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2016-05-14刘娟
刘娟
目前中学阶段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但是由于课程的性质,大多数学校不重视这门课,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中,笔者一直思考怎样让学生“快乐学习,并学有所获”。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环节,导入得当既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又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情境导入法是一种相对有效的导入方法,它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讲到《视频的获取》这一节内容时,我通过播放学校文艺晚会录制创作的视频导入。这段视频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在观看的时候都很兴奋,很激动。等学生看完了,我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这段视频是怎么制成的吗?”学生们都说想。后来我告诉他们有两位老师参与了拍摄工作,其中一位老师对两段视频进行编辑和创作,才有了这段精彩的视频。学生们都觉得很神奇。我接着问,除了利用数码设备获取视频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其他方法可以获取视频?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
二、游戏教学,让学生乐在其中
现在教育倡导寓教于乐。喜欢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因此游戏教学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到“信息的基本特征”这一节内容时,将班级分成四个小组,即耳语组、接力组、喇叭组、网虫组。各组准备一张纸条,每张纸条上写上四个电话号码。每个小组采用不同的方式将纸条上的内容依次传递给组内的组员,然后由最后一位组员把收到的内容写下来,并记录传递时间。耳语组的传递方式是从第一位同学开始,将纸条的内容用悄悄话的方式依次传递给下一位组员。接力组的传递方式是从第一位同学开始,看完纸条后,将纸条依次传给下一位组员。喇叭组的传递方式是第1位同学将纸条的内容,用朗读的方式告诉每位组员。网虫组的传递方式是第一位同学将纸条的内容,用共享文件夹的方法传递给每位组员。通过这个活动,大多学生都会发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加工、可共享等基本特征。比单靠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再比如讲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时,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单纯讲述,无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在课堂上我通常采用比赛式“我搜我讲”。让学生自己到百度去搜,谁找到答案,谁就站起来向大家介绍。通过比赛竞争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
三、任务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个小任务,然后围绕教学任务展开,这样可以使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目标,实实在在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图片基本处理方法”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布置了几个小任务让学生去完成。任务一:改变指定图片的颜色(调整色彩亮度、色彩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等)。任务二:对倾斜的图片进行旋转至合适的角度。任务三:对指定图片进行裁剪,去掉多余部分。任务四:学生交流分享,比一比谁的照片处理的最好。学生通过完成这几个小任务,掌握了图片基本处理方法。
四、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合作学习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娴熟的合作技巧,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学生的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需要我们教师长期的培养。开展课堂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同时在合作中,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在讲到“多媒体作品制作”这一节内容时,我让学生在学完整节内容后每组上交一个至少有6页的多媒体作品,作品中包含首页设计,导航页的制作,还要有图片、文字、动画、视频和超链接。每组的组长要给组内每位成员明确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每位学生都有任务,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
成果展示在整个课堂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把一堂课的收获、感悟以及活动结果等进行总结后,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和分享。这既是对活动过程的总结,也是学生交流学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探索与创造。中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只有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的前提下,大力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切实保证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运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兆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