认为中国的教育抹杀了学生们的个性,他说“他们从来不敢怀疑和反驳我”。

以上观点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是本篇文章认为他们并没有触及到创新人才培养失败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大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这样既培养不出创新型师资力量,也很难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很多大学低年级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过于专业化,学生不能获得广博的、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致使学生基础知识过于专业化,眼界狭隘,思路狭窄,不能实现后期学习的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才需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立体的知识结构。广博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并不是空中楼阁,也并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创新意识的获取是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之上。

大学尤其是高等师范类大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还会造成另一个糟糕的结果,就是不能培养出思想活跃、思路开阔、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人才的培养在于师资,优秀的、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对于启发和塑造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你怎么能期望一位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意识、思路狭隘的教师培养出思维敏锐、创新意识超前、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呢?而师资力量的培养在于大学,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取决于师范类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本篇文章将以河南省县级以及县级以下师资力量为例,就中小学教师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如何改革高等师范类大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期培养出优秀的、基础知识广博的、人文素养较高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从而从源头上解决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二、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现状分析以及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县级以及县级以下教师人员学历层次普偏较低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我国县级以及县级以下师资力量与城市师资力量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城市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是本科学历,甚至一小部分研究生学历,但是就人口比例而言,这并不占主流,所以本篇文章不予讨论。这篇文章将主要讨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县级以及县级以下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师资状况。在中国县级以及县级以下农村地区,教师人员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大专生,一部分中专生和高中毕业生,有些教师工作期间再读个自考或者成人教育获得本科学历。例如就河南省确山县一中一线各科教师队伍的统计来看,六十一位一线教师(能站在讲台上为学生授课的老师称为一线教师,其余的为教辅人员)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只有八位,而且八位中七位毕业于地方师范类院校,如南阳师院、信阳师院等,而其余的一线教师基本都是大专和小中专学历,然后经过函授进修学习获得本科学历。也就是说,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普偏较低,这对于教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的思想眼界应该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拓展性和创造性思维,继而影响创造性教学和创新型学生的培养。

(二)教师所教课程与所学专业不匹配

在县级以及县级以下师资队伍中,除了相当多的老师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以外,还有就是教师所授科目与所学专业不相符。根据对确山县一中和二中以及地方乡镇中学调查,有一部分老师明明读师范学院时期学的是语文、英语、美术等专业,却讲授中学数学;有的物理专业却讲授历史、语文、数学等;而有的是英语专业却讲授生物。以数学科目为例,根据统计,确山县一中数学组有二十二位数学老师,其中只有八位是数学专业毕业,其余九位是中文专业毕业,两位思想政治专业,一位美术专业,一位物理专业,一位计算机专业毕业。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欧美国家应该不是个问题,因为他们对中小学教师实行的是全科教育,涵盖文、理、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所以毕业后无论他们讲授什么科目都能胜任。例如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教育学士是教育学院的核心教师教育项目之一,其中学科基础课包括:自然科学、数学、文学、人文科学;小学教育涵盖小学阶段的所有课程,包含数学教育、英语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技术教育、学生健康与幸福等等。再比如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学职前教师培养也是实行全科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不管学生学哪个专业,学校都为他们设置了人文、艺术、教育、科学、技术等多种领域的课程,这样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体现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中小学预备教师的文、理、艺术、科学等知识,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如此培养出来的教师当然胜任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

