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层次训练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2016-05-14朱明霞
朱明霞
依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科学合理的训练是落实三维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在教学中雷同模仿型训练会极大挫伤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且影响其思维的灵活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训练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并逐一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便可一改计算枯燥又低效的特点。
如吉化一实验小学刘海军老师所讲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关注探索方法的指导,关注计算方法的夯实,关注思维方法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激发,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闯关游戏。
在闯关前教师先是问学生:在做题之前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目的是考查学生在例题学习之后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进行反馈,对学生认真做题习惯进行了提示。接下来便是紧张而有序的闯关了。
第一关设计了计算后进行验算的8.35+4.65和21.37–8.37两道题。
两题结果小数部分均为0,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总结小数末尾的0一般要舍去。
第二关设计了先估算再计算的16.74+5.238和3.4–0.56两道题。
利用小数位数不同的题目,并通过先估算再计算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关设计了看清题再计算的6.42–4.2和8.3+10.17两题。
这是一组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十法计算而忽视了法则的题目,83、17凑十,42与4.2对应尾数相同,这样的题目设计,一是进一步强化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任何科学灵活的方法都要与题目相适应这一辩证思想,使夯实基础发展思维与培养非智力因素三者合一。
第四关设计了小数与整数的减法10.8–4和25–4.37两题。
用以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纵观整堂刘老师能顺做必要的引导与示范,强化了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要弄清算理,牢记法则,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因为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可节省时间,提高准确率。训练时,要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给予及时的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达到了练习要有利于总结规律,并能为后续知识学习埋下伏笔的作用。
看似简单的一课,为了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练习设计处处有点,从而达到课堂设计处处有眼,在看似无意的设计中寻求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说明教师只要通过仔细挖掘,科学训练夯实基础就会使数学课有着深刻的内涵。
启示:练习设计的层次性确实是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练习,从而达到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的练习时要考虑到对于每个学生要达成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要使人人都掌握必需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智力开发和发展上存在着差异,所以表现在认知水平上,技能的掌握上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每节课对学生的练习搞一刀切,布置作业同质同量,其结果是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已经会做的习题,老师仍然要求一遍,不仅学生觉得无味,而且浪费了他们的智力。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有的练习题根本不会做,老师还是要求其完成,同样是一种空耗,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作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和弹性,可以满足各阶层学生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大小循环,分层递进,使学生牢固掌握,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定势。
总之,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效果,就需要进行必要而有效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训练。训练要有明确目的,要重视思维训练,要突出重点和击破难点。此外,训练要有序地进行,层次分明,逐步加深。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让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携起手来,坚持不懈,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共同努力吧﹗
(作者单位:吉林省蛟河市百圣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