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旗舰
2016-05-14段勃
段勃
【摘要】《世界在行动》是英国一档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因为停播于20世纪末,所以栏目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文章从调查性报道的角度近距离观察这一栏目,研究其发展脉络,探讨它对英国调查性报道的贡献和启示。
【关键词】世界在行动;调查性报道;格拉纳达电视台
《世界在行动》(World in Action)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旗下格拉纳达电视台(Granada Television)在1963年创办的一档时事新闻栏目,在20世纪中后期不仅是格拉纳达电视台的新闻旗舰栏目,同时也是全英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旗舰栏目,1998年底停播。
一、《世界在行动》栏目概况
《世界在行动》创办于1963年1月,最早的名字是《世界晚间》,从名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面向世界的新闻时事类栏目。
格拉纳达电视台创办这一栏目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格拉纳达电视台是商业电视台ITV的西北部授权分包商,而ITV垄断了英国的电视广告业务,公众认为ITV在获得巨大广告利润的同时,应该辟出专门时间开办相应栏目为公众服务;二是电视竞争的需要,1953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办了公共事务类栏目《全景》,1958年,其电视观众已经占全英人口比例的25%,这给ITV和格拉纳达电视台以巨大压力,它们迫切需要创办一档高品质的新闻时事栏目和BBC抗衡。
《世界在行动》栏目风格的确立离不开其开创人蒂姆·哈维特。蒂姆·哈维特原来在英国《每日快报》工作,是该报的资深编辑,他编辑的报纸风格明快,布局紧凑,喜欢使用大幅冲击力强烈的图片,他认为受众最想看到的是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它比任何生动的语言描述都重要。在电视时代,蒂姆·哈维特仍旧秉承这一新闻理念。在创办《世界在行动》之前,蒂姆·哈维特先创办了一个新闻时事类栏目《探照灯》,每周两期,每期关注一个话题,为了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栏目运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使音画俱全、视听兼备的电视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但是,这一栏目非常短命,仅仅办了27期就停播了。
虽然《探照灯》的光束并没有照射很远,但是蒂姆·哈维特没有放弃,他紧接着就创办了《世界在行动》。为办好这一栏目,蒂姆·哈维特组建了一支主要由毕业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记者、编辑组成的采编团队,团队又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导演、摄像、调查记者和录音四个人组成,这样的队伍既专业又干练,一辆汽车就可以容纳,在采访现场可以迅速、灵活地实现采访目的。他们使用的主要是16mm电影摄像机和同步的录音设备,这在EMG系统(电子新闻采访设备)出现之前已经是非常先进的设备了,它能够更好地实现蒂姆·哈维特的新闻思想。
因为《世界在行动》的创办初衷是为了和《全景》竞争,所以栏目组有针对性地做了多方面改革:一方面是控制节目时长,当时《全景》的节目时长是45分钟,在20世纪70年代又增加到50分钟,而蒂姆·哈维特认为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收看电视新闻对于观众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非新闻节目能够特别有趣,因此,《世界在行动》的节目时长一直维持在26分钟左右;另一方面,栏目组认为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如果播出多个新闻节目将会冲淡重大新闻事件的主题,所以《世界在行动》与早期《全景》栏目和电视新闻杂志的风格不同,每期节目只关注一起重大新闻事件。
《世界在行动》的第一期节目是《核军备竞赛》(ATOMIC ARMS RACE),围绕原子武器竞赛来反映美苏以及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以后又曝光了鲍尔森地方政府腐败丑闻,揭露了乌干达总统阿明(Idi Amin)的大屠杀,英国石棉行业工人的疾病、英国在福克兰群岛与阿根廷打仗时还向该国出口武器的行为,爱尔兰牛肉加工行业的腐败,使监狱里的年轻人受到约束的压制政策,以及臭名昭著的司法错误事件——伯明翰6号。[1]这些节目的播出不仅使《世界在行动》的公共事务新闻栏目定位得到明确,还使它成为全英当时影响最大的调查性新闻栏目。
