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要做一个不沉默的环保参与者
2016-05-14沈立
沈立
“青少年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推力。青少年是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是世界未来的希望!青少年应当而且必须要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军!”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黄文沐在“国际青少年低碳实践交流营暨2016年广州·世界青少年环保交流大会”上致辞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为期三日的环保交流大会上,来自中外、立志践行环保的青少年通过专题演讲、讨论、参观等形式,深入了解了当前要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并在互助交流中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除了简单的听、学、讲,青少年还可以从自身感兴趣的环保活动入手,投入到实践中去,获得从书本中无法触及的环保体验。
“你对大自然感兴趣吗?你尝试过融入自然吗,也许目前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难以接触到大自然,但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还有各式的环保团体,这些事物让大家得以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自然环境中来,比如我所在的团体组织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机会……”英国气候立法专家Terry Townshend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的青少年朋友们分享了他的故事。
近年来在英国,布谷鸟的数量下降得十分迅速,只剩下过去的30%左右。为了解这些消失的布谷鸟去往何方,terry在几只布谷鸟的身上装上了跟踪的仪器,以记录它们的飞行轨迹,并把记录到的数据放到互联网上,让所有人一同关注它们的去向。
Terry还介绍,不仅在英国,其所在的社团近年在北京也组建了一支团队,专门跟踪记录当地正逐年减少的候鸟——燕子,试图研究其消亡的真正原因。北京的团队成员里有包括高中生、大学生,也不乏有退休“老大爷”、“老大妈”参加。通过定位调查迁徙后又飞回来的燕子,可以清晰地知道,北京的燕子入冬之前开始往西南飞行,穿越了亚洲和欧洲大陆的50多个国家,竟到达了遥远的南非!随后,它们又往回飞行,最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当初志愿者们在它们身上安装定位装置的地方——北京的颐和园。
听完Terry的故事,在场的青少年代表无不对这种生态环境研究活动表示向往,恨不得自己也能即刻参与其中。
记者了解到,在美国,不少学校对于环境教育的主要做法,就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实地感受和了解身边的自然环境变化情况,例如通过栽种植物、记录天气、照看动物、访问公园与农场、参观博物馆和考古遗址等活动,以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
“将环境本身视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允许青少年在真实的活动中发展知识和理解力,培养其调查、交流和协作等能力,才能激发人们的环境情感。” Terry对记者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甜蜜的牵引。凡事都有第一次,只要青少年能够行动起来,试着走到大自然中去,他们一定会爱上我们生活的这片美丽的土地。如此一来,行动,就推动了新的行动。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Terry的研究团队相似,深圳大学的观鸟学会从建立至今,都很注意培养学会会员的兴趣爱好。”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协会每周都会组织会员进行数次观鸟活动,并对数据进行整合比对统计后,向相关鸟类保护机构提供第一手的数据资料。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被运用后,参与者都会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兴趣爱好的培养。
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生硬的,环境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往往也需要与青少年的兴趣联系起来。通过实践的形式,为青少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环保知识在课外得到了有效延伸。
持之以恒方能达到既定目标
制定详细的计划,目标不达,奋斗不止;同时学会总结经验成果,使环保活动更具持久性。
一名来自印度的女学生在《改善气候问题,拓展环境教育与环保公益新思路,共同寻找蔚蓝》的交流课上,向大家讲述了她的一段经历:“为保障饮水安全,我代表我所在的地区寻求环保方面的支持。我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独自面对20名外国官员,提出自己的诉求,并回答他们的问题。好几次,我甚至想到放弃,但最后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为我自己订下了必须完成的目标。直到现在,我还在坚持我的计划,朝这个目标不断前进。”
定立清晰目标,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持久性,在遇到挫折时也不轻言放弃,直到实现目标为止。通过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影响身边人的行为,促进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长期且反复的过程,所以在参与环保社会实践过程中,当面临困难曲折时,青少年仅有努力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详实的阶段性目标。
