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夫妇”的信仰人生

2016-05-14徐海星

晚晴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方县塘村夫妇

徐海星

贵州省大方县理化乡年过八旬的彝族党员夫妇李光忠、陈国英,因为共同的信仰而结缘。忠心向党、服务人民,他们践行着入党誓言,成为当地知名的“红色夫妇”。

“国英同志:我们在革命中认识,婚前的相好条件:一、听共产党的话,海枯石烂不变心。二、敬老爱幼,热情关心团结同志和群众。三、支持我的工作,不拖后腿,减轻我的压力。四、多做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工作。五、共同当好好丈夫和好妻子。

这五条你能做到我们就结婚。”

1951年8月,李光忠寫给陈国英这样一封信。陈国英毫不犹豫的签下了字,定下这份特殊的“婚约”。

大方县理化乡年过八旬的彝族党员夫妇李光忠、陈国英,因为共同的信仰而结缘。忠心向党、服务人民,他们践行着入党誓言,成为当地知名的“红色夫妇”。

忠诚:爱岗敬业跟党走

李光忠生于1928年,妻子陈国英生于1931年。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忠和陈国英都积极参加家乡的建设。

1951年,李光忠参加大塘村土地改革,被推选为大塘村农会主席。此时陈国英担任大塘村姊妹团团长,负责土地改革的宣传工作。

长期的工作接触,两人志同道合,感情日渐深厚。签订“婚约”之后,李光忠和陈国英喜结连理。

结婚后,两人依照“婚约”,互敬互爱,辛勤工作。李光忠常年在外,辗转理化乡、羊场乡、大方县城关等地工作,家事都托付给陈国英一人操持。

1953年9月,李光忠开始记日记。

在日记本的扉页上,领导为他写下了鼓励的话:“光忠同志:你是青年的先进,人民的助手,当努力锻炼好自己,改正不好的作风,安心为人民服务到底。”

“为人民服务到底”,李光忠记在心中,落实到工作中。在每个工作岗位上,他都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起着模范带头作用。

1970年,湘黔铁路开工建设,大方县组织基干民兵参与湘黔铁路大会战。李光忠被调至大方民兵团第四营任后勤司务长,施工场地条件艰苦、待遇低,李光忠没有半句怨言,立即奔赴工地一线。

后勤本是相对轻松的工作,但李光忠每天完成分内工作后,都会前往工地,与建设队伍一起劳动。

“肩挑手推,每天我都要运十多车土,每天晚上十点多才睡觉。两年多时间,基本上天天如此。”李光忠说当时虽然艰苦,但建设工期紧、任务重,他觉得应该去做。

湘黔铁路建设完工后,李光忠与民兵团交接工作。在两年工程建设中,他经手的物资粮食不计其数,可核对数据没有丝毫差错。

李光忠的表现得到了工友们的赞许,也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1973年4月16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天,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心向北京心向党,胸怀世界看全球,当好党的好儿女,愿做人民老黄牛。一颗红心忠于党,千锤百炼出好钢。”

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

李光忠爱岗敬业、红心向党,妻子陈国英也不甘落后,真心诚意为群众服务,带领村民努力改变贫穷面貌。

大塘村,曾经古树遮天蔽日,林茂水丰。

1958年以前,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大量林木被砍伐。村寨周围的13座山头都变成了荒山秃岭。生态环境破坏后,当地经常遭遇自然灾害,村里的大水井也干涸了。

生长于斯的陈国英经历了大塘村变迁,感触颇深,她深知家乡的土地对树林的依赖性。从1958年开始,陈国英便带领村民种树护树,前后历时40多年,大塘村植树造林从未间断。

如今,3000多亩荒山已经被村民种上了90多万株杉树、松树、泡桐。

种树不易,护树更难。为了保护种好的树苗,也为了发展当地经济,陈国英决定向荒山要宝,依靠山林脱贫致富。1985年,陈国英倡导办起了“三八林药场”,种植杜仲、黄柏和花椒。

树越长越高,山越来越绿,农民生活越来越好。每家每户仅通过修剪杜仲、黄柏的枝条,都能获得近千元的收入。

1998年,陈国英所在的大塘村大水井村民组人均纯收入达1525元,超过了大方县的平均水平,大水井也被定为毕节地区8个小康试点寨。

大水井没有了水,饮水问题一度困扰着大塘村。村民要到村组3公里外的河沟去挑水,那里仅有一条紧靠崖壁的狭窄道路可以通行,稍不留神就会跌下悬崖,十分危险,半天时间才能挑回一担水。

陈国英决定找水,建设蓄水池,让每家每户都用上自来水。1984年,在夫妇二人的努力下,大塘村得到了县里的项目支持,陈国英便开始组织村民建设水渠。

每年冬季农闲的两个月时间,陈国英便组织全村劳动力集体劳动,用钢钎铁锹挖掘水源,一尺一尺打凿引水隧洞。一年、两年、三年……直到1993年,家家户户终于接上了自来水管,彻底告别挑水历史。

由于贫困,大水井村民组有12户苗族人家一直居住在半山腰的岩洞中。李光忠、陈国英夫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帮助他们安家立业。

1989年,李光忠多次向县里申请,最终为每户争取到2000元的安居工程款。陈国英则在靠近公路的地方选定了建房地址,带领这12户村民开始建设新房。资金不够,她便从李光忠的工资中拿出一些来补贴。最终,在李光忠夫妇的帮助下,苗族同胞住上了新居。

数十年间,李光忠夫妇拿出数万元的工资帮助他人:为抗美援朝的老兵张绍清修房子,送粮食种子;将一整套石磨送给陈家荣;为考上大学的陈光强交学费和路费……1992年,陈国英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榜样:理想信念不褪色

在李光忠家,有一个暗红色的木书柜格外显眼:136本日记根据日期编号整齐码放在书柜中,红绿相间的日记本摆满了三层。

在书柜的一侧,放着一个大红木箱,木箱里满满当当放着各种荣誉证书、奖章、奖状:“优秀共产党员”、“大方县造林绿化先进个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女能手”……39次各级奖励,见证了陈国英多年的工作成绩。

靠窗的书桌上,摆放着报纸、眼镜、剪刀、胶水。每天早上九点左右,李光忠都会在书桌前翻阅书刊报纸,将重要内容读给妻子听。遇到有价值的新闻,他还会裁剪下来放进剪贴本。

“读书学习写日记,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是我生活的习惯。”87岁的李光忠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136本日记,记载了李光忠62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党的方针政策、工作方法总结、个人思想汇报,都被记录在其中。

“1980年10月27日。看一种生产责任制是否正确,是否优越,根本的一条是看它实行的结果是不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增加了产业的产量、产值、纯收入,增加了商品,凡是能增产增收,增加商品的办法,就是好的办法。”

“1985年9月25日。做一个党员的要求和优秀党员的条件: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党的宗旨,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做知心朋友。努力学习业务,认真完成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1992年初,李光忠在退休时,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人到暮年精神振,日近黄昏志不息。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熟知政策法规、工作经验丰富的李光忠夫妇,在当地干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村民的大小事务都愿意找他们商量,村干部遇到难题也时常向他们请教,还有学校、社区请他们去做讲座。

陈国英更是将心比心,坚持走“群众路线”。“能帮他们办的事情就尽快办好,办不了的事情就帮他们出主意,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支持你的工作。”

猜你喜欢

大方县塘村夫妇
白布河畔苍鹭飞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夫妇自编曳步舞,快乐感染数百万人
夏日荷景
半世纪前的广州下乡知青回“娘家”
肖家塘村的路(外一首)
四年,一个山村的转变
邀请了多少对夫妇
黑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