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翻转式教学探讨

2016-05-14朱玉芹

价值工程 2016年8期
关键词:转化

朱玉芹

摘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点。要实现这样的“两个转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作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实现“两个转化”的有效途径,增强课程的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to teaching system and knowledge system to belief system is a difficult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o realize the "two transformation", teachers need to continue to explor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eaching practice,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keep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wo transformation", enhance the appeal of course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complete the teaching task and achieve the teaching purpose.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转化;探索和实践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Basic Law Education;transformation;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91-04

0 引言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历史使命,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友谊与爱情等关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这些都需要大学生观察、思考、选择和实践,也需要教育者的积极引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由此可见,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的成长......只有赢得青年......才能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中坚力量,重视大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大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知识的传播者,正如《大学·礼记》所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把大学生的教育抓好,让他们走出校园,把光明美好的德性传扬到全社会,实现社会的美好和谐,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在大学阶段第一个学期开设,这门课程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奉公守法,勤奋奉献,肩负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基础》课的教学要实现两个重要的转化:一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二是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两个转化”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让教材的内容成为掌握的理论,理论继续升华指导实践,实践不断检验理论,理论最终成为坚守的信仰,这是当代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1 《基础》课的基本情况

《基础》课的教学要求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展开,绪论是总论,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余各个章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价值意义、基本原则、践行路径和实践活动等进行阐释和说明。通过《基础》课的教学,对于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凝聚共识、实现中国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础》课的教学理念主要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能力、道德高尚、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的人为目标,同时,应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途径,重点放在塑造学生的四种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为主线,开展系列活动,比如: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跟踪、社团参与及活动情况、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情况、各学院各班级带领学生参观情况、学生社会调研及报告撰写、到法院旁听心得体会等实践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将来走入社会的各种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理论,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将理论与实践正真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基础》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4种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交往,这是21世纪世界各国共同认同的理念,这4种能力具有深刻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努力提升自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化理想为现实,最终教会学生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索

《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就是理论与实践是如何相结合的问题。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前提下,笔者认为,认真完成《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教学内容

从理论上看,教师应该真学、真信、真教,吃透理论才能以理服人。首先,吃透理论是重要的前提,要教好学生,达到教学目的,任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全面的理论素养、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道德品质等等。也就是说,当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时应当是自信而坚定的,他要用强大的理论作支撑,来分析社会问题。当然,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课堂上针砭时弊是必要的,客观公证地看待问题,既不回避也不夸大,但是,有的老师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喜欢夸大社会的阴暗面,甚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听途说,在课堂上,怨声载道,抱怨社会、抱怨国家、抱怨学校,学生本身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的阶段,在这样的引导下成长,他们将会怎样看待这个社会呢?因此,教师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也才能立得住。

现在的大学生,人人都有一部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为《基础》课教学,不是“象牙塔”里的训诲,不是空洞说教,不是回避问题,更不是夸大问题,因此,教师要立足于现实,用理论来分析现实,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思考学生还没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和正义。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举个例子,在讲第一章时,有个标题——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十八大召开之前,在教材里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以后,我们有了新的变化——中国梦,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本质区别,但是中国梦有它的时代意义,教材的更新有个过程,作为教师来说,就应该引入最新的内容,给学生分析讲解,即使教材上还没有涉及到的内容。

《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的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只是就理论讲理论,显得枯燥,学生不愿意主动接受,比如,教材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确定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是社会对你的认可,这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人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物质、精神以及发展的需要就成为最基本的需要。而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各方面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对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就是你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这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无法脱离这个社会而生存下去,离开现实的社会,人就不能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人的一生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主要看他对社会贡献了什么。没有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无法存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统一体,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我们期待的未来的美好社会,都不是靠无数自私的个体用自利的行为去创造的,而是许许多多舍弃私利怀抱社会的人创造出来的。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上,个人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来体现的。另一方面,人只有承担社会责任,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有所作为。对个人而言,社会责任不是可有可无,不是你可以选择的,它是责无旁贷的。从而引导学生将人生价值的实现重点放在社会价值上,创造社会价值,最终使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达到和谐统一。教师围绕这些核心内容,讲清理论,又要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和接受。要让这些内容进入学生头脑,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2.2 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人的思考,尤其是青年学生,正处于爱思考的年纪,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比如,在讲《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的时候,最后需要教师做总结,可以选取《诗经·子衿》里提到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众所周知,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学生看到都很奇怪,描述爱情的诗为什么老师要放到这里来讲,学生就会思考这个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来讲解。可以告诉他们,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父母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爱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是一样的真诚深厚,一样的熠熠生辉。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对祖国的爱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该是死板的,但要把握好度,尤其是《基础》课,有的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进行各种炫耀和表演,氛围似乎很好,但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严肃性、政治性和思想性,在适当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要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教师在喧嚣中完成教学而让学生没有任何收获,这样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既完成任务又启迪学生。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适当增加与专业有关的案例,在讲“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时,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他们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什么基本要求,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一个有职业的公民,除了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外,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德要求,学生在了解专业的基础上又明白了职业的要求,而诚信、敬业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3 教师形象