“假设你是一场环保活动的策划者,你会怎么去做呢?你是否需要明确,这次的活动目标是什么?你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来自国际女性领导力组织专家Joanne与在场的青少年代表交流经验时提到,“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会来一场头脑风暴,把认为要达到既定目标所需要做的事情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罗列出来,并初步想好应对方案……”
近年来,广东不少高校环保社团均有组织各类型的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废旧物品收集利用、踏青感受自然到各类公益活动都有涉及。尽管参与者及组织方都认真重视,短期内也能在校园引起一定的反响,但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深度和持久力方面尚有欠缺。
业内专家指出,出现类似这样的现象,与不少高校环保社团缺乏行动计划、长期目标,与政府环保部门接触较少有关。
“近年来,一些成功的青少年环保社团十分活跃,环保活动开展得相当成功,这也得益于其在活动设计上进行了短期目标乃至长期目标的设置,定立计划,按部就班,依计行事。”作为交流大会主办方之一的华南师范大学相关负责老师表示,他们旗下的“华师大绿色文明社团”(简称“绿社”),就曾为了关注农村环境问题,持续深入到河源市义容镇进行环保宣教活动。
自2011年起,“绿社”的青年环保志愿者就定下计划,通过为当地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的方式,身体力行推动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绿社”都对每一场活动、每一个细节,做好详细的记录,随时反馈成效,依时修订行动计划。2014年期间,“绿社”整理编制的《中国农村饮用水报告——以义容镇自来水为例》得到了义容镇政府及当地人的信赖与肯定,还受托参与了当地的自来水工程重建项目。
“正是这种‘计划-追踪-记录-反馈的行动方式,使华南师范大学的环保社团在对环境问题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为环保活动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记者了解到,为使各类青少年环保社团更好运作,持续开展更多环保活动,近年来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开辟了“小额项目资助”扶持基金,资助包括青少年环保社团在内的环保社会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处理等热门环保活动,为青少年的环保活动持久运作提供助力。此外,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首个专项培育和孵化青少年环保创意项目的“绿苗项目”也于2016年5月正式启动。项目将通过比赛形式,征集如“简易太阳能板”“环保充电电池”等生活上的环保科技创意,对优秀项目予以孵化资金或扶持。
环境教育平台提供源动力
为青少年群体打造环境教育平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鼓励他们发挥创新精神、身体力行参与环保
“本次交流大会的举办,对鼓励青少年能从小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了解自身的环保责任,树立节能低碳的生活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大会主办方介绍,今后争取将“广州·世界青少年环保交流大会”将打造成为广东专有的青少年环保国际交流活动,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广东的环保与人文理念,为广东不断培养先进环保人才的生力军。
从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实践,再从实践到坚持,树立青少年环保自觉,非一日之功。环境教育,也将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贯穿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发展的整个过程。在新的环境宣教形势下,除了利用好传统教育系统的力量外,打造环境保护教育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据介绍,经过多年悉心打造及经营,广东的环境科教体系正逐步丰富及成长起来。例如
“绿色创建”、种子教师、志愿服务下基层、自然学院等项目,都在潜移默化地将环境教育课程融入到中、小学校及社区中去。“高水平,多层次环境科教平台一直是我们至力打造的,我们希望能建设一套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全链条环境教育体系。”
“要让青少年懂得,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如此一来青少年才会热衷环保、参与环保,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环保领域的生力军。”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15年底,通过评审的省级环境教育基地达103个,绿色社区281个,绿色学校1287个。通过定期开展各种环境教育与实践活动,编写独具特色的环境教育教材,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带动青少年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此外,广东省环保部门还联合高等院校开展多层次的深度科教合作,如广东省环保宣教中心联合了华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就绿色公民教育、生态文明公众教育、广东环境教育基地创建模式等一系列课题共同开展研究;联合广州大学发起成立广州环境教育学会;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四所高校的环境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扶持广东省青少年环保科技创新和环境教育发展等。
同时,广东省积极接轨国际环境教育平台,正逐渐通过创新推动环境教育向国际化、多样化、和时尚化转变。
业内人士表示,广东环境科教平台的逐步搭建与日渐成熟,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环境教育理论研究、环境教育从业人员能力培养、环境教育学科体系实现良好的“生态循环”。据悉,下一步,广东环保部门还将就实践拓展和环境教育理论方面和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国际社会建立更进一步的合作关系,搭建完善、创新的环境教育平台,为青少年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持续动力。