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本”,让高中历史常态课更具活力
2016-05-14徐微
徐微
渗透生命教育,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也成为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华丽转身,它破除了以“知识为本”的思想禁锢,为我们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本文的教学探究中,我正是抱着“走向生本”的教学目标,通过趣味话题、探究活动、展示平台,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突出学生的生命价值,就如何让我们高中历史的常态课也能够充满生机,焕发活力,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了几点经验,希望我们的教学能够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
一、趣味话题:捕捉生活里的活历史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体系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表述考究而简练,翻开历史教科书,扑面而来的是厚重而深沉的“历史味儿”。这对于充满青春活力的高中生而言,显得有些乏味,不少学生对于这些已经“泛黄”的过去,兴致寥寥,缺乏热情。既然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换个方式,尝试从生活中,捕捉与历史话题相关的事件及话题,如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背景的影视剧、百家讲坛或纪录片等平台、鲜活的历史博物馆、以历史相关的小说、书籍、图片等等。从这些学生触碰得到、感受得到的生活话题,呈现更加鲜活的历史素材,让学生亲近历史,并以多种观体验历史。
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节课时,我在课前预设中,翻开了自己的旅行相册,找出了在武汉的“红色”旅行经历——参观位于武汉市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将参观照片及相关资料做成课件,并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跟随老师的步伐,一起走进纪念馆,听听历史发出的声音。在这样的导入情节中,学生兴致盎然,他们对老师的生活经历充满兴趣,对“辛亥革命纪念馆”这样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具体形象,有着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这可比书本里一本正经的历史事件显得有生气多了。通过这样的话题形式,我们轻而易举地导入了本课的教学主题,学生不仅乐意接受,而且充满热情,有效地深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探究活动:课题实践里的真体验
在“生本”化的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倡导以探究活动为支架的教学模式,创设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小任务,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并以多样化的角色,在小组中发挥作用,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在教学《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这堂课中,我尝试以探究活动为支架,架起历史课堂的彩虹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为此,我以“太阳旗帜下的罪恶——众志成城,抵制外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活动主线,创设三大探究板块,以任务驱动教学。如在“太阳旗帜下的罪恶”这一环节中,我从日本军旗出发,带领学生掀开日本侵略军在华犯下的种种罪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合作,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分别展开探究。
三、展示平台:思维碰撞里的共成长
以主题活动为背景的展示平台是释放学生个性、彰显学生生命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最佳渠道之一。在实际的常态课中,不少教师有任务无展示,在布置任务时“大动干戈”,在验收环节却草草收尾,三言两语就带过了学生的付出,导致不少学生有被忽视、被冒犯的消极情绪。我以为,在常态课中,我们可以在每个单元的结尾时,设计一堂活动课,为学生搭起展示的舞台,鼓励各个小组以多样化的形式,如演说、角色扮演、成果展示、问卷汇报等形式,分享成果,共同探讨,让他们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习他人之所长,也弥补自己在观点上的欠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当自己的小老师。
如在教学《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这一课后,我在活动课中,创设了“梦回唐朝”的主题实践活动,以“穿越”这个学生非常喜爱的影视剧处理方式,让学生回到大唐王朝。在这个活动中,我鼓励各个小组通过实践方式阐述“梦回唐朝”的理由。在这个充满趣味性与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中,各个小组都表现得很积极,成员们集思广益,热烈讨论,有不少奇思妙想悄然生成,比如有一个小组都是女孩子,且体型较胖,她们准备了一个时装走秀,以行动陈述了自己想要回到唐朝的原因——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在学生妙趣横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学被推至高潮,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总结,充满活力,学生摇身一变,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总之,“走向生本”不仅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发展、个性成长的实际渴求。在实际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本”课堂不应只呈现于兴师动众的观摩课、公开课、教研课,还应该踏踏实实、真真切切地走进我们的常态课,融入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第一线,有效地促进学生历史素养与个性品质的培养,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