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预习的有效性
2016-05-14张军林
张军林
摘 要: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是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何使这些小主人做到很好的学习,并且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为此,就要让他们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提高;数学;预习;有效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也一样。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本质就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针对目前初中学生数学导学案背景下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预习不具体、预习得不到落实等而导致预习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对课前预习的指导尤为重要和必要。现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和广大同仁进行探讨。
一、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由于是自学,可能有很多学生不重视,从而很难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依笔者观察学生对预习重视不够、没有自觉性,预习时敷衍了事,他们总认为老师会在课堂内讲解所有内容。为此老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端正思想,让他们在思想上重视课前预习,并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有以下作用时,他们才会重视并积极地去预习:1.通过预习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知识,初步认识新知识的构架和脉络,为完成知识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迁移奠定基础,即预习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2.通过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内化,并会产生一些疑问和困惑,带着这些疑问和困惑去听课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从而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3.通过预习,提供了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正是在锻炼他们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会逐步提高,他们迎难而上的毅力也会得以培养。
二、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很重要,因此要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先通读教学内容,动手标注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这主要是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中,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难点内容加以标注,使新知识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预习又不完全等同于自学,因此对遇到的疑难点,鼓励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分析、尝试着去解决,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想象力去理解数学知识,又不一定非要他们在预习中解决那些疑难点,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学生学习寻找疑问的过程。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在听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细读内容,理解主要知识
这是预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设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1.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列举具体事例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数学概念,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牢靠。2.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预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才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3.指导学生独立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初中数学教册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设计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先独立地尝试着分析、解答例题,而后再回过头去和例题的解答思路进行比较,以发现自己在解题时的得与失。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实践过程,他们才会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4.指导学生对比分析数学关系。“对比”是数学学习中最常用又实用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让学生预习《三角形相似》时,我指导学生和《三角形的全等》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二者的判定定理更清晰,进而为后者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练习,检查预习效果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经过独立的预习,已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既能使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便于课堂教学时抓住教学重难点,学生集中精力讨论、解决这些重难点。
总之,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预习,同时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并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数学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预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