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空间叙事性表达初探

2016-05-14徐丹李楠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叙事性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徐丹 李楠

摘 要:空间叙事性设计是通过空间中的叙事媒介,表述事件与传达情感的一种空间序列处理手法。文章首先阐述了叙事与空间叙事的基本理论以及历史事件纪念馆的空间叙事基本原则,然后通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节点空间的体验,利用游览路径串联战争、杀戮、和平三大纪念区域,运用了空间叙事的手法来营造场所精神。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纪念馆;空间;叙事性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59;TU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8-0080-03

Study on Space Narration Expression of the Memorial Hall of the Victims in Nanjing Massacre by Japanese Invaders

XU Dan, LI N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Space Narration design is a space order method for narrating events and expressing emotion through narrative media in space.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basic theory of narration and space narration firstly, as well as the basic principle for the space narra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memorial hall. Moreover, space narration was applied through the space joint of the Memorial Hall of the Victims in Nanjing Massacre by Japanese Invaders to build space spirit, which used visit route to connect three memorial space of war, massacre and peace.

Key words :Nanjing massacre; historical events; memorial hall; space; narratio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空间与叙事

(一)叙事

叙事就是表达故事,主要包括叙述者、媒介与接受者三个要素,一般常用于文学与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程锡麟在《叙事理论概述》中这样解释:“叙事,就是指在时间与因果关系上意义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其中,“符号再现”并不局限于语言文字形式,可泛指一切可以传递信息的载体,也可以是建筑空间等。

(二)空间叙事

将叙事学应用到建筑空间中,参与者通过对空间中叙事媒介的解读,产生一系列相关的记忆与联想,即空间叙事。叙事不仅是一种设计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对于建筑中的叙事性空间,除了对事件的表述,也有情感的表达。

(三)历史事件纪念馆的空间叙事

历史事件纪念馆是一种空间的叙事媒介,通过叙事路径与功能空间的布置来营造场所精神,给人带来心灵震撼与共鸣。历史事件纪念馆的空间叙事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原真性

历史事件对国家以及个人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首先应遵循其原真性,场所设计应有较高的还原度,一般将历史事件原生地作为选址。同时,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应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地研究,以便在设计时对历史的传承与重构中接近事件的真相。

2.生动有效性

叙事的生动有效性建立在原真性的基础之上,包括两方面:“生动性”是指场所叙事需要营造空间的感染力,使空间有剧情化与连贯性;“有效性”是指叙事传达的信息要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信息量应是适度的与可理解的。

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概况

(一)相关背景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后,对中国战俘与平民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的血腥屠杀,受难者三十多万。日军在疯狂杀戮的同时,还进行大规模的纵火、抢劫和奸淫妇女等非人暴行。为纪念这一段悲痛的历史以及遇难同胞,南京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立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期,并于2005年与2015年进行了两次扩建。

(二)建造过程

齐康院士于1985年主持设计了纪念馆一期,选址在南京大屠杀事件原生地上,以万人坑遗址为中心,以“生与死”“痛与恨”为主题。纪念馆占地22000㎡,建筑面积2500㎡。

何镜堂院士于2005年对其进行了二期扩建设计,扩建后场地占地74000㎡,新建纪念馆总建筑面积16723㎡。场地仍以万人坑遗址为中心,沿轴线从东向西依次为战争、杀戮、和平三大主题。何院士于2015年在二期和平公园的北侧进行了三期扩建设计,以胜利为主题,以轻快平和为基调,总用地29582㎡,总建筑面积53191㎡。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纪念馆一期与二期建筑。

(三)场地分析

纪念馆场地呈扁条状,形如“刀把”,东西向长700余米,南北向宽100余米,长宽比约为7:1,纵深感极其强烈。建筑师在设计中更多地使用了环境要素,辅以建筑物与构筑物来点缀,旨在营造悲怆的氛围,体块间处理手法巧妙,消隐与突显同存,秩序井然,轴线明确,庄严肃穆。

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叙事性节点空间体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万人坑遗址为场地中心主题,路径自东向西单向行走,分别为战争、杀戮、和平三大主题,与此对应的是断刀、死亡之庭、铸剑为犁三大主题空间。如果说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一首悲怆交响曲,那么纪念广场、新馆、老馆、和平公园在其中分别演绎着自己的角色——前奏、序曲、高潮、尾声(图1)。