教师形象具有丰富的内容,不仅仅是教师的外在形象,包括教师的个人魅力、学识魅力,也就是其内蕴的东西。个人魅力如服饰是否干净、整洁、端庄、大方、得体,精神状态是否良好,这些外在的形象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的精神状态会带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学识魅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展示,如教学中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简洁,声音是否洪亮等等,都是需要教师考虑到的。思想政治教师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应该精心准备,站在讲台上应该是自信而坚定的,不是老态龙钟的马列主义老太太。当然,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教师认为,教学重要的是教师的学识水平,至于教师的服饰、精神状态等都不重要。这里,我们应该认识到,深厚的学养、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确实非常重要,但是外在的形象也必不可少。

此外,现在的教学都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处理也反映出教师的个性,有的教师课件做得繁杂没有条理,有的教师课件又过于简单,课件也应该符合教学内容的开展,既吸引学生眼球又不显得杂乱,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当然,教学内容还不能缺乏趣味性,吸引学生不能只是依靠点名打考勤,这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趣味性不是像中小学生课堂一样,而应该是深刻的理论背后引出浅显的道理,比如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有一个标题——人的本质,这的确是个深奥的问题,古今中外多少哲学家、科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分析人的本质的时候,先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人”,也就是人的本质问题,由“斯芬克斯”之谜的神话传说引出古今中外人们对“人的本质”的不断探索,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理解人的本质,让学生明白,人活在这个社会上不能离开他人而生存下去,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无法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最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

2.4 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施行渗透式的灌输教育

有的教师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不适合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尤其在教材前半部分,主要内容和道德关系密切,用灌输的方式学生很反感,不愿意接受,这就引出一个话题:“德性是否可教”,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就对此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即“德性是知识”,既然德性是知识,那就说明德性是可以教的,德性也需要灌输而获得。因此,我们的教育过程不仅是一个灌输过程,也是学生或者受教育者能动的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在理论知识的灌输过程中,是运用有理有据的事实讲清楚道理,传递给学生信息,慢慢影响学生并使之信服的教育实践过程。这是一个不断说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引入各类案例,让课堂教学在规范学生行为、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这个载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通过课堂教学,与育人融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以及良好的教师形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有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实践的检验,笔者曾经对新教师所教授班级的621个学生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时间从2012年12月持续到2015年12月,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的头两年,教师为了更快的熟悉教材,更注重教材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很少考虑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很少去研究,因此,2012年9月入学的新生经过一个学期对《基础》课的学习,自身行为习惯没有太多改变,比如,上课迟到、早退、缺席情况时有发生,很少有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参加的同学大多也就是流于形式,去敬老院或者捡校园垃圾时,学生们忙于拍照,没有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回到学校大肆宣传,最终没多少效果,学生不满意,老师更不满意,为此,我们调查了621名学生,想了解刚进校门的新生,学生的行为习惯状况,有269名学生对新生的一些行为习惯不满意,满意度为43.3%,236名学生感觉一般,116名学生不满意, 2013年,学校一直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两个转化,教师也积极努力适应改变教学方法,相互学习,相互听课,进行教学改革,一种全新的翻转式教学融入了思想政治教师的课堂,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融入课堂教学中,我们再次调查了2013年12月,和2014年12月入学3个月的新生1300名,这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效果很好,学生们认为通过对《基础》课近3个月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对他们启发很大,行为习惯上有很大改变,有1193人认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很大改变,很满意,106人感觉一般,不满意的有12名,满意度达到了91.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灌输,我们要在有意识的灌输中让学生无意识的就接受了这些理论,这样才是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3 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探索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需要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基础》课教学中,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就要抓住内因这个根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带来大学生信仰的多样性、复杂性,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个挑战,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时,为了了解学生的理想信仰状况。2014年3月,笔者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个小调查,每个班随机抽取20名学生,总计100名学生,问题如下:“在理想目标的选择上,你愿意成为哪一种人?”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有1%的学生选择愿意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个比例距离我们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也就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把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让更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这里重点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3.1 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从《基础》课自身特点出发,教学内容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精心设计。根据中宣部、教育部要求,把教材作为依据,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以知识的转化为教学目的。