让《世界在行动》蜚声世界的还有它的“成长系列”。1964年5月5日,《世界在行动》播出了一部纪录片:SEVEN UP,14个年满7岁的儿童在片中畅谈自己的生活现状和心中愿望。这部纪录片由初出茅庐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指导,力图通过这14名儿童的成长经历来展现英国人的生活状况。以后每隔7年,迈克尔·艾普特都会找到这14名儿童,记录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成长系列”最近一期已经出品到49岁,当年懵懂无知的儿童已经年近半百,岁月的沧桑在这部纪录片中一览无余。这部纪录片在播出后受到高度赞扬,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认为它是一部进入了人们神秘生活中心区域的纪录片,其创意不仅富有灵感而且伟大。“成长系列”节目也被广泛模仿,美国、苏联、日本、南非等国家都出现过类似节目,在英国电影协会2000年评选的“英国最伟大的100部电视节目中”,“成长系列”位列第26位。
包括“成长系列”在内的纪录片不仅在英国播放,《世界在行动》还把自己的节目远销到世界各地。在它的全盛期,仅全英就有2300万电视观众,几乎占当时英国人口的一半,如果加上外销节目,《世界在行动》的电视观众可以达到2500万人。
《世界在行动》不仅有很高的收视率,其节目质量还得到业界承认。栏目先后获得电视和电影领域的多个奖项,其中包括英国电影学院奖、英国皇家电视学会奖以及艾美奖,等等。
《世界在行动》于1998年停播。在此之前,《世界在行动》曾经卷入一起谋杀案。1990年,爱尔兰工人奎因死在牢房中,警方认定是其狱友肯尼迪杀害了他,而《世界在行动》通过采访了解到有警察参与了谋杀,法院采纳了《世界在行动》的证据,宣告肯尼迪无罪释放,并逮捕了3名警察。但是随着证明这3名警察无辜的新证据出现,1998年法院重新审理了这起案件,判定《世界在行动》报道失实,构成诽谤罪,赔偿受害人200万英镑。1996年,《世界在行动》又播出了大型调查性报道节目《圣米耶尔:光环是否逝去》,结果被英国零售商Marks & Spencer以诽谤罪告上法庭,后来,《世界在行动》败诉,向Marks & Spencer支付高额赔偿金。
另外,《世界在行动》的观点左倾,经常被英国政府诟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次和BBC前负责人伊恩·崔司欧文的交谈中说:“《世界在行动》充满了托洛茨基式的内容。”随着英国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缄默不言,1998年12月7日,《世界在行动》播出了最后一期节目“Britain on The Booze”,英国调查性报道的旗舰栏目就此沉没了。但是这一栏目的辐射作用并没有从此消失,在《全景》《内幕报道》《刀刃》《目击者》等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在《星期日电讯报》《私家侦探》等平面媒体,一大批曾经在《世界在行动》工作的新闻记者在新的媒体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世界在行动》无畏犀利、桀骜不驯的风格也通过他们传扬到了新的媒体。
二、《世界在行动》对英国调查性报道的贡献
《世界在行动》刚刚创办时,蒂姆·哈维特就通过播出调查性报道为它打上了桀骜不驯、无畏犀利的烙印,他的继任者大卫·普罗莱特在1967年又进一步成立了调查性报道组,使调查性报道成为《世界在行动》的主打题材。以后的吉利米·艾萨克斯、迈克尔·帕金森、约翰·波特等相继承袭了这一风格,使这一烙印更加清晰。《世界在行动》的调查性报道不仅在英国,而且在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因此被称为英国40年以来最成功、最大型的调查性报道栏目。
(一)专注调查性报道题材
《世界在行动》十分青睐调查性报道题材。美国学者大卫·安德生和皮特·本杰明提出:“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一种对国家官员行为的调查,调查对象也包括腐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和外交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2]澳大利亚新闻学者皮特·戈拉博斯基和波尔·威尔森也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这种报道“常聚焦不义、丑闻或违法活动”。[3]调查性报道是《世界在行动》的重头戏,其知名的调查性报道作品有“曝光波尔森行贿案”“揭露西米德兰兹郡重罪组腐败案”“调查新纳粹主义团体Combat 18”“戳穿罗恩·哈伯特(L. Ron Hubbard)领导的科学论派制造的外星人欺骗事件”“调查不同类型避孕药存在的危险”“揭露苏格兰场和毒品之间的关联”“曝光英国皇室存在的税收漏洞”等等。
《世界在行动》的素材不仅有上述的这些硬新闻,而且还含有大量社会问题,比如单亲家庭、地域歧视、失业救济、性病传播,等等。
另外,从《世界在行动》的栏目名称就可以看出,它的视角和调查领域绝不仅仅限制在英国本土。事实上,在栏目成立之初,蒂姆·哈维特和他的同仁们就开始关注世界性题材,在它所有节目中,25%的素材来自国外,诸如美国、中国、希腊、法国、印度、刚果等国家,它尤其喜欢来自美国的素材,有13%的新闻来自这个国家。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理解来自国外的报道,《世界在行动》在节目中插入了大量的背景内容,例如在关于希腊君主政体的调查报道中就插入了希腊政府的流亡、希腊内战的始末以及其君主制度的渊源等背景知识。《世界在行动》还注重从英国的立场解读新闻事件、寻找新闻角度、把握新闻主题,当然这也部分削弱了这一栏目的客观性和公众性,这正是《世界在行动》一直被部分电视观众以及同行诟病的地方之一。