(一)前奏——纪念广场·哭诉·战争

从城市进入纪念广场一路步移景异,水池中《家破人亡》及《逃难》雕塑作品逐渐映入眼帘,雕塑中人物神情无助、麻木崩溃,让人的心情骤然凝重与沉寂。

纪念广场可供上万人集会悼念,平日空旷肃穆,场地上遍铺灰色砂石,没有任何绿化,踩在上面会“沙沙”作响,象征着受难者的哭诉,使人联想到死亡。广场中心主题雕塑《冤魂的呐喊》被路径一分为二,构成了狭小的“门”的空间,此为进入新馆的必经之路,广场西侧黑色镜面花岗岩材质的灾难之墙、十字架与警世钟,喻示着对逝者的祭奠与警告世人不忘历史。

(二)序曲——新馆·断刀·战争

为突出老馆,减小对老馆的体量冲击,新馆(图2)采用了“体量消隐”的手法,将主体部分埋入地下,地上部分犹如一把斜插入大地的断刀,象征着战争的残酷无情。从广场上向新馆屋顶望去,灰色砂石阶从地面延伸至天际,勾起了人们对逝者的追忆。

进入新馆,序厅里断壁残垣的楼梯、幽暗的灯光、顶部坍塌的城墙、石墙上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姓名奠定了悲伤的基调,为参观者的心理做了铺垫。新馆立面上闪电形裂缝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心灵上留下的伤疤,对应的正好是室内需要光的空间——12米高的档案墙(图3),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三角形的“12秒”空间,高大狭长,令人局促不安,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滴声在黑暗中敲击着人的内心,同时墙上会亮起一张遇难者照片,象征着南京大屠杀期间平均每12秒就会有一个同胞遇难。

新馆的出口空间由两道片墙限定而成:一面是倾斜而粗糙的石质墙面,另一面是垂直光滑的黑色镜面花岗岩墙面,象征着历史的动荡与当代的和平,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高潮——老馆·死亡之庭·杀戮

从压抑的室内空间回到纪念广场,心情稍加舒缓,通过一个缓长的坡道,到达老馆的入口广场,整体环境以灰、白为主色调,配以翠绿的松树,典雅肃穆。

拾级而上,片墙上中英日文“遇难者300000”映入眼帘,冲击着人的心灵,在屋顶平台上俯瞰庭院,密密麻麻的灰黄色鹅卵石场地上配以极少的绿化,荒芜孤寂。在卵石场上缓慢绕行,让人联想起死亡的寂静,心情愈发沉重。半地下遗骨陈列室土坑里累累白骨,触目惊心,透过条窗,与室外卵石场上的场景交相呼应。

万人坑遗址展厅(图4)是整个纪念馆的核心空间,昏黄的灯光映衬着交错重叠的骸骨,无辜百姓被屠杀的悲惨场面浮现在眼前,直白露骨的表达方式使人的悲怆情绪达到了高潮。祭场作为一个室外的过渡空间,舒缓了参观者的情绪,以一块镶着汉白玉花环的黑色花岗岩石碑为中心呈中轴对称,供人们进行各种祭奠仪式,寄托哀思。

冥思厅(图5)内光线幽暗,水面烛光闪烁,四壁光滑的花岗岩墙面将烛光延伸至远方,让人驻足凝思。一座钢桥穿过水面,尽端碑上刻着“让白骨得以入殓、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未来。”

(四)尾声——和平公园·铸剑为犁·和平

走出冥思厅,从黑暗走向了光明,瞬间豁然开朗,顺着水池望去,远处高耸的和平女神映入眼帘,广场北侧胜利之墙上呈现“V”字形的浮雕,中心处伫立着一位吹着号角的中国军人雕像,整个场地氛围变得轻松愉快,与之前的压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平公园(图6)营造了一个宁静祥和的场所,以绿色为基调,象征着生命的力量,触发人们感慨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从而对战争有更深刻的思考。

四、结语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设计,更是一个场所营造,用于表达人们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扼腕与缅怀。通过片墙、胡同、枯木、沙石、建筑等要素来叙述南京大屠杀期间无辜百姓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与日军的种种滔天罪行,纪念馆围绕万人坑遗址为中心,从东向西依次为战争、杀戮、和平的主题纪念性场所,形成了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路径系统,身置其中,历史历历在目,悲怆之情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安廷山.中国纪念馆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2]齐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何镜堂.何镜堂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5](挪威)诺伯舒兹.存在、空间和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6]赵星宇.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7]蒋媛.革命纪念馆中叙事节点的内部空间情节建构与表达研究——以四川地区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叙事性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印象·老舍纪念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听故事
百年·百馆
参观海军纪念馆
“我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大屠杀审判从未终止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