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掀开古黎国的神秘面纱

2016-05-14张崇宁

文史月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墓葬被盗底板

张崇宁

山西省黎城县位于上党盆地的东北部,太行山东麓。乾隆版的《山西志辑要》中记载,黎城属潞安府,同时还记载这里属于古代的黎国。当地更是流传,他们的家乡就是《尚书》中记载的“西伯戡黎”的古黎国。古黎国究竟在哪里?它是怎样一个国家?由于古代文献和考古证据的极度缺乏,使这个古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份艰辛 一份收获

山西黎城县城西关村的西南部有一片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小水库,是1958年建成的。水库西南岸有一片高出水面十多米的坡地。2005年下半年,在这里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盗墓事件,几伙盗墓贼因利益相争而持枪火拼。鉴于如此危急的情况,山西省文物局批示,由省考古研究所牵头,长治市和黎城县文物管理部门参与组成考古队,由我与杨林中负责,于当年年底,对该墓地进行了调查和钻探,为来年的抢救性发掘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

墓地示意图

调查发现,这是一片西周时期的墓地。其东北方向的“东阳关”(古称壶口关)是山西通往河北邯郸的交通要道。长邯高速公路从墓地西边穿过。而长邯铁路则从墓地东边穿过,再加上一条老公路,一并汇集于“东阳关”直下河北涉县、邯郸。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一些墓圹悬挂在悬崖断壁上。可见,现在的地貌与西周、东周时相比,已经大为改变,这片墓地已随着岁月和水土的流失湮灭了不少。墓地面积约40亩,已探明的墓葬92座,其中大型墓3座,中型墓15座,其余为小型墓。所有的墓口均开口于扰土层下,距地表不足50 厘米,现存的墓口不同程度地受过扰动,叠压其上的扰土中,包含物最早的有春秋晚期的陶片,如绳纹灰陶的鬲、罐以及素面灰陶的豆等。

2006年元旦一过,考古队便对这处墓地开始了正式发掘。由于盗墓分子十分猖獗,为安全起见,我们动用了武警战士在工地日夜守护。

时值严冬,滴水成冰,地里的土早已不是松软的了,2005至2006年之间的冬天,雪下得比往年多,工人们每挖一锹土都需要用钢钎和铁锤,需要像砸石块一样把土块取走,难度之大,不言而喻。考古队员和武警战士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住宿于银装素裹的野外帐篷里,不得与家人团聚,田野考古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

出土的精美玉凤

民谚曰“下雪不冷化雪冷”。雪停了,太阳出来了,风也起来了,吹在脸上的感觉就像刮胡子时没打肥皂一样。野外白茫茫一片,在太阳的照耀下十分刺眼,看守墓地的武警士兵清扫着积雪,绿色的军装以及他们肩上一点红红的标记,在广阔的雪地里显得格外醒目……

几多感慨 几多欣慰

冬去春来,转眼迎来了2007年,在近一年时间,我们共发掘大型墓葬2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3座。其中,四座墓严重被盗,三座墓虽未被盗,但属小型墓葬;三座属于中型偏大墓葬,未遭盗扰。遗憾的是保存历史信息最丰富的大型墓葬无一幸免,均遭受了严重的盗掘,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少之又少。

出土的龙形玉玦

编号为M1的墓葬,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其规模与晋侯墓地的大型墓葬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些西周晚期的大型墓葬中没有积石积炭。M1的墓室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室长5.95米,宽4.75-4.85米,墓道长18.95米,宽2.75-3.1米。总长23.9米,深10.08米。墓道与墓室连接处墓道的斜坡很不平整,墓室周边东、北、西三面二层台上放满车轮,共十四个,车轮与车舆都是拆开下葬的,在有的车轭上青铜饰件尚在原位,辖、軎等均随葬于棺椁间,车轮直径约在1.1米左右,其余随葬品均被盗一空,根据残留的陶鬲残片分析,其时代为西周晚期。M10也是一座被盗过的带墓道的大墓。带墓道的墓葬说明,这些属于诸侯级别的墓葬。M2和M3也都葬有车轮,在钻探中发现此处墓地没有专门的车马坑,也是这里的特殊现象。

