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2016-05-14肖定华
肖定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教学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重难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有效实施均体现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如何选择有效的整合点,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促进作用,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高三历史复习课有效性谈谈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历史教学复习容量
从今年开始,高考命题将统一采用全国卷,不管是从试题结构,还是试卷难度都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构建高三复习课高效课堂教学角度出发,必须要对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命题特点及其体现出的命题趋势进行研究,以指导之后的高三教学。不难发现,材料型情境试题几乎成为近几年高考历史的唯一题型。这一现象对我们构建高三高效课堂的启示是:必须将材料引入课堂,必须将大量材料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这也就意味着高三历史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课堂容量大,历史资料繁多,结论又是以史料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得出的。为此,教师或需将大量课外资料带进课堂,或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大量材料,如果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可以节省时间,以便师生交流、互动,及时反馈,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强教学效果。而且在制作课件时可以用不同颜色标明重难点,易错易漏的地方,便于学生集中精神,迅速把握大量有效信息。这样,老师所占用的时间缩短,但内容扩充,留给学生的时间更多,也更能符合复习的特点。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全国卷更加注重学科素养的考查,但前提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增强其理解力。因此,将教材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至关重要。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对主干知识的整合,将历史知识进行纵向的、横向的多方位的延伸、交叉和联系,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用不同软件将知识结构图制作出来,再用电脑展示,将历史知识结构图按形成过程加以演示,教师边讲解、边点击,一步步展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既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复习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14~18世纪)这一专题时,可以采用如下“知识结构图”指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
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头绪繁多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变得清晰明了,学科知识体系一目了然,进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知识联系迁移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对能力素养的考查占据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现在所提倡的学科素养考查。“能力立意”已完全取代“知识立意”,特别是对历史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强化。高三历史教学课时紧、任务重,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则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历史联系能力和迁移能力,用信息技术辅助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复习“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这一专题时,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如下思维导图:
再如:复习“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时,利用课件直观展示第一次科技革命在英国发生的五要素(政治前提、物质条件、科技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接着提问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掌握分析工业革命的五个要素,使学生对知识达到规律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其他两次工业革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还可通过相应史料揭示晚清的落后面貌,进一步提问:为什么那时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引导学生从“封建专制制度、资本流向土地、市场狭小、技术落后、自由劳动力缺乏”五个角度入手,这样一来,就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解题逻辑思维能力
在历史试卷训练中,学生失分的关键在于审题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欠缺,因此高三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历史审题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以往教学中往往题的分布零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能做到方便实用。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所学历史知识以图表、文字、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相关信息,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发挥学生思维创造性、引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如在训练材料解析题时,使用投影让屏幕显示材料,在重要语句下划线或闪现,有利于学生根据教师点拨的思路思考,然后回归教材,联系所学知识,根据各方面信息的汇总,去伪求精,再让学生总结问题的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屏幕显示正确答案。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题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比上课老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要有意义得多。
虽然信息技术对于提升高三历史复习课有效性有很大帮助,但也要避免使用上的一些误区。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把多媒体教学当成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认识不到位,忽略了过程与方法,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比如:多媒体课件问题:字体颜色太淡,字号太小,模版不统一等问题,我们做多媒体课件是给谁看的?当然是学生呀!说明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首先,应该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放在辅助常规教学的位置上。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并不是我们教师选择教学的唯一方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依据课程标准对原有的课件资源加以改造或删减整合取舍,页面多达几十张,使教学活动进入疲态教学阶段。因此,课件内容选择要避免贪大求全。一节课的课件篇幅控制在十张左右的幻灯片,要化繁为简,课件的内容对本节课知识的展示都是提纲挈领式的。展示整体知识结构与展示史料相结合,高度关注规律的总结,特点的探寻,原因的归纳。这样课件不仅简单耐用,而且也留给教师以更大的发挥空间。
其次,课件制作要循序渐进。一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整个课件缺少中心环节,整个篇幅平铺直叙,如果教师不加以强调,学生注意不到哪个知识点是重点或者难点。所以,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把握好课件字体的大小,把握好教学层次,适当引出重点、难点加以分析。
最后,课件版面设计要兼顾整体性。当我们要对多则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时,不同时摆在屏幕上,不利于进行比较分析。所以,对于要进行比较分析的材料,根据实际需要应设置在同一张幻灯片内。当我们将材料和问题放在不同页面上时,不利于抓准题干的关键词以及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因此,提供的材料和问题应设置在同一张幻灯片内。通过这样的处理更方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做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并不是为使用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而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那么对构建新型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15-46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坚.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A],北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7.
[3]马桂霞.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1.
[4]狄丽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