首先,完成好实践教学。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课余时间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利用网络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写出观后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发挥其潜能,有集体朗诵诗歌的,歌唱爱国歌曲的,还有话剧,他们都以爱国主义的形式展现出来,同学们在这样的氛围下,都受到了感染和熏陶,爱国主义感情油然而生。其次,多开展案例教学。案例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基础》课案例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要选取学生关注的、典型的案例。比如,在讲道德问题的时候,社会上一直有一种观点,包括我们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我们现在的道德水平不如改革开放前,道德滑坡、道德败坏等情况比比皆是,这样的观点是不是理性的,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真实现状呢,这就需要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分析。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道德某些方面的建设的确没有完全跟上经济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也就是道德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最终,二者的发展是会一致的,我们今天社会上一些道德败坏的典型事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道德的进步和改善需要时间,不能因为某些道德问题否认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100多年前的美国也曾经历过类似的事件,记者在香肠加工产暗访,臭气熏天,麻木的工人们穿着肮脏的鞋子在成堆的肉上走来走去,甚至肉里还有许多死老鼠,被一起送进绞肉机,最终做成香喷喷的香肠销往美国各地;100年后的今天,在美国,这样的情况不会再发生了。通过理论和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正确看待我们今天的道德问题,尤其是诚信问题,大学生是优良道德的践行者、传播者,教育和引导他们诚信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感觉法律部分有些枯燥,因为教学课时不多,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仔细的讲解有些内容,比如宪法部分的讲解,学生总觉得不感兴趣,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深刻的来理解我国的宪法。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成为主题,依法治国也成为我们上课过程中和学生讨论的主题,2014年12月4日,这是一个圣神的日子——“国家宪法日”,我们敏锐的抓住这个时机,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全校上基础课的有69个行政班级,每个班有9至10个小组,每个小组做一份与宪法有关的宣传展板,通过一个星期的时间,同学们做的都非常出色,最后我们挑选出53份在全校展览宣传,通过这样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让学生真正了解了宪法的本质,同时获得广大师生的好评。

3.2 考核环节的方式

教师给学生打的分数,应该最大限度的做到公平公正,这是教师对学生基本的责任和尊重。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主张要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学生的成绩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个部分,实践考核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个小组的实践内容都不一样,可以用课余时间让组与组之间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生平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思考和回答,也是实践成绩的一部分,理论的考核注重考察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能不能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比如,浙江卫视有一档非常火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一直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当中有一个叫马诺的人,她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欢笑”,被大众称为“拜金女”,这是一个现实的案例,我们该如何看待拜金主义,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包括人的本质理论,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等,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拜金主义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

每个学期,我们的《基础》课都紧跟国家发展形式,尤其是国家大政方针出台的时候,我们都会组织教研室的同事一起研究如何讲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融入教学环节,因为有最新的思想融入课堂,是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融入。

无疑,这样的转化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始对深层次社会问题进行关注和探讨,也开始能真正的区分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真理与谬误,从2013年教学改革至今,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一直深受学生喜爱,全校对教师的满意度调查,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在全校的评比中一直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满意度高居榜首,2015年12月,也就是最近的一次全校课程满意度调查显示,全校5924名新生,有5831名学生选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满意度为98.4%,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得当,和现实充分的结合起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尚,学生更愿意定期去做义工,按时去敬老院,同学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了。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要掌握坚实的理论,课堂上要自信而坚定的谈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自己坚持追求真理与正义,引导学生追求真理与正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课堂有新意,学生有收获的精彩课堂,最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参考文献:

[1]胡菊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现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

[2]王颖.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要素及教育意义[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

[3]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编写组.兴国之魂[M].人民出版社,2013.

[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辩证看务实办[M].学习出版社,2012.

[6]王向明.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转化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