出土的车轮

已经发掘的墓葬,其葬具的位置、结构与晋南地区西周时期墓葬大不相同。相当一部分棺具均保持在一定高度,估计应是当时的高度。有的棺结构十分复杂,部分结构在清理过程中尚可分辨清楚。以一座编号为M8的棺结构为例,棺板为木质构造,皆已朽为灰迹。其自身高度为1米,外棺长为2.65米,宽为1.38—1.25米。分内棺与外棺两重,内棺长2.2米,宽0.83米。特殊之处在于其无论是内棺或是外棺,在木底板下都有木质网架铺垫,内棺底板下为三层;外棺底板下有两层。网架外围由木框构成,中间为小方格,小方格框内为黄褐色丝织物痕迹,应是当时粘在网格上的,在剔除小方格框后,黄褐色丝织物是连在一起的,这种现象实属罕见。M5的棺具也较特别,其棺底板距椁底板也有一定距离。椁的结构未见特殊之处。大部分墓葬都有殉狗的现象。在五座中型墓中都出土了成组的玉串饰,但均较简单,M2和M3由于被盗,出土的串饰可能不完整,但从没有被盗的M7和M8的情况看,这种规格的墓葬随葬玉串饰基本不多。总的来看,随葬品的数量不是很多。

圆壶内铭文

值得欣慰的是,M8的揭露成为我们探讨该墓地的一把重要钥匙。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型墓葬,土坑竖穴,长4.34米,宽3.1米,深10米,葬具为两棺一椁。出土了成套的珍贵青铜礼器,有的器物上带有铭文。计簋和壶各二件,鼎、甗、盘和匜各一件。另有3件漆器,器形难辨。这些随葬品均放置于椁外的二层台上。在2006年5月28日的中午,在对M8的清理中发现了一件青铜圆壶,体形细长,鼓腹偏下,套环兽耳位于颈部,壶盖厚重,圈足状捉手。盖部饰穷曲纹,壶颈部饰“公”字形宽带纹,腹部饰瓦楞纹,通高43厘米。下午,我忍不住打开了这个器物的盖,终于发现了我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然而用不着做梦了,眼前的现实远远比做梦要好的多,这就是最有历史价值的铭文,一共三行九字,“□侯宰□作宝壶永用”。这意味着什么?这一资料来得如此之晚,来得如此的不易。

玉虎

根据前后文和同类型的铭文结构分析,第一个不识的字应当是这个侯一级的诸侯国的国名。同墓出土的青铜鼎和匜上也有铭文。

循着这个思路,展开了细致得近乎繁琐的考证工作。铜壶上的□字,在《殷周金文集成》中不止一次出现,是“楷”字,读皆音,由于“皆”(□)与“稽”“耆”“黎”“□”在《古文四声韵》中均属同一韵,在古音中应该是同音字是没有问题的。在文献中同音假借的例子很多,如:《老子·六十五章》“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释文》“稽式,严遵河上作楷式”;《庄子·大宗师》“狐不偕”、《韩非子·说疑》作“狐不稽”;《尚书·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史记·殷本纪》作“西伯既戡饥”,《尚书·大传》作“西伯□耆”;《易·涣九二》 “涣奔其机”。《汉帛书》“机”作“階”;《易·系辞上》“则言语以为階”,《释文》“階姚作机”;《史记·殷本纪》“饥国”《周本纪》作“耆国”等等。通过以上辞例可知,“饥”“机”“階”“楷”“耆”“黎”等同在齐部或支部,古音相同。所以今天发现的和过去已发现的“□侯”、“□侯”就是“耆侯”或“□(黎)侯”。“□(□)国”就是后世所称的“耆国”或“□(黎)国”,文字读音和地望均相符。可以断定,在今黎城所发现的墓地就是故黎国的墓葬区,故《说文》:“黎,殷诸侯国,在上党东北,……”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此次的发现又解决了西周时期一个诸侯国确切故址的所在,从而撩开古黎国的神秘面纱。

本文作者在绘图

关于黎国,史书的记载很少。《尚书》中记载有“西伯戡黎”,但此事发生在商代末期,早于墓地的时代。《左传·宣公十五年》曰:“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此事又发生在春秋中期,晚于墓地的时代。《诗经·邶风》中的《式微》一般被认为是指黎国被狄人打败后,黎侯逃到卫国并安居于卫时的诗歌,此事大体应在卫国被狄人消灭之前,或许在春秋早期。

古黎国墓地的发现,为研究两周时期山西境内诸侯国的源流和文化特色又提供了一把珍贵锁匙,随着以后田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这个神秘王国的轮廓也会越来越清晰。

猜你喜欢

墓葬被盗底板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他的名画被盗了吗
板上叠球
板上叠球
黑邮票被盗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独立基础加防水底板的分析
艺术品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