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学情,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6-05-14陈桂侠
陈桂侠
每新学课文前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自行处理生字、新词,画出好句等。可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学时少的情况下,这些预习作业却解决不了课堂应达到的预期效果。多次的不尽如人意使教者心生质疑并产生倦弃意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此时我要说的是教者对学生初读课文的独特体会或理解障碍不甚关注,心中无数,即教师本身缺失学情观照的态度,不清楚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学生对文本的初读认知水平,未摸清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未知和困惑。“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习者的“前见”(山东大学曹明海教授在《阅读教学解释学》中,对此有清晰的阐释:“前见”是读者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价值观念、知识、思维方式等)。恰恰多数语文教师没有关照的就是这一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即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我在语文教学历程中感悟到,要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观照学情不可或缺!怎样观照学情?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以下两点来谈:
一、增强学情意识,倾听学生心声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将个性化习得或疑问在书上批注的习惯,教师可随时捕捉。
2.设计“学情提问单”,系统整理学生的问题,建立学情库。学情是个动态结构。学情库的建设是一个课程资源的建设,它不仅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困惑了如指掌,增强了备课的针对性,而且透过学生的问题能反照出教师钻研教材的漏洞,有助于深化教材的研读。
3.在每篇课文学习的第一课时拿出5-8分钟时间交流初始阅读认知和质疑问难,让每一个阅读的孩子要习惯问自己,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解?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倾听、悦纳、分享别人心得的习惯。
有效教学有时需要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不过多地干扰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教师的使命,更多地是为学生提供足够支撑学习的资源,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阅读、思考、判断。
二、磨砺学情分析技能,提出有效教学策略
课例:人教版五年级《钓鱼的启示》学情实证分析
《钓鱼的启示》讲述了一个思想深刻,意蕴幽深的故事: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坚持让“我”放回湖中。在无人知晓的月夜,放掉一条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放弃可能终生都再也无法遇到的、巨大的垂钓喜悦和成就感受,对一个孩子来说,举步维艰,需要勇气和力量。父亲引导“我”战胜了诱惑。这次儿时的道德实践,给了“我”人生重要的启示——如何面对诱惑恪守社会准则。
五年级学生(11岁的小读者)面对这样一篇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会有什么初始认知?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出正确的分析及提出教学策略?
学情实证分析举例:
学生质疑(学情),学情实证分析与教学策略
1.鲈鱼捕捞的规定是什么?为什么要禁止捕捞鲈鱼?这个问题需要补充课外相关资料,它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父亲的情感与抉择。
禁捕能保护鱼类种群的数量,禁捕期一般是在鱼类的繁殖期,以及幼鱼的成长期……
2.鱼已经上钩了,“我”还要不停地一收一放,要是鱼跑了怎么办?该问题看似是个垂钓技术问题,和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其实不能忽视。熟练的技巧正是“我”酷爱钓鱼的表现,放回鲈鱼才更加举步维艰。
3.父亲为什么盯着鲈鱼看了很久?这是文中的一个细节,却是个难点。父亲也是个有亲情、有父爱的人,父爱同样面临道德的考验。要在这个细节上做文章,引导学生读懂父亲的内心世界。
4.父亲为什么非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这个问题问在了教学重点上,很有穿透力,是一个可以贯穿全文的问题,第二课时深读文本时可以从此突破,避免琐碎的串讲串问,有一个对话的高起点。
5.我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诱惑人的“鱼”指什么?这个问题涉及两个内容,一是诱人的“鱼”是什么?查找课文原文,有相关描写。二是语言表达方式,要顺势介绍引号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特指、借代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学生没有读出、读懂的信息,针对性教学策略:
1.为什么父亲会在和儿子得意地欣赏大鲈鱼时看表?这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是一个动作细节描写,透过它可以看到父亲作为一个垂钓爱好者对垂钓规则的关注和自觉遵守,如果学生读出并读懂了这种道德素养和道德自觉,也就读懂了父亲不容争辩的态度。
2.儿时垂钓获得的“启示”是一份精神财富,如何理解它的深刻哲理。《钓鱼的启示》也是人生的启示,是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它回答了道德的养成贵在童年的教育和父母的垂范,它向学生传导的道德追求和恪守准则的明确信息,将在学生心中种下道德生长的希望、信心与力量。
3.文中为什么四次描写月光?这是情景交融的笔法,营造了道德审美的悠深意境。皎洁如水的月光,既烘托了诗情画意的环境,又是心灵启迪的象征,暗示出高尚道德的冰清玉洁。
综上所言,观照学情就是学生已经读懂的一律不再浪费时间,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上,质疑问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程,是与文本对话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碰撞、磨合迸发的火花。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