在《世界在行动》的所有调查性报道作品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关于“伯明翰6人案的调查和报道”。1974年11月,爱尔兰共和军炸毁了伯明翰地区的一个俱乐部,21人死亡,警方和法院通过葛瑞丝测试(一种检验硝化甘油的方法)认定格力·亨特等6人制造了这起爆炸案,并且判处他们终生监禁。《世界在行动》的记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通过细致的调查发现葛瑞丝测试有个致命错误,一些普通物质在这项测试中也会呈现阳性反应,包括那些通过玩牌可以接触到的物质,而这几个人在被逮捕前刚刚玩过牌。经过《世界在行动》的调查报道以及其他相关证据陆续浮出水面,1991年,案件重审,亨特等6人被无罪释放。
在《世界在行动》采制的调查性报道中,还有一些十分敏感的话题,譬如它对英国情报界的调查。1984年7月,《世界在行动》播出了一期名为“The Spy Who Never Was”的节目,采访了英国军情五处一名掌管对内反间谍、反渗透的高级官员彼得·赖特(Peter Wright),爆出了英国情报界的很多黑幕,其中包括他们企图推翻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工党政府的计划。后来,彼得·赖特又在澳大利亚出版了著名的《来自秘密世界的报告》。这本书和《世界在行动》播出的节目激怒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自秘密世界的报告》不允许在英国本土销售,《世界在行动》也受到政府警告。
(二)采用多种调查方式
《世界在行动》是英国较早采用隐性采访方式的电视栏目。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隐藏记者身份或者隐藏采访真实意图的采访方式,对于电视新闻记者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微型摄像机的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原生态地捕捉到新闻现场的画面而不干扰新闻事件的发展轨迹,可以有效地保护新闻记者的人身安全,可以更容易接触到一些敏感的新闻题材。1996年10月,《世界在行动》记者道达尔·麦金尔泰就携带微型摄像机乔装进入贩毒组织内部,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毒品交易内幕,节目播出后,在英国引起轰动。《世界在行动》的记者对于微型摄像机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1998年,他们在一栋正在建设的楼房工地安装了多部微型摄像机,从可口可乐的饮料罐到金鱼鱼缸都成为记者观察的“眼睛”,通过这些摄像机,记者搜集到了建筑商使用伪劣建材的很多证据。这种拍摄方式还影响到英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电视调查记者,BBC记者就利用同样方式曝光了一些交易商在金融交易中的欺骗行为。《世界在行动》不仅在调查性报道中使用隐蔽摄像机,在一些社会调查中也使用这一采访方式,比如对英国老年人生活和贫困人员的调查等。使用隐蔽摄像机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尤其通过正常途径不能采访时,这种方式就成了新闻记者的唯一选择,但是隐性采访的滥用也会引发诸多问题,很多国家的新闻媒体对隐性采访有十分严格的规定。
《世界在行动》的调查性报道有一个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的地方就是注重保护信息来源,尤其是匿名信息来源。《世界在行动》的记者认为消息来源是调查性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好线索就意味着一个好故事的开始,如果媒体不妥善保护信息来源,那么也将导致栏目生命力枯竭。1991年,栏目记者苏珊·欧尼福通过匿名消息来源了解到爱尔兰一些肉食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她在匿名消息来源的帮助下曝光了其中的内幕,后来的官方调查也证明记者的报道是完全正确的,都柏林地方法院在调查该事件的时候要求苏珊提供消息来源,但是被她拒绝,她声称即使受到法律制裁也不会提供消息来源。1995年,苏珊被指控犯有蔑视法庭罪,但后来被免予刑事处罚。《世界在行动》的这一作风得到了英国民众的肯定,就在苏珊走上法庭的前一年,她被授予了维护信息自由勋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这一栏目提供新闻线索,并在记者采访时给予帮助。
(三)创新报道叙事风格
在《世界在行动》出现之前,英国新闻时事类栏目大都采取演播室+新闻现场的播报方式。创办于1953年的BBC《全景》栏目就采用了这样一种播出方式,主持人先在演播室中对新闻背景、主要新闻人物等作简单介绍,然后出现新闻现场,记者在现场采访调查,再随时插入演播室画面和主持人的播报评论。
而《世界在行动》主要采用的是情节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情节纪录片是建立在真实事件基础之上,以纪实手法与戏剧效果相结合,来再现历史事件的电视节目模式。[4]在这样的模式中既有纪录片的真实,又有情节剧的虚构,它通过情景再现的艺术真实将电视观众拉回到新闻现场,使电视观众仿佛看到了新闻事件的全过程,由于这种方式较多采用内视角的叙事角度,所以它能够避免叙事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可以更好地表现现场和事件,使报道更容易抓住观众的眼球。例如1972年播出的节目“Angry Brigade”,反映英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由离校生组成的左翼团体“愤怒旅”制造的一起爆炸案。纪录片开头是一个身着黑皮衣的男子手持一个礼品盒从地铁下来走进一栋住宅楼,把用礼品盒伪装的炸弹放在一个房间门口,伴随着炸弹定时器“滴答、滴答”的声音,炸弹突然爆炸了。整个过程扣人心弦。这种“真实再现”在《世界在行动》的多部纪录片中都可以看到,只要摄像师无法拍到,而剧情又特别需要,栏目组都会安排“演员”按照实际情节“表演”一番,这种“真实再现”可以将新闻事件最具戏剧化的矛盾和冲突展现在观众面前,极大程度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即使前期采访再精细,新闻记者也无法了解到新闻现场全貌,这种拍摄手法容易出现“真实再现”不真实的问题。
