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影戏:一张白幕一束光,映出缤纷大千世界

2016-05-14

小演奏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

挂起白幕,敲起锣鼓,灯光中映出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说唱中道出人世间悲欢离合。在久远的记忆里,有一种彩色的影人,它在人们的摆弄下,可以表演出各种灵活的动作,它就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中国皮影。

有人说过皮影戏的一个对联,上联是一口道尽千古事,下联是 双手挥舞百万兵。没错,皮影戏就有这种魅力,那白色的幕幔上,展示着千古沙场上的金戈铁马,那千变万化的场景,那神态各异的人物,总是给观赏者带来无穷的感慨和欢乐。

来自爱情故事的渊源

皮影戏是利用灯光将用兽皮雕刻的各种人物雕像、景物映在幕布上演出的一种艺术,古代称之为“灯影”,法国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它为“世界电影的始祖”。据传,皮影戏产生于汉代,从有文字记载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因思念心切而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一日,大臣李少翁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竿,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后来皮影由素纸发展为皮制,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成了皮影戏。至宋代,皮影戏已在我国城市中普及,元明以后,皮影戏遍布全国农村,成为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

三千刀演绎一门艺术

制作一个皮影要刻三千余刀 ,雕刻过程十分繁复,仅雕刻用的刀具就有一二十把,多时甚至在三十把以上。

皮影表演是门艺术,皮影制作更是一门不为人知的艺术。各地的皮影各具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致相同,都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钉缀等八道大的工序,手工雕刻三千余刀,总之,皮影制作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经过这些繁复工艺处理的皮影,存放三五百年没有问题。

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唐山皮影多用驴皮,因此称“驴皮影”;甘肃陇东皮影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这黑公牛得活杀,方可取到好皮。选好的牛皮,要放在凉水里浸泡两三天,然后用刀刮制四次,每刮一次,再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把皮刮至透明为止。经过这反复浸泡和刮制,一张六七十斤的牛皮只剩下六七斤。刮好后,撑在木架上阴干,晾到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皮影。

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把薄而透亮的皮用于头、胸、腹等显要部位,把厚而色暗的皮用于腿部和其他道具上,这样,皮影人物可以上轻下重,更方便演员操纵。制作皮影有专门的画稿,世代相传,称为“样谱”,将样谱描绘在皮面上叫“过稿”,之后要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雕刻之后,即是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多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物和植物炮制出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着色。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即熨平,这是一项关键性的工艺。脱水发汗的目的是使皮内的水分得以挥发,颜色又能渗入皮内。脱水发汗成败的关键在于温度火候,脱水发汗的温度要保持在七十度左右。过去没有温度计,老艺人们自有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点在熨具上,观察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温度控制得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影色泽鲜亮,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缩成一团,之前的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胶色则不能融入肉皮,皮内的水分也难以排尽,时间长了,皮子容易变形。

最后一道工序是钉缀,即在皮影人关节衔接处用线钉缀起来,再用一条皮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钉上铁丝,作为支撑人影的主杆和耍杆,插入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活跃在白幕上的多元艺术

跟传统戏曲一样,皮影人物一般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共十一件连缀组成,挑线就是要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两手上的两根耍杆来操纵皮影表演。一位皮影艺人大多能掌握四五个影人进行武打场面的表演,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十分热闹。

灯、影人和影窗是组成皮影戏的三大技术要素。灯从原先的蜡烛到后来的汽灯再到现代舞台灯光,照明工具在不断变化。影窗也从传统的长三米、高一米多,发展成为长八米、高三米多,大大扩大了皮影戏的表演空间。演一场皮影戏至少需要六七个人,一般是一人操纵皮影,其余人演奏乐器,六七个人中至少要有四个人会唱,否则就没法演一台大戏。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紧锣密鼓,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包,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又新发展出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这项演绎在白幕上的光影艺术又何止是光与影的艺术,它更包含着音乐、美术、戏曲等多种元素,是名副其实的多元艺术。

各地异彩纷呈的皮影戏

各地的皮影戏中,要数河北唐山皮影的文化积淀最深。明朝万历年间,滦州一位黄姓秀才落第而归,远去关外,漂泊生涯磨去了黄秀才的仕途之心,却使他潜心创作影戏。因为饱学诗书,熟读经卷,黄秀才创作了大量皮影戏的“影卷”,即剧本。怀才不遇的黄秀才没有想到,未能金榜题名的他从此会被永远刻在故乡人的口碑中。有了文人的介入,唐山皮影有了扎实的剧本,剧种也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唐山皮影的另一特色是男演女。在封建社会,女人不能演戏,只能由男人来演女人。为了唱出女人柔美的音色,演唱时男演员用手指掐着喉头发音,经过挤压后发出声音。时至今日,唐山皮影依旧保留着“掐喉咙唱戏”的传统。

国内另一知名皮影是陇东皮影,人称“牛皮娃娃”。陇东皮影产生于陕甘宁三省交接的环县,由于环县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因此,几百年来,陇东皮影的原生态文化样式被保存得十分完好,被称为研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链接

皮影该如何保存

皮影必须妥善保存,否则,容易损坏。皮影最怕水,不能用水洗,不可直接用书和报纸压,这样皮影容易粘连,揭不下来,也不能把皮影和皮影压在一起,这样也容易粘连。保存皮影,要一个一个单独压放在玻璃隔层或塑料袋里。为了防止皮影起皱,放进塑料袋后还用重物压起来保持平整,重物也不能太重,能把皮影压平即可。皮影很容易发霉,要保持干燥,注意防潮防霉,还要避免阳光曝晒,曝晒也会影响皮影的寿命。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
指间功夫
有趣的皮影戏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扁人片克
皮影画
皮影收藏,镀亮了我的晚年生活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