但是我们国家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并不是这样。在我们国家,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了专业课程学习,虽然相当多的大学也开设通识课程(又称公共课),然而相对过于单调,比如这种被称为通识课的公共课程通常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法律教程、教育学、体育等。所以这种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教师知识面过于专业,不能兼备文、理、艺术等。毕业后,让他们去讲授不同于自己专业的其他课程,很难想象他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更别说用广阔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去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本身的学识、眼界、素养将直接影响对中小学生的培养。我们怎么能期望一位学识有限,见解有限,视野狭小、思路狭隘、没有创新意识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出思维敏锐、视野开阔、创新意识超前、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呢?因此,改革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高等师范院校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良师兴邦,发展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培养是关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体系已经从中师、专科、本科向专科、本科、研究生转化,这是好的现象,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师范院校过于重视专科教学,忽视通识课学习,不能培养全科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重视学科专业知识,轻视通识课学习。在我们传统的教师教育理念里,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认为教师只需要掌握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再加上一点教育学知识就能胜任教学工作。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主要分为学科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现在又称为通识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外语和教育学,课程比较单一。这样单一的通识课程设置对于培养既要具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师资队伍是不利的。没有知识面宽广、视野开阔、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不太可能培养出思维活跃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第二个问题是,在相当多的大学课堂上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古训,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很好地诠释了教师的作用。但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大学老师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上“教”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学”的积极能动性。这就造成了大家所批评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就是抑制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抑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的能动性,结果造成一种课堂现象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烂坠,学生在座位上小动作不断,要么交头接耳,要么玩手机,要么看小说,要么睡觉。大学课堂以这种相对陈旧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那么培养出来的师范生走上教师的岗位会自然而然地延续他们在大学时期从大学老师那儿学来的教学方法来教授中小学生。所以,如果要改善中小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应该追根溯源,从改善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始,让中小学教师在大学时期就亲身体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多种教学方法。

三、改革大学低年级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理念

通过以上梳理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基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除了学历偏低以外,还有教师自身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够广博;教学方法有些陈旧。基层教师队伍的这些问题毫无疑问会对创新思维类型学生的培养产生制约。追根溯源,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要从问题产生的本源上入手,改革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以及改革大学课堂教学理念和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知识面宽广的通识型师范毕业生。

(一)改革大学课程设置

高等师范院校除了开设学科专业教学外,应该扩大通识教育课程的覆盖范围。在学生刚入校的大学一、二年级阶段,学生可以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历史意识、艺术头脑、逻辑思维、人文精神,找出自己的学术兴趣,为自己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广泛的基础知识,也为各种学科的融会贯通提供可能,最终为培养创新型大脑创造条件。因此,除了已经普遍开设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法律教程、体育等通识课程,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增加以下各领域的通识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选择。

1.开设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通识选修课程,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了解自己身处的自然世界,学校应该设置一些相关的通识课程。例如开设一些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这并不是说必须让学生专业研究学习这些课程,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态度,了解这些自然科学的基础概念和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

2.开设中国古典哲学、文学、历史等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豪感以及身份认同感。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般会从一个懵懂无知的自然人(婴儿时期)发展成为一个打下母语文化烙印的社会人。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的身份认同是由我们生活其中的文化界定。比如一个美国白人孩子如果从一出生就被放在中国家庭里,在中国社会被抚养长大,那么这个美国孩子一定会成长为一个说着汉语,用中国逻辑思维思考和看待世界的“白皮肤中国人”了。所以作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我们的古代文化知识和历史,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我们的文化身份寻求文化认同。当代中国教育存在另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培养的假洋鬼子太多。有相当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国文化了解甚少,不懂中国的古典哲学、文学、艺术,不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伟大科学成就,张口闭口就是外国人怎么怎么样,外国的文化是多么地优秀,科学是多么地先进,人民素质是如何地高,各种追捧,而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要么无视,要么鄙视。究其原因这是教育出了问题。因此大学一二年级的通识课程应该多多开设与中国古典哲学、文学、历史等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认同,让学生认识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过去的现实,不了解历史无法读懂你身处的现实。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拨开现实的迷雾,客观、真实地的看待现实,而不至于脱离现实的轨道,走上鄙视甚至对抗我们国家民族的不归途。

3.开设一些音乐、绘画(尤其是中国古典音乐和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通识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不是功利性地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项技术,而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眼光、智慧、品味、兴趣,这对于帮助学生成长为真正意义上有文化、有修养的知识人才有很大帮助。