另外,《世界在行动》的情节纪录片叙事方式摒弃了传统的演播室播报和议论,通过镜头呈现“事实”和“证据”,摆脱了沉闷的传统播报方式,是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一种创新。但是,以假乱真的情节纪录片在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有自身致命的弱点——主观色彩过于浓厚,新闻记者在虚构现场的时候却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对客观、公正、真实、平衡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也形成了挑战,更重要的是,情节纪录片是在虚构现场和证据,所以就缺少了“用事实说话”的保护,一旦报道惹上新闻官司,就很难全身而退,后来的现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世界在行动》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因为两起法律诉讼败诉,需要向对方支付高额赔偿才一蹶不振、败走麦城。
三、《世界在行动》带来的启示
《世界在行动》35年的发展历程是英国调查性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调查性报道演进的一个缩影,从它身上可以折射出英国调查性报道的特质。
首先,《世界在行动》体现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第四等级”作用。英国调查性报道的雏形出现在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后期以《派尔麦尔公报》的《现代巴比伦的处女贡品》为标志,英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调查性报道。早期调查性新闻是英人将报刊变成“第四等级”来分权、制衡、监督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从而构建新闻自由体制的路径选择之一。英国报刊史学家瑞夫骄傲地宣称:“在英国,极少有公共与私人的恶行能够秘密进行,永远也别指望这样的恶行会不为人知。任何一个公共职位的任命都会受到报刊详细的调查和拷问;任何一位阁员的行为都会被置于批评和质询之下。”广播电视媒体出现以后,“第四等级”的理念得以在新媒介中继承发扬,尤其是作为英国电视新闻时事类栏目标志之一的《世界在行动》对国内外多个政治、经济黑幕的曝光以及对社会的干预,使英国媒介“第四等级”的冠冕更具华彩。
其次,英国电视调查性栏目重视创新。在《世界在行动》诞生10年前,BBC已经成功开办了一档公共事务类栏目《全景》,1962年,曾经有1200万名电视观众收看了它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报道,由此可见它在英国的受欢迎程度。为了能够同《全景》抗衡,《世界在行动》在栏目风格、叙事方式、拍摄手法、事件呈现等多方面展开创新,实现了英国调查性报道的新突破,《四点档案》《直面事实》《今晚》等栏目都继承了《世界在行动》这一理念,推陈出新,使英国调查性报道在20世纪中后期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再次,《世界在行动》的停办反映了电视调查性报道在英国的式微。《世界在行动》是英国电视媒体调查性报道的旗舰,它的沉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终结。20世纪末,由于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以及调查性报道采访难度和危险逐渐加大,调查性报道节目成本日益升高以及网络媒体的冲击,英国很多电视媒体减少了这一类节目,有的媒体甚至取消了这一节目类型,英国电视调查性报道因此走向衰落。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外调查性报道比较研究”最终成果的一部分,项目编号:11CXW004)
参考文献:
[1]雨果.德.伯格.英国调查性报道30年[M]//李青藜,译.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2]戚鸣.实用新闻采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52.
[3]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441.
[4]刘昶,甘露,黄慰汕.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5.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