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不能缺失理论诉求
2016-05-14常利兵
常利兵
平日里,时常会在各种场合听到这样的言论,就是人们以为史学研究是不需要所谓理论的,或者认为理论往往是玄而又玄的形而上的东西,与注重实证取向的历史书写并无多大关联。每当在遇到此种类情况时,我从来都不会去和言论者正面展开争论,相反,更多地是去思考历史与理论之间到底会有怎样的关系问题。于是,思考的久了,也就有了一些想说的话,与读者分享。
事实上,那些认为理论与史学研究无关的人,可能是因为对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问题模糊不清所导致的。两者虽一字之差,却凸显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展开来说,历史,作为有关过去的知识建构,主要是一个求真求解的实证性过程;历史学,则是对历史知识建构本身进行的一种科学思维活动,可以将其看作是历史哲学的范畴。由此观之,理论诉求原本就是史学研究的内在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在历史建构中利用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上,而且在由具体史实提升到普遍意义的学术实践中尤为重要。很显然,史学研究不可能只是停留着“碎片化”的微观史实梳理上,而应该通过对不同层级的历史书写能够在宏观层面总结、归纳和提炼出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和发展模式来。如果忽视了对科学理论的关注,那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在当前社会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则可能成为一种虚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更是人们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就史学研究的理论诉求而言,尽管不时地有各种西方时髦理论话语流行,但不容置疑的是,历史唯物论作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史观,仍然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重要、最有效、最科学、最客观的一套思想知识体系。因此,牢固地确立历史唯物论在整个中国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研究中的理论指导地位,对于建构中国本土化的学术话语和概念工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