4.开设心理学通识选修课程。

作为教师,除了有能力设计课程,讲授课程外,应该还具有以下素质:(1)能够诊断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障碍,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水平;(2)可以诊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疏通辅导,帮助孩子成长;(3)善于团体沟通协调,管理班级。因此各高等师范院校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有必要开设心理学课程,例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以及青少年发展、认知与学习理论等课程。这些都会为师范生了解孩子们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为将来在教学岗位上更好的理解学生心理以及行为模式从而采取更好的教育教学对策提供理论支持。

5.开设教育学通识选修课程。

作为师范生,应该学习掌握相关的教育学知识。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一些教育学选修课程,例如普通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实验教育学、比较教育等,这使学生有机会见识了解各种教育学观点和理念,为将来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做好理论准备。

需要指出的是,这么多通识选修课程不可能在一个专业院系开设起来,需要整个学校协调各个院系,开设全校通识选修课,并算入学分。借此以鼓励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积极选学多种学科,拓宽眼界,为大学高年级专业学习奠定比较宽阔厚实的基础知识,为培育创新型头脑做好准备。

(二)改革完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教育学认为知识是普遍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真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学是把知识从外部向学生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然后理解、消化再吸收。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例如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利用的比较多一些。那么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就要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注重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尽可能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然而这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不应先发生在中小学课堂上,它首先应该发生在高等师范院校的课堂上。只有让大学生亲身体验,认真观察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尽可能多的为他们提供教育实习平台,把他们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他们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有可能使用上他们学到的知识。

在高等师范院校的课堂上,高校老师应该介绍并且采用尽可能多的教学-学习模式。例如:(1)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帮助以及额外的学习时间,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2)斯金纳程序教学,即根据学生目标,不断地给予强化,促进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3)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体系。它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并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①高难度进行教学;②高速度进行教学;③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⑤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4)加涅信息加工教学模式,把学习看成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储存。这是近代认知心理学最强调的观点。(5)问题教学。这是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6)弗雷尔教学法。教师把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可能、意愿和兴趣,去安排自己的学习。(7)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这通过教材中典型事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理解带普遍规律性的一种教学方法。(8)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纲要信号”能简明扼要,直观形象地把所需要学的知识表示出来。图表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现实记忆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现实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9)威廉斯知情互动教学模式,强调教育不仅要侧重认知能力的培养,还要兼顾情意的发展,他认为缺乏感情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10)塔巴“三步九阶段”教学模式。塔巴反对教师把现成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提倡学生通过自己处理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结论,认为思维技能是能通过教学来进行传授的,但它必须通过特定的教学策略来进行,并且这些策略要按一定的顺序来使用,因为一种思维技巧的建立和获得往往要以另外一些思维技能的建立和获得为前提。(11)分组讨论教学法,老师抛出议题,学生分组讨论。这种群体性交谈,有利于多向性信息的传递和思想火花的碰撞。

学生们通过在大学课堂上学习并亲身体验多种教学模式,逐渐认知并在大脑储存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信息。等到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的课程,所教的具体内容,所教的对象等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四、结论

总而言之,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的实施靠老师,而具有开阔视野、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的老师是由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然而很多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低年级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性过强,广博性不足,导致大学高年级更深的专业性学习过于狭窄,缺少多种知识融会贯通的条件,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教师。而中小学教师本身的学识、眼界、素质将直接影响对中小学生的培养。你不能期望一位没有开阔眼界,没有创新意识,思路狭隘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出思维敏锐、创新意识超前、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因此,改革大学低年级课程设置,提高通识选修课程设置的比重和多样性,使之更趋合理,能够兼顾自然科学、数学、文学、人文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兼顾学科结构的综合性和平衡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渗透性与前沿性,为高年级甚至研究生阶段奠定广博的基础知识,实现各种知识的交叉融合,提供创新的灵感,从而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中小学教师,从根源上改善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资助:2015-JSJYYB-015

参考文献:

[1]金美月,景敏.墨尔本大学中学职前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4,(4).

[2]刘刚.未来教师需要什么素质[J].世界教育信息,1999,(4).

[3]李玉峰.“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对全科教师培养的启示”[J],教师教育论坛,2015,(1).

(曾霞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475001)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通识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影像中的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教育与职前教师培养探究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